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
二〇〇一年三月五日
“十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奔康致富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十五”计划力求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
一、发展环境与现实基础
(一)“十五”时期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以跨国公司购并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国际分工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综合配套、体制创新阶段;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些经济环境的变化,既使我们面临更多的挑战,又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在环境将有较大的改善。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综合水平,“三高”农业发展初成气候,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信、能源和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有较大发展,投资环境渐趋完善,为我市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矿产、水电、林产和旅游等四大资源优势为我市加快资源型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面临问题
“九五”时期,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搞活流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基本实现稳中求进,有效增长。
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43.74亿元,年均增长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68元;三大产业比例为52.3:23.8:23.9。农业总产值33.39亿元,年均增长6.6%;工业总产值46.9亿元,年均增长6.4%。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重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九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8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5.55亿元。市政公用设施得到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省道1968线阳春北段改造,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电话,建成了大河水库(电站)、长沙水库、春州大桥、冲口大桥和22万伏变电站等重点工程。200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1524.5公里,比1995年增加了393.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37.7公里/百平方公里,电话普及率达到8%。
3、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2000年,外贸出口总额10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九五”期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6.4%,外贸出口总额累计达25000多万美元,是“八五”时期的两倍多,出口企业由“八五”期末的8家增至现在的18家。
4、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0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76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8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4.5%和9.0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1.3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13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296千瓦时,比1995年增加51千瓦时;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727元,比1995年增加1256 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4亿元,实际年均增长13.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1.8‰降为9‰。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改造薄弱学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科研成果增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先进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好成绩。“九五”时期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和“二级甲等中医院”,6所乡镇医院成为“一级甲等医院”,有些医院添置了CT机、彩色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旅游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加,建成了凌霄山庄,开通了玉溪三洞水泥公路,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建成了阳江至阳春光缆网、市区有线电视光纤网和钩髻顶广播电视发射台等工程项目,大部分乡镇建成有线电视网。环境和生态保护得到重视。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都有新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九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投资软环境不够理想。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工业行业规模过小,工业积累薄弱,工业化步伐迟缓,工业整体效益仍在低位徘徊;农业产业化发展步子不大;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高。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不够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力不大;城乡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
——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脱困工作难度较大;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活;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较为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奔康致富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针,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努力增创农业产业化、工业、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旅游产业五大优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力争主要经济指标逐步跟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教育科技事业较大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1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500元;
——三大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52.3:23.8:23.9转变为40:30:30 。
——农业总产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6% ;
——工业总产值达103亿元,年均增长 15%;
——外贸出口总额1.66亿美元,年均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5亿元,年均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2亿元,年均增长11%;
——农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年均实际增长7.1%,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2500元,年均实际增长7.5%
。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是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加速我市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1、切实加强第一产业。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切实提高经济作物、畜牧水产业和林果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重点扩大瘦肉型猪和山地鸡饲养生产规模,到2005年力争全市瘦肉型猪养殖比例达100%,三鸟养殖达2000万只以上。在确保3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调减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减少市场滞销的劣质粮食生产,扩大有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开展林业二次创业,积极稳妥地加快25度以下的山地开发利用,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水果和南药,25度以上的重点发展以马占相思为主的经济林生产。
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创汇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具有阳春特色的拳头产品和名优产品。重点发展蚕桑、甜玉米、南药(春砂仁)、花卉、马水桔、荔枝(阳春红、桂味、糯米糍等)、香蕉、山地鸡、瘦肉型猪、无公害蔬菜等品牌。建设省道1968线沿线的蔬菜、蚕桑、甜玉米、香蕉、山地水果、马占相思经济林等六大绿色长廊,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基地化生产,使之发展成为我市最大的绿色产业带。抓好十二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以春北各镇和八甲、三甲等镇为主的优质粮生产基地;(2)以春湾、石望、合水、春城、潭水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岗美、河口、春城、马水、潭水、合水、春湾等瘦肉型猪生产基地;(4)岗美、春城、潭水优质淡水鱼养殖基地;(5)春湾、石望、合水、春城的甜玉米生产基地;(6)以马水为中心的马水桔种植基地;(7)以合水、三甲等镇为主的蚕桑生产基地;(8)以春城、马水、三甲、八甲、陂面、岗美等镇为主的香蕉生产基地;(9)以春湾、陂面等镇为主的甘蔗生产基地;(10)以春城、潭水、河口、三甲、永宁等镇为主的南药(春砂仁)和花卉生产基地;(11)以山坪、永宁、圭岗、河㙟等镇为主的山地鸡养殖基地;(12)以松柏、合水、陂面等镇为主的马占相思生产基地。
