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解读
来源:阳江市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2-06-24 15:45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近日,阳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阳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市在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的关键时期。为科学谋划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工作安排,依据《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牵头组织编制《阳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是未来五年推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规划思路

  《规划》立足省委赋予阳江的“两个定位”战略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123+N”工作安排,坚持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总体思路可凝练为“1195”路线。

  1个总目标:围绕阳江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总目标;

  1个落脚点: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促进作为落脚点;

  9大领域重点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流域长效治理、美丽海湾建设、土壤和农村环境改善、生态优势提升、环境风险防控、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环境治理效能强化等9大领域;

  5大类重点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五大类工程。

  三、规划目标

  《规划》落实国家、省规划要求,结合阳江实际,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

  一是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到或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二阶段目标,臭氧年评价浓度力争进入下降通道,国考、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保持为0,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

  二是展望2035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美丽阳江基本建成。

  四、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背景与形势、总体要求、规划任务、实施保障和重大工程五个部分、共十二章,围绕“三个注重”,系统谋划未来五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

  一是注重高质量发展。立足全市发展定位,促进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推进结构调整和低碳减排,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注重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推进漠阳江、那龙河等干支流污染整治,补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统筹推进陆海污染治理,加快建设大海陵湾“美丽海湾”;聚焦臭氧和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深化大气面源污染防控;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综合治理,协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三是注重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源头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围绕环境监测预警、执法监管、环境应急和科技宣教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依托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五、保障措施

  《规划》强调,全面推动《规划》落地落实,必须做好四方面的保障工作:

  一是实施重大工程。规划实施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五大类工程,强化项目实施进度和绩效管理。

  二是强化组织落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完善市级部门推进本规划的分工协作机制。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负责部门和责任人,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碳排放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监测预警、监管执法、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

  四是强化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调度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机制。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和环保责任考核内容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