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源:本站 时间:2006-04-24 09:46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阳东建设成为粤西轻工业重镇和商贸业的重要基地,实现粤西县域经济强县、争当粤西县域经济排头兵的重要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文明和谐阳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阳东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突出抓好民营、海洋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 “十一五”时期实现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3.8亿元(2005年数据为初步预计数,下同),比2000年增加21.15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11860元,比2000年增加5374元,年均增长11.4%。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6:28.7:25.3 优化为2005年的34:41:25,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外贸出口总额1.45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1亿美元,年均增长25.6%,超出预期目标13.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96亿元,比2000年增加4.92亿元,年均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2亿元,比2000年增加5.36亿元,年均增长1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亿元,比2000年增加1.36亿元,年均增长33.6%。
    二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6.76亿元,比2000年增加4.29亿元,年均增长5.7%;粮食总产量17.9万吨,五年基本持平;水果总产量5.76万吨,比2000年增加3.16万吨,年均增长17%;水产品总量19.7万吨,比2000年增加4.5万吨,年均增长5.4%;肉类总产量2.9万吨,比2000年增加0.3万吨,年均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4526元,比2000年增加558元,年均增长2.7%。 
    三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7.5亿元,比2000年增加40.07亿元,年均增长22.5%,超出“十五”预期目标3.5个百分点。 
    四是第三产业经济明显提升。特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成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兴建了玉豚山海滨公园、东平大澳疍家民俗文化村、阳江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旅游景点,东湖星岛、珍珠湾浴场等景点不断完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水一线”旅游格局。五年来全县共接待游客334.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6亿元。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建成了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开阳高速公路,我县纳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完成了三北公路、雅北公路等地方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地方公路为支撑的交通网络;能源建设加快发展,阳江核电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快速推进,全县电力网络逐步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7‰,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和劳动服务就业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和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提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逐步回升态势,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潮流,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内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给我县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从自身发展看,我县发展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阳东毗邻珠三角,325国道、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开阳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使我县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承接珠三角、港澳地区产业转移。二是资源优势。土地、农业、旅游、人力资源丰富。有耕地2.67万公顷,山地6.67万公顷,沿海滩涂2777公顷,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4.26万公顷,土地储备充足;农业资源丰富,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山、海、泉、湖等旅游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三是重大项目带动优势。阳江核电项目、燕山湖综合开发、阳东广雅中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加快发展。四是产业集聚优势。阳东工业发展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全县工业企业8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5家,超亿元企业8家,初步形成了以五金、食品为主的轻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五是环境优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策”“一园区一策”、“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措施,投资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上下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形成了全民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实现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面临挑战 

    我县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和区域壁垒等不确定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县经济发展。二是我县经济总量较小。“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3%,全县GDP占全市的17%,人均GDP占全市的97.8%,与省内较发达的县(市)相比,我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仍显较慢。部分同类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增大了我县加快发展的压力。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大;第二产业水平不高,缺乏大型骨干知名企业支撑,未能很好发挥国民经济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缓慢,新兴服务业未适应加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四是能源、交通、城镇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低。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教育、科技、文化等设施未能适应发展需求,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建设粤西经济强县,争当粤西县域经济排头兵,实现全县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贸旺县、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园区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战略 

  1、基础先行战略。加快发展交通、能源、通信、城建、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2、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发展为龙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 

  3、农业稳县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人才事业,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和自主创新体系,为加快我县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5、绿色阳东战略。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旅游强县战略。发展旅游事业,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基本实现富裕安康。具体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104亿元,年均增长14%,比2000年翻一番多。其中第一产业21.6亿元,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54.3亿元,年均增长19.6%;第三产业28.1亿元,年均增长16%。 

  ——农业总产值32.6亿元,年均增长4%。 

  ——工业总产值198亿元,年均增长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亿元,年均增长13%。 

