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三驾马车”对阳江经济增长趋势的影响分析
来源:本站 时间:2010-04-12 16:09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消费(最终消费,下同)、投资(资本形成,下同)、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下同)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或“三大需求”,其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或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是有所不同的。2009年,阳江经济之所以逆势上扬,无不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善抓机遇、积极推进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发挥“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作用的结果。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落实省委书记汪洋在今年全省“两会”期间对阳江的期望—快马加鞭、乘势而上,特别是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三驾马车”如何奋蹄扬鞭,促进阳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三大需求变化趋势特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阳江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无论是在总量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和投资,即现在所指的“内需”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阳江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从三大需求总额分析

近几年,阳江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GDP)[1]2003年的215.1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483.8亿元,增加了1.2倍。其中:消费需求总额由2003年的13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7.4亿元,增加了0.7倍。投资需求总额由2003年的66.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52.6亿元,增加了2.8倍。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总额由2003年的17.0亿元减少到2008年的3.8亿元,减少了13.2亿元。

 

 

计量单位

按当年价格计算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8/2003

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法)

万元

4838439

4078569

3481573

2953441

2511504

2151413

1.2

一、最终消费

万元

2274098

1992134

1761103

1753282

1543296

1316250

0.7

二、资本形成

万元

2526111

2060494

1705013

928733

765829

665336

2.8

三、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万元

38230

25941

15457

271426

202379

169827

 

注:本表为二经普修订前的数据,下同。

(二)从三大需求结构分析

消费需求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消费率[2])由2003年的61.2%回落到2008年的47.0%。;投资需求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投资率[2])由2003年的30.9%提升到2008年的52.2%;出口需求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净流出率[2])由2003年的7.9%回落到2008年的0.8%。由此可见,阳江消费和投资需求总量已各占生产总值(GDP)的半壁江山,两大需求已经形成合力,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三)从三大需求贡献分析

长期以来,阳江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和消费特别是投资的贡献,净出口对阳江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相对较弱。到目前止,阳江经济增长的模式仍然是投资拉动型(资源投入型)。

        

1、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3年以来,伴随着阳江工业化(由2003年的26.4%提升到2008年的36.1%)和城镇化(由2003年的43.1%提升到2009年的46.7%)进程的不断加快,阳江投资逐年加快投入,投资率逐步上升。200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8亿元,投资率达52.2 %,比2003年上升了2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下同)率为61.3%,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GDP增长为11.5%)。投资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投资率的大幅度提升,为保证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就目前而言,投资是拉动阳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阳江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

2、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是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最终需求”,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2003年以来,阳江消费品市场发展稳中趋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03年的12.0%提高到2008年的19.6%,尽管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总体回落趋势,但2008年消费率仍达47.0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37.1%,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近几年来,阳江消费率尽管因投资的加快投入而显得有些波动和回落,但随着以住房、汽车、通信等为代表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特别是在中央、省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的支撑下,未来几年消费对阳江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仍将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对阳江经济增长发挥着“稳压器”的作用。

3、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不仅要靠本地产品供其生产和生活,还要从区外和国外调入(流入或进口,下同)一部分产品,同时本地生产的各种产品除供应自身需求外,还要依靠外地的市场来实现其价值,这种产品调入调出是一个地区经济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阳江总需求中,由于净流出是一个差额,且占GDP的比重较小,甚至有可能是负数,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近几年的资料显示,在阳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拉动率仅为1%左右

从理论上看,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三大需求中,各项需求不仅包括了本地区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也包含了市外国内和国外的货物和服务流入的价值。而净流出是指流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额减去所有流入的货物和服务总额,这里既包括消费额中的流入,也包括投资额中的流入,当流出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小于流入货物和服务价值时,净流出就表现为负数。

国外出口、进口

(流出、流入)

国内市外流出、流入

 

阳江市

流出、流入

 

 

 

 

 

 

 


 

阳江属于一个欠(后)发达地区,总量规模较小,并具有社会产品供需“两头在外”的典型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弱化了通过刺激当地需求而引导当地生产、带动当地生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一方面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原材料开发为主的工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流通、消费产业链条,经济增长极只能通过流出市外来形成。另一方面阳江最终需求中又有大量的消费品(比如汽车、摩托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投资品(大宗钢材、水泥、设备等)是从外地流入,它们并没有真正创造属于阳江本地区生产环节的增加值,而是拉动了市外生产地的增加值。

