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江市实施质量强市2016-2017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阳府办函〔2017〕3号)
来源:市府办 时间:2017-01-05 11:01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阳江市实施质量强市2016-2017年行动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质监局反映。

 

 

  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5日

 

  阳江市实施质量强市2016-2017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6〕18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实施质量强省战略2016-2017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粤办函〔2016〕517号)、《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市的意见》(阳发〔2016〕16号)和2016年广东省质量大会精神、阳江市质量大会精神,明确2016-2017年我市质量工作重点,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一)提升产品质量。围绕国家部署的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10种重点消费品,以及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电声器材(无线传声器、扬声器)、厨房电器具(电烤箱、吸油烟机、电磁炉)、皮具/箱包、家用美容/保健电器具(电吹风)等我省确定的5类10种重点产品,以及根据我市实际重点对食品相关产品(食品用金属制品)、重点工业产品(建筑用砖)、服装产品、刀剪、钢材等产品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将服装鞋帽、家用电子电器、家用燃气具、儿童用品、箱包皮具、纸制品、建筑装饰材料、汽车配件及用品、消防器材、电动自行车等10类商品作为流通领域重点监管对象,全面提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水平。开展进出口食用农产品饲料安全风险监控、国门生物安全监测。着重开展出口农产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食品等产品及输东南亚、中东欧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的监督抽查。进一步提升商品质量,重点开展输非洲商品、输中东商品、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我市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品牌。选择刀具产品开展产品质量比对研究,逐步形成由点到面、由产品到产业的全面提升。加大对食品、药品、农产品及重点工业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推动完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到2017年,我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6%以上,粮、油、肉、蛋、乳五大类大宗日常消费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市质监局牵头,市农业局、商务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海洋渔业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参与)

  (二)提升工程质量。发挥广东省技术联盟的纽带作用,逐步建立政府指导、应用带动、企业联合的发展机制,在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推动建筑业的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工程质量担保和工程质量保险业务。到2017年,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市住房规划建设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水务局等单位参与)

  (三)提升服务质量。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餐饮住宿等领域服务质量标准建设,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0%以上,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加强邮政普遍和特殊服务、快递服务质量监管,做好邮政业申诉处理,配合做好省相关服务质量标准落地实施,探索建立市级邮政业服务质量标准。在娱乐、演出、网吧和体育等重点服务领域、重点服务项目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和行业竞争力评价,并向社会公开,推进知名品牌服务企业建设。(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卫生计生局、工商局、质监局、文广新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旅游外侨局、邮政管理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信管理办等单位参与)

  (四)提升环境质量。以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建设项目差别化环保准入政策,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改善水环境,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加强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面源污染;加强船舶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加大对工业源、尾气排放、扬尘等治理力度,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化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加强对各工业企业煤堆、渣堆、料堆、灰堆扬尘污染控制,稳步推进重点监管企业VOCs治理工作,加强对燃用高污染燃料锅炉的整治,禁止禁燃区内锅炉使用高污染燃料;强化施工扬尘污染控制,促进码头扬尘污染治理,逐步建立港口船舶污染防治体系;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大力支持使用清洁能源机动车,加快淘汰剩余黄标车。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严格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对有色金属矿采选、电镀、制革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继续加强土壤国控点、省控点环境质量监测和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快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划定并落实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坚持实行用途管制、分级保护、保障重点、节约集约制度,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到2017年,全市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PM2.5年均浓度低于35微克/立方米。(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住房规划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发展改革局、质监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阳江海事局等单位参与)

  (五)提升制造业质量。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加快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全力推进工业,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升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围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重大科技专项及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等重点产品和装备开展质量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到2017,基本实现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90%以上,累计推动18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国资委、质监局等单位参与)

  (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善计量检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程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在各类组织中推广应用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支持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等活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推动质量技术万众创新。推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善计量检测管理。到2017年,全市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210家以上,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55家以上。(市质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住房规划建设局、环境保护局、农业局、卫生计生局、国资委、食品药品监管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参与)

  二、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

  (七)进一步强化标准化工作基础。发挥我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平台作用,形成各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的标准化良好工作局面。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行业协会等机构争取更多的TC/SC/WG(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落户阳江。引进和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及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标准化人才,建立完善我市标准化人才库。发挥我市财政专项资金对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引导作用,促进我市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市质监局牵头,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

  (八)构建先进标准体系。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省级标准制修订工作,抢占标准制高点。2016-2017年,我市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达到3项以上。推动我市优势传统产业中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建立标准团体(联盟),利用技术创新与标准的融合提升我市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推进科技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推动高新企业实行科研成果与标准化“三同步”,鼓励企业将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标准。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广大养殖户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现已建成验收和在建的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标准和建设水平,提高建设绩效。(市质监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参与)