  ——外贸出口总额19866万美元,年均增长6.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7%。 

  ——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年均增长4%。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三、主要任务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创新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既要突出以发展经济为主,又要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要突出以发展工业为主,又要巩固和发展基础农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一个协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为此,必须努力完成如下工作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固农业基础地位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提升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全力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且有市场需求的产业。以山地农业、田园农业、水域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功能区。保持全县53.5万亩粮食生产面积、17.9万吨粮食总产量,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总产量14.4万吨。全面推广水稻优种优化,建设好红丰珍珠垌、东城两报垌、雅韶平岚垌三个千亩以上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抓龙头、上项目、创品牌、强加工、活流通、增创农业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扩大优质水果、蔬菜、花生、西瓜、甜玉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示范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禽畜养殖基地。重点规划建设好大八山区林果生产基地和2万亩益智、1.6万亩凉粉草生产基地,塘坪5000亩无公害柑桔生产基地和雅韶1000亩有机荔枝生产基地,新洲8000亩西瓜嫁接苗生产基地和5000亩尖椒生产基地,那龙甜玉米生产基地和1000亩八角生产基地,北惯3000亩韭菜花生产基地,东平、大沟6000亩莲藕生产基地,红丰省级农业示范基地,新洲、塘坪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预计到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2.6亿元,年均增长4%。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工作,建设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促进农业增长由分散型向产业经营型转变。 

    加快发展生态林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生产已由过去以单一林木经营为主发展为以生态保护为主。我县的林业生产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建设,逐步建成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创造林业生态县。加强生态公益林、农田防护、城区绿化、镇区绿化工作,建设好35万亩生态公益林和2万亩农田防护林网,新增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1万亩,使城区绿化率达45%、镇区绿地面积1万亩,绿化率达23%,村庄绿化率达50%以上;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大八镇烂头山自然保护区、沿海红树林保护区和建设20公里沿海防护林带,在办好东湖森林公园的基础上争取建成东平湾森林公园;加强经济林建设,建成10万亩桉树、5.5万亩马占相思和0.5万亩南洋楹的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县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经济支柱,也是农业经济中的一大支柱,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5年畜牧业总产值35134万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3.1%。我县畜牧业的发展是以瘦肉型猪、阳江黄鬃鹅、山地鸡为三大主业,以鸭、山羊、肉牛为副业,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为目标,逐步建立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企业,建立科研基地,带动农户提高生猪养殖水平,因地制宜,组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引进或培育畜牧业加工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强禽畜疫病防治、品种改良、科技推广、人员培训、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全面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 

    优化发展海洋产业。以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滨海旅游业为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县水产品总量22万吨,产值12.5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比“十五”期末的10.2亿元年均增长4%,海洋产值增加量达2.3亿元,逐步建成我市的海洋产业强县。 

    进一步抓好沿海滩涂和低产碱酸田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对虾、罗非鱼、尖山蟹等水产品的养殖,建好那龙河尖山蟹养殖基地、寿长河万亩对虾养殖基地、大沟高位池精养对虾基地和浅海吊桩养殖牡蛎基地,引进和推广深水网箱养殖,进一步扩展养殖空间。 

    加快海洋捕捞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结合实施渔民再就业工程,大力发展游钓渔业和休闲渔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实现远洋渔业零的突破。 

    重点抓好海产品的精深加工、流通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创汇能力,搞好水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好东平水产品批发市场。努力开发以海洋资源为原料的海洋化工产业,巩固和提高船舶修造业和渔网渔具加工业,逐步建设好我县的海洋工业。加强东平渔港、北津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配套完善港口设备,浚深航道和港池,大力拓展港口功能,培育发展海洋产品物流业,把东平渔港建设成为国家级中心渔港、把北津港建设成为海洋运输的重要港口。 

    抓好滨海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树立品牌、提高档次、形成优势的发展要求,以沙滩、人文景观、渔家风俗等为基础,突出滨海旅游特色,重点建设好东平珍珠湾海水浴场,玉豚山海滨公园、大澳渔家度假村和“三点金”人口渔礁休闲渔业区等景区,特别要利用东平核电的建设,开发建设一些水上后勤服务设施、康乐设施。 

