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印发阳江市2004—2008年高中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阳府办〔2004〕199号)
来源:本站 时间:2004-09-22 15:58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阳江市20042008年高中教育发展规划》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四年九月二十日

 

 

阳江市20042008年高中教育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粤府〔200185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粤府〔20044号)的精神,加快我市高中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我市20042008年高中教育发展规划。

一、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市现有普通高中22所,其中独立普通高中4所,完全中学18所,在校生32162人。专任教师1779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2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6%。具体分布是:阳春市9所,在校生12064人;阳东县4所,在校生5734人;阳西县2所,在校生3814人;江城区4所,在校生3472人;海陵试验区1所,在校生1044人;市直属学校2所,在校生6034人。

2000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8422人;2001年招生8875人;2002年招生11476人;2003年,我市普通高中招收12483人,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为41.18%;中职招收7900人,升入中职

的升学率为17.7%;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8.88%

二、我市普通高中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目前,我市初中在校生有141687人。预计20042008年初中毕业生分别为:4066743849467484630346012人。根据省的要求,到2008年,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5%;市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县城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以上。照此要求,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04年到2008年要分别达到65%70%72%75%80%。按照普通高中在校生与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为73的要求,我市普通高中必须从今年开始到2008年,连续五年逐年分别招生1946422456243872507327827人,分别逐年增加107076690840547782402个学位;五年共增加32982个学位,合计667个班,其中阳春240个班,阳东100个班,阳西120个班,江城(含市直)181个班;海陵26个班。到2008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77287人。

在五年内增加667个班,其中在20042008年分别增加2161351719748个班。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采取布局调整等多种措施扩大现有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以解决204个班;二是通过迁建、扩建、新建普通高中学校,以解决463个班。

三、发展普通高中的具体措施

我市发展普通高中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新建、扩建、迁建学校为重点,以学校为主体,并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粤府〔20044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粤府〔200185号)的精神。通过体制创新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解决学校建设资金问题,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地建设一批普通高中学校,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普通高中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               新建、扩建、迁建一批学校。

各县(市、区)根据学位需求情况,通过体制创新和市场

运作的手段筹集资金,逐年新建、扩建、迁建一批学校,以提供普通高中发展所需要的学位。

1、迁建阳江市第一中学。将阳江一中现在的校舍留给阳江市实验中学以扩大办学规模,按现有体制办学。迁建市一中的资金主要通过贷款、政府投入、部门支持减免有关费用和招商引资等渠道解决。迁建后的市一中规模要大,占地面积达到600亩,办学规模达到120个班。该校原有学位按原办学体制收费,新增学位按社会力量办学体制收费。收到的建校费和市实验中学每年招生筹集到的资金支持市一中偿还贷款。迁建市一中分三期实施建设,2005年秋季开始在新校招收高一学生,原校升级的高二、高三学生在原校舍就读。2007年秋季后阳江市第一中学整体搬到新学校。

2、加快阳江市同心中学建设。该校要按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建设,办学规模60个班。该校建设资金由社会捐资和争取省的支持解决。该校分两期建设,2004年底招收16个班,2006招收20个班,规模达到60个班。

3、兴建英才学校。该校按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建设,办学规模为60个班。该校主要通过社会捐资解决建设资金,从2004年开始建设,2005年秋开始招生。

4、兴建阳东县第二中学。在阳东县城龙塘路东面征地450亩作为阳东二中校址,2004年底前征地,2005年春季动工,2007年全部完工。校园总面积450亩,校舍面积85000平方米,7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00人,总投资1.33亿元。

5、扩建阳东县第一中学。将阳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搬离,校址划入阳东一中,并新建教学楼2幢,教师宿舍6幢、饭堂1幢、体育馆1座,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入3767万元,从2004年起开始扩招,到2007年达到90个班的办学规模。

6、异地迁建阳春市第一中学。该校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设计120个班,每年招生40个班,在校生规模6480人。校园占地600亩,总投入12428万元。2004年底完成征地工作,2005年春开始动工,2005年秋季开始招生。阳春市第一中学迁离后,在原校址兴办阳春市实验中学(初中)。

7、异地迁建阳西县奋兴中学。该校占地300亩,办学规模为60个班。从2005年开始建设,2007年完工。奋兴中学原校址兴办初级中学。

8、扩建阳西县第一中学。从2005年开始建设并扩大招生规模,到2007年达到90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

9、扩建阳春二中、阳春三中、春湾中学、合水中学、附城中学、河西中学、海陵中学,到2007年共增加60个班。

10、阳春市在20042008年间新建阳春市第四中学。该校规模在90个班以上。

(二)加快布局调整,扩大现有普通高中办学规模。

1、将江城区漠南中学改建成独立普通高中,将初中部转到平西中学、平北中学,该校占地150亩,从2004年秋开始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招生8个班,并逐年开始扩建,到2007年达到60个班的办学规模。

2、将阳江二中、阳江七中的初、高中分离。从2005年开始,两校不再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两校原有的教学资源扩大初中办学规模,解决市区初中大班额问题。两校招收普通高中新生的任务(各6个班)由同心中学承担。

3、将阳西县方正中学改为独立普通高中,从2005年开始招生,并从2004年开始扩建,由阳西县政府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筹集4000万元,到2007年达到90个班的办学规模。

4、从2004年开始,将原为职业中学的阳东县合山中学改制为独立普通高中。今年招收14个班,并逐年扩大,使办学规模到2007年达到48个班。

5、其它普通高中,挖掘潜力,扩大规模,逐步整合,向县城、中心镇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大后,所需要的教师由各级政府解决编制问题。新增的部分教师工资、福利由学校通过社会力量办学机制的渠道来解决。

2、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大后,我市教师的不足部分,面向全国进行择优招聘。

3、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水平。

四、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我市原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下同)18所。2001年开始通过撤销、合并、改制的办法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保留中等职业学校11所,现有在校生11842人。根据我市2004年到2008年初中毕业生人数,按照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职学校在校生的比例是73的要求,我市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每年要分别招生7024人、8991人、10185人、10524人、11042人,使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15230人、19944人、25709人、29029人、29547人。规划到2008年建成2所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4所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和3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一)市重点办好阳江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阳江卫校、阳江市技工学校。到2006年,阳江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要在国家级重点职中学校基础上建成现代化骨干示范学校。

(二)新建阳西县第一职业中学,使到阳西县的中职学校向县城发展,改变现有中职学校分散在乡镇的布局,该校计划在 2004年下半年开始征地,2005年开始招生,2008年之前建成省级重点中职学校。

(三)扩大阳东县塘坪中学的办学规模。该校在2005年之前建成省级重点中职学校。

(四)迁建阳春市理工学校并扩大规模,使该校在2008年之前建成省级重点中职学校。

(五)迁建阳江市技工学校。该校建成后达到在校生6000人的办学规模。

(六)加快阳东县新洲中学建设,并扩大该校办学规模,使该校建成以种植业为主干专业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

(七)加快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新实训大楼的建设、设备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主干专业建设。市中职实训中心新大楼于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