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翻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奋斗目标,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我市畜牧业经济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依据我市资源优势,立足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市“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和先进技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发展具有阳江特色的畜牧业,使之逐步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市畜牧业的稳健增长,既丰富了人民生活,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24.19亿元,(现行价)比2001年增长19.63%(下同);肉类总产量11.93万吨,增长16.39%,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产量分别为8.06、0.64、2.49万吨,增长14.49%、22.8%、19.14%。禽蛋产量8090吨,增长5.1%,出栏肉猪113.73万头,增长21.21%,生猪存栏125.78万头,增长10.68%其中母猪15.46万头,增长了19.21%,家禽出栏1821.56万只,增长16.00%。
2、畜牧业生产已从长期短缺进入到结构性、周期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时期,市场需求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我市畜牧业生产呈以下几个特点:
(1)两个主导产品,瘦肉型猪苗及肉猪和优质肉鹅与鹅苗已成为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占整个畜牧业经济80%以上。并已发展成为优势产区,其中2004年阳春市被省养猪协会评为“全省猪苗之乡”,我市出栏鹅苗也占全省总量1/3。
(2)规模饲养已渐成主流,2004年全市共有肉猪规模饲养户1856户,年出栏肉猪30.94头,占全市出栏肉猪28.9%,母猪规模饲养户1610户,存栏种猪5.49万头,占全市母猪存栏量的36.6%,有种鹅规模饲养户2516户,其存栏种鹅47.313万只,占全市种鹅存栏量80.1%,肉鹅规模饲养户1322户,出栏138.01万只,占总出栏数46%,肉鸡规模饲养户2192户,年出栏肉鸡199.14万只,占出栏肉鸡的18%。
(3)畜牧业生产实现了二个突破:一是肉猪出栏突破100万头。这说明肉猪饲养量在增加,出栏率在提高,是饲养技术水平提高的结果。二是母猪存栏突破15万头。
(4)以流通促发展:全市现有猪苗贩销人员约3000多人,猪苗购销点250多个,鹅苗购销人员100多人,鹅苗集市有金郊鹅苗市场、合山鹅苗市场和程村鹅苗市场等。活禽购销人员1400多人。这些贩销人员搞活了畜禽流通,在我市的猪苗、禽苗购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经验
“十五”期间,我市发展畜牧业的经验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农民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三是充分发挥农民流通队伍的作用,多渠道搞活畜禽流通;四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五是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知名品牌瘦肉型猪和阳江鹅;六是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发挥小群体大规模的优势;七是狠抓动物防疫,为生产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三)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动物疫情形势日趋严峻,防疫压力大,我市疫情来源复杂,病种多,隐患大,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动物防疫机构经费不足,队伍不稳,设施落后等,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畜禽繁育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市仅有一个省级种猪场,一个二级种猪场。阳江鹅的繁育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种牛场、种鸭场、种鸡场。远远不能满足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品种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除瘦肉型种猪和阳江鹅发展较快外,其余的畜禽如牛、羊、兔、肉猪、肉鸡、肉鸭、鸽、蛋禽都发展较慢。其存栏和出栏都比较少。每年需从外地调进肉猪30多万头。
(4)缺乏资金扶持和相关政策措施。不少规模饲养户扩大生产,贷款难。尤其是结构调整、畜产品安全、畜产品加工都缺乏产业政策引导、支持和典型示范。
二、畜牧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最终目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对畜牧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从阳江的实际出发,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加强动物保护、畜禽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畜产品安全、畜产品加工与流通、以及畜牧信息服务技术推广等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畜牧业经济,突出发展瘦肉型猪和阳江鹅,积极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强市而努力奋斗。
三、畜牧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的发展目标
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确定我市畜牧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的发展目标如下:
(1)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46.05亿元,比2000年的18.42亿元(现行价)翻1.25番,年均递增9.60%。
肉类总产量达到24.475万吨,比2000年的9.79万吨翻1.25番,年均递增9.60%。
其中猪肉:16.72万吨,年均递增9.33%;禽肉达到6.98万吨,年均递增10.01%;牛羊肉达到0.734万砘,年均递增11.66%;其它肉0.041万吨。
禽蛋产量达到1.645万吨,比2000年的0.658万吨翻1.25番,年均递增9.60%。
生猪饲养量达到482.106万头,比2000年的200.8776万头翻1.25番,年均递增9.60%。
生猪存栏量达到269.08万头,比2000年的112.118万头翻1.2番,年均递增9.15%。其中母猪存栏量达到29.8万头,比2000年的11。9万头翻1.25番,年均递增9.60%。
肉猪出栏量达到221.9万头,比2000年的88.76万头翻1.25番,年均递增9.60%。
家禽饲养量达到5952.96万只,比2000年的2289.6万只翻1.3番,年均递增10.03%。
家禽出栏量达到3878.16万只,比2000年的1469万只翻1.32番,年均递增10.19%。
牛出栏量达到5.557万头,比2000年的2.1213万头翻1.31番,年均递增10.11%。