  (二)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作为我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集中资源和力量,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做好新项目的上马建设工作;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化产业分工和布局,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我县建成粤西的轻工业重镇,力争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198亿元,年均增长24%。 

    加快开发和完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要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创新发展手段,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扩展工业发展规模和空间。重点建设好广东省阳东沿海经济开发试验区。通过园区的建设,大力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做好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档次,提高承载项目能力,打造园区品牌,扩大招商引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水平。整合工业园区的资源,做好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功能布局,逐步把传统产业、环保控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分区经营,形成不同的产业园区特色,更好地发挥园区特色效应。逐步建立园区准入制度,有重点、高起点地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特别是新材料、新行业、科技型、规模型,竞争力强的企业,扶大扶强,为我县的工业发展积蓄后劲。 

  做好项目的建设规划、上马工作。“十一五”规划期间头两年,我县规划建设重点工业项目54个,总投资53亿元,其中园区项目8个,总投资23.6亿元,规模上产值项目46个,规模总产值61亿元,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对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支撑作用,提供一个根本的保证。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发展临海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为重点,以壮大制造业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从原材料、产品开发、工艺制造创立品牌等方面入手,努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食品、五金、针织、服装、食用化工、塑料、建材、光电子等传统支柱产业,适度发展环保控制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偏轻型向适度型转变,从低水平向高级化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0年,全县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体系。 

  优化产业分工和布局。进一步加强“三大经济带”的建设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中线经济带,重点发展电子、制钢、装备制造业以及传统产业;东线经济带,重点发展新兴工业、海洋运输、水产品加工和海上后勤工业;北线经济带,重点发展森工、水电、建材、木器加工业。不同的经济区域形成分工明确、互联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业布局。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支柱 

    第三产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撑,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发展速度在“十五”期末已首次超过了生产总值发展速度0.7个百分点。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规律,我县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要继续进行优化和创新,力争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8.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在行业的发展上要壮大交通运输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物流业,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在交通、居住、出游、购物等领域的消费。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服务业。客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由于工业产品和外销农副产品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经济活动活跃,对公路、港口的运量将不断增加,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县客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以2%—3%的年均速度增长,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地位尤显重要,因此要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服务业,努力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末,我县道路客运周转量达237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达38250万吨公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和5%。 

  突出发展旅游业。加快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步伐,促进滨海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我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前景广阔,但旅游业起步晚,层次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产业、先导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的旅游业应重点抓好几方面的工作,促进我县滨海旅游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是加强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建立旅游网络,逐步开拓国内外、省内外的旅游市场,做到走得出去,也引得进来;二是以阳江温泉度假村和阳江涛景度假村、燕山湖酒店为依托,开拓会展资源和市场,促进会展旅游与度假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新领域;三是以珍珠湾海水浴场、东湖旅游区、合山温泉为基础,完善“三水一线”旅游格局的开发建设,同时加快新洲沸泉的建设工作,突出山、海、泉、湖的生态度假休闲旅游特色;四是挖掘、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结合景区、景点的建设,增加旅游内容和项目,着力打造阳东的渔家文化、驿站文化、刀剪文化等地方特色明显的旅游品牌,争取条件开发建设大沟镇海头古城遗址考古旅游项目;五是完善旅游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培育发展物流业。发展物流业对提高我县商品流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抓住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机遇,打破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县城为中心,圩镇为依托,建立起高效、畅通、统一、可调控监测的市场服务体系。与工业、农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结合起来,建设多功能的综合物流平台、商贸设施和网点。创新批发、零售业流通方式,推行连锁经营等服务内容,加快人流、物流的集聚,培育消费热点,开拓市场。加快那霍、金村两大物流市场的建设和各类连锁经营项目、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大市场开放力度,逐步引入外地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构建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加快房地产业的开发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业重点是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扶持发展园区住宅。抓好城南新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碧桂园、美丽花城、金桂花园、龙塘山小区、官山小区、高凉路商住小区的建设工作。各镇要结合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做好房地产的开发工作,积聚更多的城镇居住人口,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进一步拓展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互联互通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网络和体系,推广信息技术在政务、商务和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生产管理和政务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自动化,逐步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在电话已通行政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电话普及率,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数,逐步为农村提供上网条件。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拓展金融业务,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地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逐步建立起为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营的信息、金融、法律、咨询、会计、资产评估、广告等综合服务体系。 

