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西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阳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3-03-01 18:06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2023年2月22日在阳西县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阳西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陈永光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我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冲击和困难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落实省委“1+1+9”以及市委“123+N”工作部署,按照县九次党代会“向海发展、工业立县”的战略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十项重点任务,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沉着应对风险挑战,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


  (一)做好发展、安全“双统筹”,阳西经济迈入新高度

  2022年以来,我县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四大县区第一。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56.0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0.4%,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7%,第三产业同比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56亿元,同比增长19.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26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1亿元,同比增长43.3%。推动项目提速稳投资。成立县重大项目并联审批专班,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7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5亿元支持项目建设,解决了一批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问题。成功举办了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会,推动122个项目集中签约、动工和竣工,总投资额超864亿元,涵盖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教育文旅、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为全县稳投资注入新动能,全面吹响阳西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55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05亿元;海上风电以外的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1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5%。

  (二)优化经济结构布局,特色产业积蓄新动能

  “一区五园”夯实特色产业基础,创建省级高新区步伐持续加速。中山火炬(阳西)产业园四期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五期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阳江港丰头作业区F1#~F2#码头动工建设。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增量提质。妙多食品、金鸿纸品、九零九、中顺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广味源(金龙鱼调味品一期)项目竣工,致美斋、恒茂包装等调味品及配套产业项目加快建设,福正东海、伟加恒包装等调味品及配套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产业扩能提效。补链、延链、强链,绿色能源产业不断补强。近海深水区粤电、明阳、三峡共4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华厦阳西电厂7、8号机组核准开工。绿色建材产业增资扩产。凤凰岭矿区完成首期1746亩采矿权出让,矿区(二期)2676亩采矿权出让工作正加快推进,“广东省绿色建材阳江生产基地”迈出实质性一步。临港产业蓄势待发。中远海运重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刀剪帽袋产业持续优化,刀剪、帽袋传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


  (三)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培育新业态

  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载体取得新突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和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库重点推荐名单。程村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丝苗米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功,“四园+若干园”全域数字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实现。粮食安全基础稳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6.01万亩,总产量达12.96万吨。其中水稻32.17万亩,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9.4%。全面完成2.42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0.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渔港经济区推动渔业突破。“海洋+”8大产业全面推进。渔业总产值68.78亿元,同比增长0.2%,海洋渔业总产量48.51万吨。497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综合开发建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溪头现代渔港(二级)建设、沙扒渔港港池和航道疏浚清障等项目稳步推进。畜牧业稳健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速发展,畜牧业产值12.96亿元,同比增长1.3%。实施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打造了26个省级“一村一品”项目。农业特色品牌不断涌现,我县共有1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1个粤字号产品、17个“两品一标”、4个省级“菜篮子”基地和3个珠海市“菜篮子”生产稳供基地。创新实施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三个三”政策,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4.123万亩。


  (四)强化服务品质提升,第三产业开拓新空间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显著,乡村振兴打造阳西新景。鸡乸㙟村入选全国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首批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丰洋山庄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咸水矿温泉景区顺利通过2022年度AAA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复核。不断挖掘和整合文物古迹、红色遗迹文化资源,策划了滨海风光游、碧海蓝天乡村文化史迹游、双鱼城乡村文化游和阳江市粤菜美食乡村旅游等精品线路;推选“阳西十景”;圆满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全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30.7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1.3%。旅游康养产业项目持续推进。碧桂园滨海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完成沙滩景观的打造,游乐场已开业;大泉山海生态旅游建设项目首期田园梦项目已开工建设。文体项目加快建设。阳西古驿道示范段(上洋-溪头)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双鱼城海防文化展馆建设已完成;双鱼城海防古道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姚宝光大屋本体修缮和保护利用正在顺利推进;阳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县体育馆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丹江老城片区旧圩街保护利用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展开。商贸零售经济回暖升温,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亿元,同比增长1.6%。房地产行业调整优化,商品房销售面积47.62万平方米,销售额24.81亿元。外贸基础稳固,全县进出口贸易总额8.69亿元,同比增长21.1%。金融业稳健发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27.05亿元,同比增长8.9%;贷款余额达215.6亿元,同比增长18.9%。


  (五)突出创新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开创新局面

  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新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广湛铁路阳西段完成总工程量的75%;沈海高速公路阳西服务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国道325线阳西县城新过境段改建工程(余下工程)、省道S386线旧寨至塘尾段公路改建工程、省道S540线阳西丰头至溪头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S278线塘口至织篢段改建工程等建成通车。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路网,县城东片区路网、御景南路、育才路北段等项目加快建设;排民难,石桥铺片区、织篢河南岸河堤路、县城滨江路等排水排污建设工程有序推进;造新园,南湖公园、育才公园、东湖森林公园二期前期工作有序展开。圆满完成创建省县级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森林城市。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首期规划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全县八大乡镇,以“点的示范”实现“面上带动”,以示范建设带动全域美丽、全面振兴:“中国蚝乡”乡村振兴示范带程村段一期建设项目已动工建设;“牧海耕田”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建设;织篢-溪头“丹江文化”和新墟—塘口—程村“生态富硒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带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乡村“幸福路”不断延伸。38.6公里“四好农村路”砂土路改造已完工,75.49公里“四好农村路”单改双改造工程已建设完成。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全域推行“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治理模式,对环境卫生实行“红黑榜”管理,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短板逐步补齐。