  (九)贯彻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广东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先进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根据要求推行企业产品和服务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强化事后监管。选取有条件的电子商务园区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试行电子商务产品标准明示及鉴证工作。(市质监局牵头,市商务局参与)

  三、加强质量基础建设

  (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做好《广东省质量促进条例》《广东省标准化条例》《广东省气瓶安全条例》《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广东省水产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办法》等法律文件的制修订工作。将质量法律法规宣贯工作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全民质量法治意识。加强质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市质监局、海洋渔业局、法制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提升计量建设水平。加强阳江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及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加快提升市级计量检测水平。重点建设涉及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的计量标准。推动我市企业申报和建设省级产业计量中心。加大各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推广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到2017年,建设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0项以上,计量标准、标准物质和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93%以上。(市科技局、质监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推动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推动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绿色认证等自愿性认证,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开展检验检测机构间能力验证,加强对检测质量安全风险源和危害性分析意识,强化风险性预警,推动健全能力验证结果通告和处理制度。在出口食品中大力推进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实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帮扶行动,促成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国家认监委“同线同标同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检测认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到2017年,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认的实验室1家,认证认可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市质监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十三)加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作用,推进检验检测结果国际互认,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筹建省级高端不锈钢及金属复合材料检测站,建立健全水产品、食品接触材料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大型检测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质量技术支撑平台。利用我市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建设契机,依托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在农产品生产大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源头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检验检疫技术机构优势,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建立健全水产品、食品接触材料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到2017年,新增建设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17家,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升。(市科技局、质监局、农业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围绕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开展专利导航、分析和预警;加快中国阳江(五金刀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以超市、商场、专业市场等为重点,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巡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专利产品行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及公众的合法权益,净化经济发展环境。做好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调处工作。推进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加强宣传教育。结合“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重大活动,通过有奖问答、现场咨询答疑、知识产权进校园、讲座、培训等形式,借助传统纸媒、网络媒体等途径,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市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文广新局等单位参与)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十五)加强企业商标品牌培育。贯彻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培育和优化商标品牌,推动创建自主品牌,鼓励我市优势产业和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推动品牌建设。支持农产品商标、农业服务商标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注册和运用,加快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经营向区域品牌经营升级,支持外销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开展商标国际注册。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明确的商标合作任务,支持港资、澳资企业申请认定广东省著名商标。大力发展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扩大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和租用国外品牌,兼并国外品牌企业。推动企业通过商标质押融资、许可转让等手段,实现商标的经济价值。到2017年,省名牌产品达到83个,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超过1.32万件。(市工商局牵头,市农业局、商务局、质监局等单位参与)

  (十六)加强产业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广东优质”品牌建设,推动我市的优势传统产业创建“广东优质”品牌。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努力实现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有效监管。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力争每年新增名牌产品5个,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岭南特色和现代化特征的现代化建筑品牌。开展服务业品牌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引导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企业。加快水产品名牌战略建设。积极引导全市养殖企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捕捞协会申报“三品一标”项目建设和认证工作,提高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到2017年,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到43个,建筑业品牌达到5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住房规划建设局、农业局、商务局、文广新局、工商局、质监局、旅游外侨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打造区域品牌。进一步推动区域知名品牌发展,加强对企业品牌建设指导,通过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各类园区参与知名品牌示范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创建活动。推动阳东区五金刀剪产业创建广东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工作。以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为依托,形成市场与社会公认的区域综合品牌,推动优质名牌产品互认。组织我市国家级餐厨用品外贸示范基地创建国际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市产品出口竞争力。结合阳江产业集群特色,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申报省级出口餐厨用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研究制订支持出口餐厨用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区域竞争力。(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强品牌推广和保护。引导具有名牌名标的工业企业通过建设自主创新平台增强品牌建设能力。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培育企业品牌、开展行业调查、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跟踪发布名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区域品牌建设。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行业协会、企业开展中国品牌海外宣传推广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侵犯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净化企业品牌发展市场环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住房规划建设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十九)推动质量准入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名称、办理依据、办理要求、办理流程等要素。鼓励企业和群众通过阳江市网上办事大厅系统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配合国家和省,对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及相关行业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按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实施锅炉节能环保改造,整治落后燃煤小锅炉,推广高效锅炉。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推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和政府绿色采购。(市编办、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环境保护局、住房规划建设局、质监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构建以落实首负责任为核心的责任追溯体系。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承担首负责任,质量主管人员承担直接责任。以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等为重点产品,围绕落实首负责任,推动建设追溯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统一标准规范,推动部门、重点企业接入重点产品追溯网络,推动追溯系统进社区、进医院、进电商平台、进消费者移动终端。(市商务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卫生计生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海洋渔业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参与)