  (四)加强招商引资、壮大外源经济 

  继续实施外向型经济带动战略,形成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达2407万美元,年均增长10%,外贸出口总值19866万美元,年均增长6.5%。 

  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在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努力营造人文环境、政务环境、营商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等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增强我县对外资的吸引力。 

  调整引资方向。根据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和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在招商领域、招商模式、招商手段上实现多点突破,由单一的工业项目招商向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行业招商、引进一些高技术、高效益和现代化服务业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和外商投资集聚区,把我县建成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本地产品出口,提高商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同时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鼓励发展加工贸易,发展一般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以交通、能源、水利设施、环保工程、城市建设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交通运输。以建立综合运输网络为目标,从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出发,把提高运输能力与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改善运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地方公路运输、港口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境内的交通运输网络。优先做好镇通行政村硬底化公路的扫尾工作,完善“十五”期间已开工的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重点安排建设具有对外连通功能的交通项目,提高县道公路和镇通公路的等级。完善东平、北惯客运站,红丰、雅韶、新洲货运站的建设,改建大槐至合山、河口至田畔公路,建设好新龙岗二级公路,争取立项建设北津至寿场沿海公路。建设东平渔港500吨泊位2个,北津港500吨泊位2个,逐步提高我县港口吞吐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为临港工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能源。重点配合做好东平核电站、塘坪蝴蝶岭500千伏茂湛电网变电枢纽和东平风电场项目的建设工作,做好阳东220KV变电站、塘坪110KV、东平220KV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工作。继续抓好农村的电网改造和边远山区、居住人口少的地区的通电扫尾工作。支持发展山区小水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水利设施。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快建设防洪减灾体系。重点抓好台平三丫联围加固达标工程,沙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湖水库加固改造工程、马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夏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阳东县城市防洪工程以及水资源保护管理等,同时开展对红江拦河闸、三合河挡潮闸和东湖、马岗灌区等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饮用水工程。全力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2006年,建设塘坪、那龙、北惯饮水工程和合山、大沟扩网工程;2007年建设新洲、雅韶、东平饮水工程;2008年建设红丰、大八饮水工程。用5年的时间,逐步解决11个镇18万人口的饮用水困难问题,全面改善农村饮用水安全条件,使农村饮用水质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争取资金进行县城自来水厂日产2万吨扩建工程,以保证县城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一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工作,建设好漠江千里翠竹长廊生态工程阳东段,完善生态示范村建设,创造2—3个生态示范镇;二是做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环保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工作,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抓好那龙河的综合整治,建设好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规划新建东平、北惯、合山生活污水处理厂,建好县城船尾石垃圾填埋场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县城建成区和圩镇的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落实治污保洁工程。污水处理率达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城市建设。围绕全面建设粤西县域经济强县总目标,创新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建设作为我县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推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一是按照超前规划,多元投资、完善设施的思路做好全县城镇化建设工作,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建成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8平方公里),住房人均使用面积30平方米,道路硬底化率达90%,供水率达90%,排水设施覆盖率达90%,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二是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市政体系,完善县城路网骨架建设,建设新华路东段、迎宾大道、龙塘路、一河两岸、高凉路东段、南华路;改造阳东大道东段、东风四路、江台公路等;三是继续加强对碧桂园、阳东广雅中学等项目的跟踪管理,抓好对县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项目建设;四是做好县城城南新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推动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不断进步。 

  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以建设教育强县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在巩固提高“普九”教育基础上,把发展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全县基本普及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基础教育,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全县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100%,高中毛入学率达80%,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7%以上,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要抓好阳东广雅中学、阳东一中扩建和东城中学迁建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兴建阳东县第二高级中学和东城镇第二小学。 