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吉发饲料有限公司、嘉华生物化工公司、粤西绿色工业公司、黎湖良种猪场、阳春市水果服务中心等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供销和农业科研等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进一步做好动植物良种和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品种改良工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发展扩大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加强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副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流通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力争到2005年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镇级农科队伍人员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要树立工业富市的思想,把工业作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十五”时期要着重加速工业的总量扩张,提高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壮大发展水电、机电、纺织、食品加工、家具、编织等支柱产业,改造优化发展建材、烟花爆竹、矿产、制糖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森工造纸、精密铸造、彩印包装、药材加工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纺织服装业:要实施名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改力度,优化产品结构,建成丝袜和针织毛衫两大出口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建材业:要注重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改扩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水泥制造业要提高特种水泥和散装水泥的生产比例,要改变水泥生产“散、小、差”的状况,按规模经济的要求,进行优化组合。
家具、编织工艺制品业要加快形成有自主产权的品牌,注重新品种的开发,增加花色品种,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农产品加工业:要逐步办成三大食品加工基地,即以粤西绿色工业公司为龙头的春南片食品工业基地;以嘉华生物化工公司为龙头的春中片食品工业基地和以阳春酒厂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春北片食品工业基地。生产蔬菜系列、果品系列、春砂仁系列、果露酒系列食品和饮料。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开发高档变性松香或高级施胶剂、歧化松香、树脂等系列产品。
机电行业:以阳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高精密、低噪音级特种轴承,通过发展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加强与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协作,开发系列汽车配件。以凌霄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吸纳中小企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泵类生产基地,开发农业排灌设备,发展农用机械,开发新型电子元件、电气器材系列产品。同时,积极发展不锈钢和精密铸造行业的生产。
实施名牌战略,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围绕“凌霄”牌水泵系列、“安芬娜”牌丝袜系列、“春花”牌和“阳灵”牌系列饮料酒、“春潭”牌水泥等品牌,通过优化组合,组建若干家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名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继续抓好市民营工业区建设,巩固提高现有民营企业,增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大全市民营工业发展力度,加速民营工业总量扩张,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突出抓好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 ,积极发展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服务行业。充分发挥我市奇峰幽洞、秀水明湖、苍山林海、温泉瀑布等旅游资源优势,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宣传推介。重点抓好春湾—凌霄省级旅游度假区、春城景区的配套建设,逐步开发八甲仙湖、温泉、白水瀑布等新的旅游景点。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继续抓好以农副产品流通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在办好春湾、潭水两个果蔬批发市场基础上,加快建设河西综合批发市场、春城根艺雅石市场、岗美猪苗批发市场和双滘黄江沙姜市场,搞活农副产品流通。
(二)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大力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质。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教育,增强信息化观念,提高信息化技能。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知识及信息技术教育,切实提高信息文化素质。
切实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基础电信网、宽带IP网和数据接入网的建设,完善本地基础电话网、传输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实现电信、电视、信息、科技、教育“五网”互通。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重视研究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培育发展信息产业。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管理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创造条件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化的综合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
(三)调整所有制结构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通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领域。改革城乡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把发展非公有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和鼓励非公有经济投资改造国有、集体企业。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一)以提高公路等级为重点,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重点抓好省道1968线阳春南段一级路改造,圣(堂)贵(港)线罗阳至恩平段和三(甲)马(贵)线三甲至双滘段沥青路面辅设等工程,尽快完成三桥路口的拆迁以及三桥路的铺设手尾工程。进一步改善乡村交通状况,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乡村公路上等级并有专人管护。200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04.5公里,公路密度达42公里/平方公里。
(二)加强电力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
小水电是我市的资源优势,“十五”时期按照电力建设适度超前的方针,重点建设新朗电站、八甲白水梯级水电站等项目。建设永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卫国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三)完善城市公用设施
逐步完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市区要按照建设旅游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合理布局和规划工业、生活、文化和商贸等功能区域,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积极开发河西新区,建设商业步行街,改造供水工程和排污系统。重点建设中心广场、朝阳路、春州水闸(电站)等项目,综合整治市区漠阳江一河两岸,绿化美化春城。
(四)加强水利建设
继续抓好现有水库、水闸和漠阳江中下游堤围的除险加固和达标工作。适当兴建一批水利工程,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重点是综合整治漠阳江,提高防洪能力,增加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入,积极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五、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一)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以品牌为纽带,组建出口生产企业集团,走集团化、集约化的路子。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积极为市场前景较好的生产企业争取进出口权,扩大企业自营出口。在巩固和扩大机电、轻纺、食品、木制家具、烟花爆竹、工艺编织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坚持市场多元化,巩固和发展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拓展欧洲、北美和中东市场,争取广阔的出口空间。
(二)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适应我国加入WTO的要求,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拓展外资来源,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我市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和高效的服务。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同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坚持引进外资和吸纳内资并举,积极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辐射。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以产权为纽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全面建立起以“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攻方向,盘活企业有效资产,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新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真正转变到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经济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减少行政手段,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制手段调控经济活动。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增加政策和办事程序的透明度。
