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认真落实中央、省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促发展,克服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1-3季度全市经济增长11.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
一、主要特点
(一)经济整体企稳回暖,主要指标保持增长势头。初步核算,全市GDP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9.6%、10.5%和11.3%,三季度增幅分别比一、二季度回升1.7个百分点和0.8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排在全省第5位,增幅比前几个月回升2.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1%,排在全省第6位,增幅比一季度、二季度回升8.9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
(二)投资保持高速增长,重点项目带动明显。全市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47.2亿元,同比增长39.5%,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排在全省第3位,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4.1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城镇投资121.6亿元, 增长44.6%;农村投资25.7亿元, 增长19.4%;房地产投资19.4亿元,增长28.4%。投入最大的9个项目完成投资额达55.9亿元,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60.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3.8个百分点。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投资成为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三)工业企稳回升,重点企业作用较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幅比前几个月回升2.0个百分点。从五大支柱行业来看,五金刀剪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8.3%,增幅比1-6月回落0.9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5.9%,增幅比1-6月回升1.8个百分点;家具和木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增幅比1-6月回升2.9个百分点;机电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2%,增幅比1-6月回升2.1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增加值增长29.7%,增幅比1-6月回升8.6个百分点。从前50名重点企业来看,工业总产值增速10.8%,增幅分别比1-3月、1-6月回升5.7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四)消费持续畅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取得初步成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4 %,增幅比一、二季度分别提高2.9和0.4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农村实现零售额82.2亿元,增长19.9%, 比上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城镇实现零售额148.9亿元,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减少2.4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销售额分别为2700万元和288万元。
(五)农业稳中趋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83.7亿元,同比增长4.8%,比一、二季度分别提高0.8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近年来国家、省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我市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4万亩,增加1.9万亩;粮食总产量31.9万吨,增长10.0%。水产品产量70.2万吨,增长4.8%。其中海养产量38.5万吨,增长6.1%。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万人,新增劳动力转移5.8万人,取得显著成效。
(六)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在积极就业政策的推动下,前三季度,我市城镇新增就业3.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9626元,增长8.6%。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市技工学校晋升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阳西二中建成开学,阳江一中和职中迁建工作加快实施。到目前为止,增加学位9825个。文化、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市中医院和市公共医院等项目抓紧推进,全市新农合参保率达99%以上。
二、形势分析
(一)发展态势明显向好
从宏观发展形势看,积极向好的趋势明显。当前,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扩内需保增长的拉动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经济发展已进入企稳回暖的关键时期,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从全省发展来看,为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条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早谋划、早行动,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促使经济率先走出低谷,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施《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为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从全市发展来看,加快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认真贯彻中央、省的统一部署,采取有效对策,促进经济在逆境中企稳回升,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近期省召开的粤西工作会议和粤西阳江现场会,省委省政府将出台《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市上下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今年上半年,多项指标排在全省前列,为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创造了全新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二)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1、产业转移园建设推进仍然较慢。由于征地、资金等系列问题的影响,导致一些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园区档次和竞争力较低,产业集聚度低,“洼地”效应不明显。进园企业项目普遍存在投资规模小、带动力弱的问题,拉动力大、效益明显的大项目、大企业引进少。
2、中短期工业投资配置不尽合理问题仍然存在。从工业投资分析看,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1-9月我市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3.6% 、22.2%和30.6%,而工业增加值则分别增长22.0% 、16.3%和12.5%。可见,我市工业投资虽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能够近期投产、产生效益、拉动工业增长的企业不多。工业是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投资项目的引进、投产和储备都要做好规划,如果每个年度没有一批规模较大的工业投产,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就缺乏后劲。
3、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9月全市出口总额8.8亿美元,同比增长5.7%,增幅比前几个月最高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在此同时,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开了极坏的先例,各国很可能以美国为“风向标”,采取对中国出口不利的“跟风”式举动,这将对我市低附加值的五金刀剪产品出口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占我市出口总额3成多的刀剪产品出口退税率依然较低。今年6月1日起,刀剪产品出口退税率虽从5%上调到9%,但与原13%的退税率仍有4个百分点的差距。种种情况表明,我市出口要保持有较快增长很不容易。
4、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转移工作面临新的考验。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原本计划转移的企业推迟投资计划;二是已入园的投资企业尤其是加工出口型企业面对出口市场萎缩,增资扩产的动力也会相对放慢;三是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企业增加投资难以获利,可选择投资领域也减少,致使自主投资积极性降低。
5、财政持续增收压力较大。1-9月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13.6亿元,绝对值排在全省较后位置。今年最后3个月,由于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性减收影响,我市财政增长仍不乐观。同时,预计非税收入的高增长势头难以持续,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年的收入增速。此外,由于一些刚性增支因素的影响,我市财政资金调度紧张,收支平衡压力较大。
(三)完成任务仍需努力
虽然我市经济增长已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同时也有多项主要指标增幅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但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与年初预期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其中,GDP增速11.3%,比预期目标12.0%低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7%,比预期目标20%低4.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速6.4%,比预期目标10.0%低3.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6%,比预期目标9.0%低0.4个百分点。因此,要确保全年经济增长12%的预期目标仍需努力。
三、措施建议
为确保实现今年GDP增长12%的目标,第四季度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政策措施:
(一)全力推动工业增长较快回升,确保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较大拉动力。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及时向企业反馈政策调整、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继续做好中小企业的跟踪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商贸促销活动。积极争取和用好各种财政扶持资金,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
(二)利用特色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农业适度增长。要深入研究、认真谋划,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要抓好晚造粮食生产,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建设,确保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增长。要及早筹划冬种生产,完成65万亩特色产品冬种任务。要加快东平、闸坡等中心渔港建设,推动全市渔港升级提高。要推进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完成6个无公害水产品和产地认定工作。同时,要加快海堤达标加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调查研究,主动融入珠三角。各级各部门要在吃透《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基础上,主动出击、善于策划、掌握先机。要加紧与省直相关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力争在广东沿海高速铁路、港口建设等方面取得支持。各县(市、区)要紧密联系产业转移对接市,深入分析合作的“共振点”,全力打造“基地经济”模式。近期重点做好广州大型企业来阳江考察洽谈筹备工作,力争年内在汽车空调配件等产业对接方面取得新成效。
(四)做好相关工作,及早落实粤西会议精神。当前,我市以深入贯彻落实粤西地区(阳江)现场会和粤西地区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按照“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要求,根据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抓好第四季度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努力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五)不宜轻易作出政策的调整或退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级都采取了一些“非常之策”,如财政扶持、扩大信贷规模等方面,在目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的情况下,建议政策调整不宜于出现“急转弯”,必须充分考虑和观察国内外经济运行的新变化而相机抉择。
(六)全面实施《纲要》应发挥环珠三角地区的主动性。建议省在规划重点项目布局,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与开发等方面适当向东、西、北地区伸延,有利于调动环珠三角地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