  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坚持自主培养与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举的方针,转变人才观念,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建立育才、选才、用才、引才、聚才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宽松和谐的人才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我县建成最适宜各类优秀人才成长、创业、工作和生活的地区。到2010年,我县人才总量将达到14357人,年均增长4%,人才发挥作用程度比率将从2005年的31%提高到75%。 

  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建设要赶上省市的平均水平,要有一个跨越发展,这就需要有一个经济发展的后劲做支撑,而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新的发展。我县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重点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具有区域资源特色、产业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企业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开发新技术项目和新领域,实现经济新的增长。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我县经济增长贡献率应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将达到全市的平均水平。 

  (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阳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平地村等典型示范带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利用,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等事业,大力引导农民移风易俗,稳步推进阳东新农村建设。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十一五”期间计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保持人口和计生工作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期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7.28万人以内。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十一五”期间全县每年净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各类人员的再就业率达到50%—60%。每年培训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7000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投入,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事业和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城乡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率先建立我县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初级卫生保健,使人人享有卫生、医疗和保健服务,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工作。切实做好艾滋病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建立起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努力阻断传播途径,遏制传播的增长幅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70%以上。抓好县疾控中心大楼、县人民医院感染区、县卫生监督所大楼的建设工作,发展中医事业,筹建县中医院。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根据《南粤锦绣工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标准要求和抓住省对东西两翼的文化馆站建设重点扶持的契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的硬件规划建设工作,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建成县文化广场、县文化馆、县影剧院、县档案馆几个重点项目。建设好阳东大明奇石馆、阳东县雅韶名人纪念馆、东平大澳渔家民俗风情馆;建成县体育馆一座,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建成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训练馆和大型比赛的综合场馆。同时在“十一五”期间的头两年要分批完成11个镇文化站硬件设施的达标上等级建设。 

  四、重大项目 

  (一)能源项目 

  1、阳江核电站。总装机6×100万千瓦或更大容量核电机组,年发电量450亿千瓦时,首期装机2×10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742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平镇沙环。 

  2、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终规模为4×7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新建500千伏输电线路475KM。项目总投资18.1亿元,选址阳东县塘坪镇。 

  3、阳东风电场项目。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8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平镇。 

  4、22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及变电站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选址阳东县各镇。 

  (二)交通、基础设施 

  1、阳东县城南新区。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总投资6亿元。项目选址阳东县东城镇英村、丹载、报头、报平一带至南边江台公路。 

  2、阳江粤西物流交易中心。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设商铺、会展大厅、酒店。项目总投资3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城镇金村。 

  3、阳东县那霍钢材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设商铺及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2.5亿元,选址阳东县北惯镇那霍。 

  4、西部沿海高速三山出口公路。全长23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1.84亿元,选址新洲三山至阳江温泉。 

  5、一河两岸开发。项目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具有滨河特色,兼具休闲、旅游、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高档商住小区。项目总投资1.6亿元,选址合山镇那龙河合山段。 

  6、新龙岗公路。该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全长79.34公里,实建长73.48公里。项目总投资2.14亿元,选址阳东县新洲镇至阳春市岗美镇。 

  7、允泊湾渔民新村及核电后勤生活区。规划用地113公顷,其中吹填面积46公顷。建设渔民新村、渔民广场、商业服务中心、水产品加工区。项目总投资1.1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平镇港区允泊湾内、珍珠湾。 

  8、阳东迎宾大道。全长9.2公里,大桥1座,长500米,中桥2座,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选址阳东县城工业大道至雅韶镇沿海高速公路。 

  9、阳东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总规模6万吨/日,总投资7296万元。首期工程占地19121平方米,日处理生活污水1万吨,投资1660万元,项目选址阳东县东城镇报头村花墩。 

  10、农业博览中心。占地10万平方米,建设一个建筑总面积2000平方米,以农产品展示、品尝、销售、农业旅游等于一体的中心。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选址阳东县红丰镇。 