健全财税管理体制。稳步推进“费改税”,加强税收征管,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强化预算监督,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
改革投融资体制。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间接调控的投融资体制。对企业的自有资金及商业银行贷款建设的竞争性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对财政性投资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的投标招标制度,推行施工监理制,加强工程预决算的审计、验证和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评议考核制,规范政府行政和执法行为,重点解决“三乱”,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发展小城镇,对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加快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到200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30%(按户籍人口计算),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网络体系。
(一)发展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区域中心城镇
按照区域布局,把春湾、合水、岗美、潭水、三甲作为中心镇,使之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加快中心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要根据原有基础和各自优势,突出重点,发展一批相关产业。春湾镇要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配以相关无污染的产业;合水镇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岗美镇以发展优质淡水鱼养殖、畜牧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为重点;潭水镇以发展商贸服务和交通运输业为重点;三甲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本地资源加工业和商贸为主导。
(二)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管理
认真搞好小城镇体系规划,所有建制镇都要划定功能小区,配足公共用地。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美化城镇环境,实现中心镇“一镇一景一公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城镇工业园区、商业站场等建设,实行工业进园,商业进场,村宅进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逐步实现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城镇户口准入条件。
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计划生育户生产生活保障机制和节育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确保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目标。到2005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
(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重点解决水源、空气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加大对漠阳江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漠阳江沿岸城镇和企业要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总量。规划在市区新建一个垃圾综合处理场。市区主要街道按二类混合区标准实行噪音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估、公众参与以及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
(三)合理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巩固绿化成果,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八甲大山、圭岗北涌两个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搞好城市绿化,增加公共绿地面积。依法做好水、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健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和跨地区利益平衡机制。
九、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三年学前教育的进程,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网上教育,远程教育。“十五”期间,全部高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建立全市电教中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推动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扶持有潜力的企业或行业组建技术开发机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推动咨询服务型的科研机构走向市场,逐步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稳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加紧培养、积极引进和合理使用人才。重点是制定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建立向高技术、高技能和高级管理人员倾斜的收益分配制度。
十、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发挥财税的再分配功能,合理调节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收入关系。坚决查处“三乱”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季节工、临时工、钟点工等就业方式,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生产自救型经济实体。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发展和规范就业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加快形成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全市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都要参加社会保险。通过推进社会保障税改革和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等办法,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共济、形式多样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
(三)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
巩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成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营利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整顿医药市场,加大药品管理监管力度,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尤其要重视提高自来水普及率。降低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和传染病发病率。规划投资兴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妇幼保健中心。
加强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抓好扶持各镇文化站硬件建设。重视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建成具有多功能服务的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6%以上。完善钩髻顶发射台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筹建阳春市广播电视中心。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体育配套设施,筹建市体育馆。支持业余体校建设,为省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加强气象的减灾、农牧业减灾和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建设地震监测预报、预防和紧急救援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四)增强法治意识,推进依法治市
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素质和习惯。认真落实依法行政,把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活动和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司法公正。大力推广法律援助制度,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法律保护。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预防、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齐抓共管,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全。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民,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动力。继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引导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推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心公益事业道德风尚的形成。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教育,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思想行为。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使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