(2)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达105.915亿元,比2010年翻1.15番,年均递增8.69%。
肉类总产达56.2925万吨,比2010年翻1.15番,年均递增8.69%。
其中猪肉37.112万吨,年均递增8.30%,禽肉达16.852万吨,年均递增9.21%,牛羊肉达到1.861万吨,年均递增9.75%,其它肉0.4675万吨。
禽蛋产量达3.7835万吨,比2010年翻1.15番,年均递增8.69%。
生猪饲养量达1060.6332万头,比2010年翻1.1番,年均递增8.20%。
生猪存栏量达618.88万头,比2010年翻1.15番,年均递增8.69%,其中母猪达68.54万头,比2010年翻1.15番,年均递增8.69%。
肉猪出栏量达到510.37万头,比2010年翻1.15番,年均递增8.69%。
家禽饲养量达13810.867万只,比2010年翻1.16番,年均递增8.78%。
家禽出栏量达8997.331万只,比2010年翻1.16番,年均递增8.78。
牛出栏量达12.795万头,比2010年翻1.15番,年均递增8.69%。
(3)到2010年,畜牧业生产在提高产量同时,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通过畜禽良种工程的建设,使我市畜禽良种比例要达到90%以上,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畜禽疫病防治,使畜禽疫病得到进一步控制,死亡率比目前下降50%-60%,全面启动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食用安全的畜产品,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技术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0%以上。
四、畜牧业“十一五”规划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1)阳江市畜禽品种改良网络工程建设。项目拟由阳江市畜牧科学研究所、阳春市畜牧水产局、阳东县畜牧管理中心、阳西县畜牧管理中心共同承担,阳江市畜科所重点建设阳江鹅良种繁育场,阳春、阳东、阳西负责各自辖区内建立完善猪、牛、禽人工授精网络。项目内容即建立一个良种繁育场,3个县级畜禽人工授精站,若干个乡镇分站,工程预计总投资350万元,土建180万元,购种畜禽80万元,机器设备8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2)建设动物兽医检测中心工程,该项目拟由阳江市兽医卫生监督所承担,项目总投资3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完善更新现有设备以及建设中心实验室。实验室达到国家兽医卫生诊断生物安全标准。(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支持,争取列入国债支持项目。)
(3)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工程。该项目拟由阳江市畜牧科学研究所承担,项目总投资预计2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购置检测设备及建设检测中心站站址。争取将项目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阳江市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市政府支持建立,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未列入该体系)。
(4)信息服务体系工程。该项目由市畜牧局牵头,各县(市、区)畜牧局(中心)参与共同承担,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左右,建设内容:通过互联网建立统一高效全市畜牧信息网络,为饲养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
(5)建设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市拟建4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分别是由阳江市畜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黄鬃鹅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由阳春市畜牧水产局承担优质瘦肉型猪苗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由阳西县畜牧管理中心承担的蛋鸭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和由阳东县畜牧管理中心的优质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拟建一个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标准化管理项目,即是由阳春市畜牧水产局承担的阳春市猪苗批发市场标准化管理项目。制定一项省级标准即是由阳江市畜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阳江黄鬃鹅品种标准项目,以上项目预计总投资280万元,目前有些项目省财政已经投资了30万元。
(6)阳春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由阳春市畜牧水产局承担。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体系;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动物疫病诊断监测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重大动物疫情控制体系,兽药监督体系。目前该项目正在争取农业部和省农厅立项支持。
(7)阳江市黄鬃鹅现代化生产示范区项目,项目由阳江市畜牧科学研究所和阳江市智特奇鹅业有限公司共同承担,项目总投资3639万元,建设期从2004年到2009年,该项目现已投入了360万元。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四个体系、两个市场”即示范中心、优良鹅种繁育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有机食品监控体系、鹅苗生产基地,肉鹅有机品生产基地、鹅苗和肉鹅网络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一是可以进一步巩固阳江作为养鹅业的优势区域的优势地位。二是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对全省养鹅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主要措施
要确保上述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发展畜牧业可以满足人民生活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需要,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兽药、饲料生产以及畜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粮食以及其它种植业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畜牧业还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畜牧业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多渠道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不断完善动物防疫、良种繁育、技术推广、饲料生产、信息服务等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防疫和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壁磊。