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江市外经贸“十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本站 时间:2008-10-15 15:54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一、“十五”规划执行完成情况

  “十五”计划期间,我市外经贸经济发展较快,各项工作指标按计划完成得较好。

  (一)外贸队伍不断壮大,已形成大经贸格局。“十五”期间,全市已形成了由国有、集体、外商投资和民营企业组成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大经贸”格局。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由“十五”初期的79家发展到20056月的213家,“三资”企业287家。国有企业逐步减少,2001年有62家,2005年减少到24家,占全市进出口企业总数的11.5%。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由2001年的49家增至20055月的176家,占全市进出口企业总数的84.6%。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不断拓展,成为扩大出口的新增长点。

  (二)外经贸出口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外贸出口逐年增长,累计出口27.46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75%,年均增长11.6%2004年出口额达历史以来的最高点,达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05年的出口额将达9亿美元,同比增长7%

  (三)出口产品仍以传统出口产品为主,水产品成为出口的新亮点。2000年全市主要出口产品以服装及衣着附件、刀剪、餐具、家具、钢铁制品等为主;2004年主要出口产品为刀、剪、钳等小五金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家具等。水产品是出口的新增长点。

  (五)利用外资发展较快。实际利用外资在2002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2003年最高达到13256万美元。2001年至20055月,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项目196个,比“九五”期间增长39%;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累计58182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88.9%;实际利用外资如按旧口径统计比“九五”增长138.19%

  “十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工作虽然进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变化,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之处。一是现行的外经贸体制和机制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国有外贸企业体制、机制滞后。二是外贸出口方式有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利润率都比较低,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有品牌和营销体系缺乏,熟悉国际惯例的经营管理人才不足。一些企业存在恶性竞争、经营混乱等现象。三是招商引资后劲不足,水平不高。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和建立招商网络进展不快,引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大企业投资少。

  二、“十一五”外经贸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我市外经贸“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外经贸工作必须坚持抓落实,重提高,促转变,求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把握“两个关键”、优化“三个结构”,突出“四个重点”的思路,努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两个关键”:要把握提高吸收外资规模和质量的关键,把握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关键。优化“三个结构”: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出口主体、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出口贸易结构,推进外贸出口从低附加值、贴牌生产出口为主向高附加值、自有品牌出口为主转变;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优化利用外资,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在努力扩大境外投资规模的同时,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从承包工程合作为主向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能源为主转变。突出“五个重点”:重点抓好引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大企业的大项目投资;重点抓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作;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园区载体建设;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传统大宗产品和自有品牌产品以及民营企业的出口;重点抓好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加快阳江保税物流中心和阳江港物流基地的建设。

  (二)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出口规模和利用外资要大幅增长,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打造临港、临海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基地。

   1、出口规模发展目标:“十一五”计划期间,外贸出口(以2005年的9.4亿美元为基准)年均递增8%~12%,到2010年出口总值达13.81亿美元~16.57亿美元20062010年累计出口59.55亿美元~66.88亿美元。三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出口要超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增幅。

  2、利用外资规模发展目标:“十一五”计划期间,实际利用利用外资(以2005年的7200万美元为基准)年均递增20%~25%,到2010年达1.79亿美元~2.20亿美元2006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43亿美元~7.39亿美元

  3、货物、技术服务出口发展目标:按照入世后的形势和发展大经贸的趋势,“十一五”时期我市在继续扩大货物出口的同时还要大力拓展生产要素商品和无形商品的出口,逐步形成以传统货物出口为主与技术、劳务、信息等兼容的全新出口结构、出口将跳出传统单一货物市场的范围。

  1)货物出口努力争取基本实现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向深(精)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制成品出口的“第二转变”,依靠科技的不断更新进步,提高出口货物的技术含量,推动出口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根据我市当前的技术状况,“十一五”时期我市出口货物商品的发展次序将是:轻工工艺品、纺织品、机电产品、水产口、土畜产品、化工矿产品、粮油食品。

  2)“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来带动和发展我市的科技产业,想方设法扩大技术出口。要抓住实施CEPA,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加强与港澳等地的合作,拓展劳务输出。