  11、阳东船尾石垃圾填埋场。项目占地面积79396平方米,设计库容1200万立方米,垃圾处理量300吨/日,渗滤液处理量100吨/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选址北惯镇东莺村船尾石。 

  (三)工业 

  1、100万吨特种钢厂。年产特种钢100万吨,关键设备和技术从德国或日本引进。项目总投资20亿元,选址阳东县北惯镇。 

  2、阳东县喜之郎高新技术工业园。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首期开发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亿元,选址阳东县北惯镇与东城镇交界。 

  3、万象工业城外商工业园。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亿元,选址万象工业城。 

  4、环保控制产业区。在阳东县省级民营科技园内建设一个60万平方米清洁生产区,项目总投资3.7亿元,选址阳东县雅韶镇。 

  5、万象工业城产业转移园区开发。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搞好“三通一平”及基础配套设施。分A、B、C区,每区50万平方米以上,可分步开发。项目总投资3.5亿元,选址阳东县北惯镇平地。 

  6、阳东县宁波工业园。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亿元,选址省级民营科技园内。 

  7、阳东县长崎科技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亿元,选址阳东县北惯镇与东城镇交界。 

  8、智通外商工业园。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首期开发20万平方米,建设厂房及购置设备。项目总投资3亿元,选址合山镇共发工业区。 

  9、阳东海滨工业城开发。开发土地面积8000亩,首期开发土地面积2000亩,搞好“三通一平”及基础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1.2亿元,选址大沟镇海头村。 

  (四)农林水利 

  1、海水生态渔业科技园。开展人工渔礁增殖养殖和沉箱养殖优质高质海水鲷科鱼类的研究工作。项目总投资4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平镇。 

  2、那龙河综合治理。防洪工程、堤围加固工程、河道整治工程。项目总投资1.5亿元,选址北惯镇至尖山桥段。 

  3、台平三丫联围工程。建设一条长38公里、集防洪防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环保海滨大堤。项目总投资1.39亿元,选址阳东县北惯、雅韶、大沟镇。 

  4、广丰农业阳东有限公司种猪场。占地2100亩,年出栏15万头肉猪、种猪、猪苗。项目总投资1.1亿元,选址阳东县塘坪镇,新洲镇。 

  5、中山白石猪场。占地1400亩,年出栏生猪8万头。项目总投资1亿元,选址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与合山镇交界。 

  (五)旅游、文化及其他项目 

  1、燕山湖文化公园综合开发。规划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建设五星级酒店、文化广场、购物中心、商住小区等,建设集人口与教育、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总投资15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城镇湖滨路。 

  2、东湖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1)水上直升机;(2)增设日式古典园林度假村、梁山泊山寨;(3)小岛仙境;(4)山顶娱乐城;(5)在岛上建设封闭式学校;(6)重建南岳庙、白马寺,弘扬宗教文化;(7)开发生态观光园、花卉园;(8)建专门射击场。项目总投资4亿元,选址阳东县那龙镇东湖水库。 

  3、阳东金桂花园小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7亿元,选址东城环山路。 

  4、龙塘商住小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3亿元,选址阳东县城。 

  5、阳江涛景度假村。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建设五星级酒店、体育娱乐、休闲度假等配套设施。总投资3亿元,选址阳东县东湖旅游度假区附近。 

  6、大八温泉山庄。建设温泉浴池及饮食、娱乐等相关设施。项目总投资2亿元,选址阳东县大八镇。 

  7、东平大澳文化村开发。(1)完善各项设施建设;(2)大澳生态公园;(3)大澳海滨浴场;(4)山顶观光公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平镇。 

  8、阳东广雅中学。占地面积191680平方米,96个教学班。主要建设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及附属设施,首期建60个教学班,建筑面积562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1亿元,选址阳东县新华路。 

  9、阳东县第二高级中学。占地面积450亩,规划75个教学班,学生4200人。项目总投资1.1亿元,选址阳东县东城镇阳东花园东南边象山一带。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