要加快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加大依法防治动物疫病的工作力度,加强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监控,使疫病防治、药物残留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一要坚决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广东省动物防疫条例》以及其它有关法规,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依法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特别要加强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消灭或控制国际贸易中加以限制的动物疫病,保证畜禽产品有可靠的兽医卫生质量。二要坚决贯彻执行《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加强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控,保证畜禽产品的药物及在毒有害物质残留符合国际标准。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发展具有阳江区域特色的畜牧业经济。
借助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畜牧业生产传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树立起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如阳春瘦肉型猪苗和肉猪、阳江黄鬃鹅、沿海优质鸭蛋、优质山地鸡等。今后,要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控制或消灭国际贸易中加以限制的疫病,提高质量,引导生产者按区域化布局实行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具有阳江特色的瘦肉型猪、阳江黄鹅、优质山地鸡、肉牛和沿海优质鸭蛋生产等生产基地的发展。在“十一五”内将我市建设成为“中国猪苗之乡”和“中国鹅苗之乡”。
(四)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贯彻省、市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落实有关的扶持、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兴办畜牧业企业,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今后要在继续扶持阳西县(深圳光明)饲料有限公司、羽威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同时,重点培育瘦肉型猪生产、鹅苗和肉鹅生产、沿海优质鸭蛋生产和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扶持阳江智特奇鹅业有限公司、万丰农牧公司、广东大洋食品公司、明展种猪场等公司、场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大力推进科技兴牧,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科技兴牧要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给予适当扶持,引导企业投入资金,培育、推广畜禽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一要在继续推广杜洛克、大白、长白等瘦肉型猪品种的同时,加强良种引进工作,引进、推广国内外优秀种猪和瘦肉型猪配套系,进一步提高瘦肉型商品肉猪的比例和质量。
二要在加强黄鬃鹅的保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加速开发利用,筛选、推广既能保持黄鬃鹅优良的肉质,又有较高的繁殖性能的杂交利用组合,还要引导农民采用机器孵化技术和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养鹅,以增创阳江养鹅业的新优势。
三要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加快我市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畜禽养殖小区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禽养殖水平,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四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根据我市畜牧业的生产实际,积极引进、消化、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
五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牛冷冻精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南德文、利木赞等肉牛良种,推广种草养牛和秸秆氨化养牛,发展肉牛饲养业。此外,还要引进、推广鸡、鸭、兔、羊等优良品种,以全面振兴阳江畜牧业。
(六)搞活畜禽流通,加强畜产品加工,促进生产发展。
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流通比生产显得更加重要。搞活畜禽流通要从四年方面着手:一要大力培育流通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流通队伍。二要进一步完善畜禽及其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区域生产的特点,合理布局,要完善市场功能,特别要适应鲜、活畜禽及畜禽产品交易的要求。三要鼓励、引导现有的畜禽屠宰、流通企业与畜禽生产者联合或以合同定购形式稳定的产销关系。四要正确执行国家有关生猪屠宰、经营的政策,进一步放开肉猪屠宰、运销、猪肉批发的经营,打破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允许肉猪生产者参与肉猪运销和猪肉批发,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龙头企业,符合设备和检疫条件的,给予定点屠宰经营权,以利于实现肉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在搞活畜禽流通的同时,加强畜产品加工,通过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七)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网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学习、提高畜牧兽医队伍的自身素质,出台优惠政策,建立积极有效的用人机制,激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我市畜牧业,同时争取各级政府投资,积极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基层站要落实定员、定编、定经费,要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落实责、权、利统一,加快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实现执法与服务分离,区别公益性服务与盈利性服务,履行执法职能和提供公益性服务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维护执法的公正性,保障公益性服务的开展。
二OO五年五月十三日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