  4、出口市场发展目标:继续实施全方位出击,突出重点的多元化区域市场战略。“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港澳台市场作为拓展其他市场的基础,重点拓展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地区,稳定发展俄罗斯东南亚、南美等市场,积极开拓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通过多元化市场战略的实施,逐步减少对港澳市场的依赖,不断提高远洋贸易出口在出口中比例。

  (三)实现“十一五”计划的主要措施

  1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着力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利用外资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技术和促进出口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资重点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发达国家资本,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拓展利用外资渠道,促进各类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外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与推进新型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相结合,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的机遇,积极扩大我市招商引资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水平。

  1)宣传推介阳江,提高阳江知名度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使更多的外商了解阳江,认识阳江,投资阳江,提高阳江的社会知名度。要利用企业宣传、旅游宣传、重点项目做好推介阳江工作,通过举办各种招商推介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专题推介活动,宣传推介阳江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林木和南药资源优势、重大项目建设优势和投资优惠政策优势,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资

  2)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新增长点

  一是加强引资载体建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利用我市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与珠三角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搞好我市引资载体开发建设。要加快共建产业园区的步伐,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动招商主体下移。加强我市各类园区的建设,尤其是重点把省级工业开发区建设好。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招商和积极开展产业招商。要把大项目招商作为当前招商工作着力点,发挥大项目的“头羊效应”和“族群效应”,拉动招商引资快速增长。要充分利用临港资源优势,吸引境外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大型跨国石油化工企业投资设厂,主动承接国内外需要转移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和石油战略储备仓库,发展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临港加工业,吸引和承接国内外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的产业转移,打造阳江物流配送基地。

  三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狠抓以减少审批事项、降低收费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为重点的投资软环境的整治力度,全力打造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优势。减少收费项目,降低营商成本。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压减行政审批时间,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稳定的各类犯罪活动,建设“平安阳江”,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2、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要进一步打响“中国刀剪之都”的品牌,通过建设大规模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打造中国五金刀剪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阳江作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第一经济腹地的区位优势,以及我市自然生态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采取优惠政策措施,着力抓好招商引资,按照“政企联动、群专结合”的方针,完善招商引资,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吸引国内外大财团、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到我市落户发展,争取吸收外资有新突破和新发展。要继续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我市的资源加式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吸引和承接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建材、铝材、五金制品、家具、制鞋、服装、玩具、皮革等产业向阳江转移,形成更具特色的工业体系。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1)切实落实好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强协调,积极做好退税新机制的应对工作。引导和鼓励出口企业尽量组织本地生产的产品出口,对重点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缓解出口退税新机制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县(市、区)要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在预算中安排好出口退税资金,保证及时、足额支付,保护企业出口的积极性,避免再产生新的拖欠,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2)积极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培育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做大做强现有名牌出口产品,增强带动出口的能力。要扶持我市五金刀剪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传统大宗商品、名优特色产品和农产品出口。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吸引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到我市。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和扩大港澳、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市场,多形式、多渠道深度开发欧美日等主要出口市场,大力开拓南美、中东、俄罗斯等新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加快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对外贸易法》,支持民营出口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跨越战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快步进入以高新技术投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

  4、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我市外经贸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一方面,加大引导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力度,加强服务与管理,推动我市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市场开拓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港澳的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企业到东盟有关国家开展经贸活动,扩大投资和合作开发资源。

  5、加强与港澳、东盟等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外经贸发展空间

  不断提升与港澳台经济合作水平,抓住实施CEPA机遇,按照“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合作原则,积极推进我市与港澳合作。推进与港澳联合开拓市场、联合招商,引导港澳企业到我市投资。重点加强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巨大潜力和优势,着力宣传、推介阳江的投资营商环境、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相互投资、贸易和合作。

  6、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外经贸人才素质

  加快各类涉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以适应“入世”后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外来投资企业与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合作,构建企业与院校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稳定的人才和劳动力供应渠道。

  7、抓紧做好入世后过渡期的有关工作,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

  积极主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充分运用WTO规则,抓紧建立我市重点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分析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快速反应,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和防范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知识的培训与宣传工作,提高企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加强管理和行业自律,防止低价竞销,恶性竞争。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