(四)从三大需求横向分析

3-21 各市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 (2008)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最终消费率(消费率)
(
)

资本形成率(投资率)
(
)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974.78

568.05

317.61

89.13

58.3

32.6

  

545.87

303.13

221.74

21.00

55.5

40.6

  

394.13

249.86

176.03

-31.76

63.4

44.7

  

477.88

380.80

141.00

-43.92

79.7

29.5

  

350.23

233.58

211.55

-94.90

66.7

60.4

  

483.84

227.41

252.61

3.82

47.0

52.2

  

1048.66

559.71

319.19

169.77

53.4

30.4

  

1217.84

532.12

329.68

356.05

43.7

27.1

  

746.62

338.52

677.75

-269.66

45.3

90.8

  

442.76

301.61

121.04

20.11

68.1

27.3

  

725.03

434.92

235.93

54.18

60.0

32.5

  

319.86

189.24

153.56

-22.95

59.2

48.0

按经济区域分

 

 

 

 

 

 

29745.58

12588.77

9826.57

7330.24

42.3

33.0

  

2492.80

1538.15

886.13

68.52

61.7

35.5

西  

2750.34

1319.24

901.47

529.63

48.0

32.8

  

2484.36

1461.55

1370.09

-347.28

58.8

55.1

数据显示,GDP增速保持较高的市或区域的消费率和投资率都是非常高的。其中,清远市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为45.3%90.8%,汕尾市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为66.7%60.4%;山区五市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为58.8%55.1%

  二、三大需求彰显经济问题

近年来,阳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三大需求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消费动力不足

一是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决定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2008年,阳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33元,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848元和7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2元,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分别高435元和低1248元。

二是居民消费预期降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收入分配风险增大,居民教育、医疗、购房、买车等消费需求需要较长时间的储蓄积累,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健全和完善,居民养老、医疗等还需要自我储蓄。这些情况造成了新增收入不能或较少地转化为消费,出现需求压抑、消费预期降低的情况。2008年,阳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978元,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65元和6550元;增长3.3%,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9.2百分点和5.0百分点。2008年,阳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76.1亿元,比2003年增加126.8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9百分点和1.2百分点。消费预期下降,不仅影响当前消费,而且会影响投资效果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全市

全省

全国

绝对值

(元)

增长(%

绝对值(元)

增长(%

绝对值(元)

增长

%

2008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1933

7.3

19733

11.5

15781

14.5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8978

3.3

15528

8.3

11243

12.5

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5152

6.5

6400

13.8

4717

15.0

2004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8764

5.9

13628

10.1

9422

7.7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6597

6.1

10695

11.0

7182

10.3

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4160

7.8

4366

7.7

2936

6.8

三是城乡消费差距大。长期以来,阳江农村居民消费滞后于城镇居民消费。据测算,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仅是城镇居民的四成多。当然,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弱,这从另一个角度特显阳江巨大的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有待开发。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年份

全市

全省

全国

绝对值

(亿元)

增长

%

绝对值

(亿元)

增长

%

绝对值

(亿元)

增长

%

2003

149

 

14062

 

103618

 

2004

171

14.7

16193

15.2

119555

15.4

2005

190

10.9

19051

17.6

141051

18.0

2006

214

12.9

21583

13.3

161587

14.6

2007

229

7.0

22214

2.9

172534

6.8

2008

276

20.3

27418

23.4

217885

26.3

04-08年年均增长%

13.1

 

14.3

 

16.0

 

(二)投资水平不高。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是影响阳江目前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是偏小问题。2008年阳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仅为1.5%,与珠三角发达市比较,为广州市8.1%深圳市11.7%佛山市13.9%;与粤西市比较,也仅为湛江的57.7%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阳江市占相应地区

的比重(%

广东省

11181

1.5

广州市

2101

8.1

深圳市

1464

11.7

佛山市

1229

13.9

东莞市

943

18.1

惠州市

589

29.0

中山市

445

38.4

江门市

378

45.2

珠海市

351

48.7

肇庆市

326

52.5

湛江市

297

57.7

茂名市

146

117.3

阳江市

171

 

 

二是不合理问题。近年来,阳江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但投资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一方面,阳江工业化已推进到中期阶段,处在工业化加速期,工业需要大量投入,而目前阳江工业投入主要是核电和火电两大能源项目等,虽有带动效应,但这类项目投资周期长、产业链较短,其他大型的、短期内能产生效益的并能壮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工业项目不多;另一方面,阳江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也应大量投入。