  六、加强质量监管

  (二十一)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将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畴,加快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快整合各类信用信息,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推进政府部门信用信息互通互认。开展公路水运建设市场主体作用评价,治理工程设计变更违规行为和围标串标问题。建立旅游相关企业不诚信行为记录机制,公布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建立计量信用记录,推动计量信用记录纳入地方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依法向社会披露和曝光计量失信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推进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领域应用质量信用信息,实施联动奖惩。(市发展改革局、住房规划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海洋渔业局、旅游外侨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质量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置能力建设,及时发现区域性系统性质量问题。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C-RAPEX)建设。开展重点监管产品风险监测,增强口岸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能力。(市农业局、卫生计生局、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落实市、县宏观质量分析制度,深入开展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开展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以物品编码为手段的质量大数据建设,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能力。(市发展改革局、环境保护局、住房规划建设局、商务局、质监局、统计局、社科联、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突出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督,坚决防范和遏制质量安全事故。加强对重点食品、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和大型食品企业的监管,开展进口食品“清源”行动,切实抓好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全面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组织开展节水产品及农村饮用水安全产品抽查,推进学校食堂及饮用水设施建设,加大学校食品安全督查力度。深入推进工程质量治理行动,组织开展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重点项目质量安全综合督查和隧道工程安全专项督查,开展交通运输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风景名胜区游览安全管理,防范事故发生。开展电梯安全攻坚,大力提升电梯安全水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住房规划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林业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旅游外侨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推进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质检利剑”行动、“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农资打假“绿剑护农”行动、“红盾护农”行动、“红盾质量维权”行动、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和侵权盗版行为。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与日常执法监管相结合,依法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药品医疗器械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行业潜规则。开展涉假重点区域和农村地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市公安局、农业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海洋渔业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行社会共治

  (二十六)建立健全大质量工作格局。鼓励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中介力量为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认真策划“质量月”活动主题和方案,组织一线员工、一线班组深入开展“质量月”活动。持续推进质量强市、质量强县、质量强业和质量强企活动,积极开展争创“广东省质量强市(县、区)示范城市”活动,不断将质量强市、强县活动引向深入,推动形成质量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市质监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构建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社会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提高企业违法违规和失信成本,激发消费者主动维权意愿。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规范消费者投诉处理流程,严格落实举报保密和奖励制度。支持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组织开展社会监督,配合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的消费维权合力。(市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国家、省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市职业院校开展普及性的质量素质教育,开设质量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具有较高质量意识的质量技能人才。发挥国家刀剪质检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平台作用。做好对民营企业质量管理培训服务,建立对外培训基地,每年对100-200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中层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开展免费质量培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技能,帮助企业解决各类质量技术问题。严格执行省人社厅创新质量工程技术人员的标准评价,强化标准、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等的职称评审导向。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质监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质量合作

  (二十九)加强国内外质量合作。落实粤港澳质量品牌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企业从输出产品向输出技术、标准和品牌转变。参与全省进出口商品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对进出口产品伤害、出口退运、国外通报召回等信息的采集研判。积极与国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深圳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实现阳江出口的五金刀剪产品在阳江当地检测就可以取得国际知名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报告,做到“一次检验,全球通行”。(市商务局、质监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依托国家刀剪质检中心、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等技术机构建立阳江市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和应对防范机构。根据阳江主要出口产品和出口国家、地区的特点,建立完善、运转高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和防控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研究与咨询系统,同时组织专家对主要产品出口国家、地区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应用研究和专题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及时通报社会和企业。完善国外通报调查处置工作机制和出口退运调查工作机制,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及应对工作,充分利用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市质监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九、实施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

  (三十一)实施质量和品牌标杆对比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企业品牌培育、质量强市(县、区)示范城市、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水平。指导我市制造业企业以市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标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中小企业以行业优秀骨干企业为目标,在质量管理、品牌等方面开展过程控制和质量绩效对比,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实践卓越绩效管理、零缺陷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质量管理方法,发挥优秀企业的榜样带头作用,开展质量标杆交流学习活动,营造“树标杆、学标杆、超标杆”的质量提升氛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环境保护局、住房规划建设局、商务局、国资委、工商局、质监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二)实施电子商务产业提质升级工程。扶持一批本土销售类、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发展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本土行业垂直平台,打造电子商务品牌。通过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溯源、冷链物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农业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单位参与)

  十、加强组织保障

  (三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参照本行动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和部门分工,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限和要求,逐级落实责任,确保完成各项任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四)加强评价考核。深入开展县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质量品牌考核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方案,抓好薄弱环节的整改落实。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推动各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质量工作。(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五)加强宣传教育。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深入开展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标准化日、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等参与式、体验式群众质量活动,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教育,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国资委、质监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