2008

2007

2006

绝对值

(亿元)

增长(%

绝对值(亿元)

增长(%

绝对值(亿元)

增长

%

全社会投资额

170.8

26.4

135.2

31.9

102.5

22.7

第一产业

14

174.5

5.1

40.6

3.6

121.1

第二产业

78.5

17.2

67

76.2

38.1

-2.1

#工业

78.2

22.2

64

73.4

36.9

-4.2

第三产业

78.3

24.1

63.1

3.7

60.8

41.4

 

(三)出口总额偏小。外贸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年,全国外贸依存度已达到30%以上,全省外贸依存度更是高达80%左右,阳江仅为16%左右,这表明阳江经济对国外依赖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出口总额偏小。目前,阳江出口国外的商品大多以五金刀剪产品(近几年占40-50%)和水产品(近几年占20%左右)等为主,而这些产品往往竞争激烈,出口附加值不高,致使产品出口难以在短期内进一步扩大,对阳江经济增长也只能显示较弱的拉动力。

三、目前国外国内三大需求趋势

(一)从国际主要国家来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表明,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上升、然后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倒‘马鞍型’曲线”。投资率和消费率这一演变进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消费率大大高于投资率,而处于经济起飞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率一般较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年,世界投资率平均水平为21 %,发达国家为20%,发展中国家为25%,其中美国投资率为19%,消费率为86%;日本投资率为22%,消费率为75%;印度投资率为33%,消费率为69%。以上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绝大部分用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公众较大程度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

(二)从我国情况来看,2007年全国投资率为42.3%,消费率为48.8%,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差距较大。这一差距表明:我国单位生产成果中,可供消费(享用)的部分较少,而转化为投资的部分较多,持续的经济增长仍依靠高投资来支撑,属于高投资、低消费型经济国家。分地区看,沿海发达地区投资率相对偏低,且投资率和消费率合计小于100%,说明这些地区生产的最终产品不仅较好满足了本地需要,而且为其他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需要,属于流出地区。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主要满足生活需要,消费率相对偏高,而社会再生产能力主要依靠国家扶持政策,投资率也相对偏高,投资率与消费率合计大于100%,属于净流入地区。

(三)从阳江情况来看,2008年投资率为52.2%,消费率为47.0%。与发达地区对比,阳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投资、消费规模偏小,经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近年来,阳江经济步入持续较快增长区间,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走旺,呈现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但阳江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已推进到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率较高有其合理性。再加上阳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因此,近年来,阳江投资率总体呈现上升、消费率总体表现为相对下降的态势,这一特征基本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一致,也与阳江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进程和发展经验判断,阳江今后一定时期内投资率应该保持55%左右、消费率应该保持45%左右

四、三大需求面临机遇

2009年,面对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政策措施。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今后国家将更加注重“三大需求”的协调发展,这对阳江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是一个难得的重大机遇期:

一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机遇。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这些措施不仅会加快阳江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也会极大改善阳江的民生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为国民经济注入新的动力。目前,阳江应在房地产特别是廉租住房建设、城市轻轨、沿海高速铁路等大宗投资项目上有所作为。

二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遇。中央决定,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同时,消除消费瓶颈,拓宽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品种等。这些措施连同投资转化来的消费,不仅会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意愿,进而能够扩大对轻工、纺织、房地产、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间接带动投资品行业的需求,为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上阳江应该有一个大的作为。

三是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机遇。国家连续六次大幅度调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其中,在我市出口中占主要份额的五金刀剪产品也因此受惠。如何进一步扩大阳江刀剪产品在国外特别是国内的份额潜力巨大。另一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全力推进包括阳江生产的产品在内的“广货”北上,扩大“广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我市产品能进一步流出到市外国内,拉动阳江经济加快发展。

五、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建议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仍然低迷、全国、全省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不明朗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要确保阳江经济较快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中央、省扩大内需的机遇,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加以配合,在确保投资对经济增长强劲拉动作用的同时,着力促进消费较快增长,积极保持出口所占份额,此外还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推介和宣传,最终实现阳江经济在投资和消费全力拉动、出口稳步增长的新格局下保持较快增长。

(一)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工业化进程,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加速作用

无容置疑,投资是引领阳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投资规模、结构和运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也证明,在工业化中期,无论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是结构的转换,都需要大规模的、稳定的投资作为支撑。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狠抓项目特别是大项目不动摇。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后劲和活力。各级部门对中央精神要吃得准、对策措施要拿得准、对重大项目要看得准。目前,相关经济部门应围绕中央、省确定的政策措施,结合珠三角发展和粤西会议精神,尽快确定一批扩大内需见效快、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大、长远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尽快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同时要加大力度支持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以增加居民收入为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

1、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当前,制约阳江居民进一

步扩大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及其分配问题。一是部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成为现实的购买力。因此,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稳定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途径。继续增加各级财政对扩大就业的投入,落实好已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培训的各项政策措施,创造更多的与改善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公共部门就业岗位。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性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从而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二是进一步解决分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收入者缺乏消费欲望、中等收入者缺乏良好预期、低收入者缺乏消费能力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从而形成了消费断层。如何缩小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差距,已成为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内容。

2、完善保障机制,提振居民信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更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制度保证。阳江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可以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特别是要关心和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减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

3、推进消费信贷,释放潜在消费。消费信贷能够优化居民跨期消费选择,促进潜在消费能力提前释放。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已经出台的促进消费的政策,开发多样化的消费信贷产品。信贷性消费在推动耐用消费品,例如汽车、住房消费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不动产消费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汽车、住房消费在阳江出现非常迅猛的势头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信贷消费的推动。当然,信贷消费需要有规范的程序和制度才能健康发展。

4、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一是要稳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电、油、气、食品等价格变动对其它商品消费的影响较大,这些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会严重影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二是要降低或规范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品价格,规范收费、加大监督、杜绝乱收费,以促进居民在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均衡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三是要注重对新的消费热点的引导,如家庭设备用品的更新换代、私家轿车、旅游、留学、金融证券投资等,大力发展这些市场,做好引导与管理工作。四是针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虚假产品广告以及欺骗消费者等现象,要加大整治、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最大限度地保护居民消费热情和经济利益。五是加强商业网点和电子商务建设,减少消费者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六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使用家电、通讯等现代消费品创造条件。目前一些乡镇或城区的局部地方电费贵、电压低、用水难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七是改善管理,着力发展文化娱乐旅游等新兴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转换。

5、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居民是阳江最大的消费群体。大力推进阳江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或外来工的市民化,是提高阳江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把引导农村产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特别是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形成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农业产业化型、卫星镇等各具特色的重点中心城镇,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在农村地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由“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阳江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6、加强政府调控,扩大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在居民消费增长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在政策和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增加经常性业务支出、教育卫生公共服务支出等财政预算,特别是通过增加干部职工工资来扩大政府消费,进而扩大最终消费。

(三)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抓手,积极扩大出口,确保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从出口国外来看:一是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质水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水产品,打造一批水产品知名品牌,提升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水产品出口。二是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出口从数量型、创汇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三是积极改善出口环境,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出口效益,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从扩大市外国内市场的份额来看,阳江刀剪、食品、机电等产品仍然大有作为。近几年,十八子等等企业致力开拓国内市场所取得的成效很值得推广和宣传,同时如何更好地借力省委省政府大力推介“广货北上”的政策也值得相关部门和企业去研究。

(四)以强化旅游业为抓手,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确保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旅游业在今后20年内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如果能把握好机遇,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阳江同样也能保持这样的势头。市场前景十分广泛的旅游业,已被誉为“朝阳产业”,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旅游业列为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旅游产业链条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食品、饮料、烟酒、日用百货、服装、纺织品、针织品鞋帽、五金交电、首饰等)、交通运输客运业、公共交通客运业、园林绿化业、娱乐业、旅行社业、金融保险业和电信业等。可见,旅游产业涵盖了第三产业大多数行业,对推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扩大内需、活跃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扩大就业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专家分析,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龙头”。

  [1]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总额。

1最终消费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资本形成总额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并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上存货的变动。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3、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出口)是指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即货物和服务流出(出口)减流入(进口)的差额。如果货物和服务流入大于流出净流出(出口)有可能出现负数,对GDP的增长产生负拉动。

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净出口(或净流出)
  对国家来说,净出口=出口—进口;
  对市来说,净出口一般称为净流出,净流出=(出口—进口)+(流出市外国内—国内市外流入)
  净出口(流出)率=(净出口(流出)/支出法GDP)×100%

[2] 投资率和消费率: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表示为:

  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100%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表示为: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法GDP)×100%

[3]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是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前的数据。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