  (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释放新活力

  数字政府改革持续发力,以“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作”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阳西”建设,16个行业数字化应用体系已搭建完毕,“数字渔船”被省选为优秀案例向全省推荐。“智慧阳西”(“数字阳西”二期)谋划启动。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提升,在全市率先落实149条行政村安装“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把政务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大力推广“粤省事”“粤商通”等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倡导“网上办”、“预约办”、“指尖办”,持续优化政务事项办理,推行“最多跑一次”,群众满意度切实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定《阳西县营商环境提升工作方案》,设立“开办企业专窗”,实现企业开办“只跑一次、一窗办理”,实施《阳西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阳西县重点项目“预审批”实施办法》《阳西县企业服务员制度》等一系列便民便企制度,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专窗,积极推行我县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对符合“拿地即开工”申请条件的项目,实现一天内完成入件审批并出具动工通知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换挡提速”。


  (七)坚持系统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展现新作为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阳西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全面保卫蓝天碧水净土,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达标率98.6%。强化工业源监督管理治理。推动2家C级工业炉窑企业升为B级,陶瓷等生产企业“煤改气”工作加快推进。强化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精细化管理。印发实施《关于做好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阳西县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通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100%,38个河长制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大泉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到Ⅲ类水质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补短板项目,158条自然村污水管网完成建设,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04座,污水管网共240.14公里。有力推进工业污水处理,新墟建材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土壤环境稳中向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加强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推进工业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推动阳西海滨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土壤自行监测。大力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弃置行为,全县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八)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

  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县十件民生实事工作基本完成。全年全县财政民生领域支出达32.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持续落实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全县累计到期接种加强针25.35万人,接种率为89.27%。社会保障更加普惠可及。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县低保标准分别由月人均812元、575元提高到841元、616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31030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269853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3540人、19913人、42905人,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沙扒镇、上洋镇、织篢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建成。重视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被确定为实施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县。

  公共服务事业加快发展。“三项工程”等技能培训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等累计培训2749人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167.497万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教育事业提质发展。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心连心 共富裕”实践行动——阳西县“干部深入学校一线,密切联系服务师生”》工作,对全县40所学校当中的929名特困学生和24名特困教师实施帮扶。不断扩大基础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奋兴、丹江等第一批幼儿园以及县一中新校区动工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传承延续,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医疗保障水平提升。阳西总医院公共卫生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二期建设项目、阳西中医院迁建项目等基本完工,涉及县直3间公立医院、8间乡镇卫生院和县疾控中心的阳西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扎实推进建设。

  社会治安大局保持稳定。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化对涉枪爆、盗抢、黄赌毒、电信诈骗等突出治安问题的打击和治理,深入推进平安阳西建设。全年共立刑事案件1514起,同比下降5.3%,侦破刑事案件602起,同比上升40%。双拥优抚、体育、广播电视、食品安全、防震减灾、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物价管理和其他事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步。

  今年以来,全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效显著。但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仍待优化,新兴产业体量小,新动能培育发展能力偏弱,能源消费依赖性强,产业发展与能耗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结构单一、缺少增量支撑等问题,部分项目要素制约明显,招商引资实效有待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农业服务和创新能力较弱,总体效益较低;城镇化步伐有待加快,城乡建设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仍存在一些短板,民生福祉需持续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攻坚克难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县委九届三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坚持“向海发展、工业立县”,奋力打造阳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富绿美新阳西。

  2023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农业总产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相关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产业集群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重点城市,立足海上风电、绿色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实现补链、强链、拓链。坚持围绕“工业立县”的目标,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

  重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和“全国调味品十大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全力支持卡夫亨氏、厨邦、美味鲜等龙头企业稳产增产扩产,协调金龙鱼金厨、妙多、百富食品等已竣工项目早日投产达产,推动高技食品、北阳粮油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促绿德丰、新景丰包装等项目尽快动工,争取更多国内调味品十大品牌企业进驻。积极发展食品加工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冷链物流供应链,促进食品加工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年产量超400万吨、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集群,稳步推进华厦阳西电厂二期7、8号机组建设,加快三峡、粤电、明阳等在建4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进展,积极争取阳江已核准的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更多落户阳西,集中连片推进大型风电场开发,力促绿色储能电站项目尽快动工,不断延伸风电产业链条,加速构建阳西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建成为阳江国际风电城重要承载地。

  着力培育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解决重点项目用能指标,支持博德精工、建华管桩稳产扩产,加快凤凰岭矿区开发建设,打造广东省绿色建材阳江生产基地,招引更多的绿色建材项目,构建贯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全产业链。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依托阳江港丰头片区的深水港优势,加速建设临港产业园,推动中远海运重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尽快落地,吸引更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重工、港口码头贸易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珠江西岸重要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夯实产业发展平台,释放产业园区活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一区五园”开发建设,争创省级高新区。依据鲜明的园区特色,发挥现有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临港产业、刀剪帽袋等产业优势,以阳江港丰头港区疏港公路(省道S278线织篢至溪头段)工程、省道S541线阳西县城至上洋段公路改建工程(绿色能源产业园至绿色食品产业园连接线工程)等交通运输项目串联,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园提质扩容,加快完善四期第一阶段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四期第二阶段征地、土方及市政道路建设进度,谋划推进园区五、六期开发建设。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园加速谋划,加快电厂配套码头扩建工程建设,完善7000亩绿色能源产业园规划,推进风电及上下游企业招商,打造陆上现代风电产业园。补齐绿色建材产业园短板,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园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临港经济产业园起步建设,以规划引领,“一港一路一桥”建设为契机,启动起步区建设,加快建成F1#~F2#码头泊位,加快园区配套落地,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刀剪产业园集聚发展。重点发展五金、刀剪和帽袋产业,打造优质的生活用品生产基地。


  (三)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与时俱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便民服务质量。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大力推广“数字阳西”应用,继续谋划“智慧阳西”建设,高标准打造“数字政府”。深入学习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横琴合作区等改革创新经验,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程,推动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我县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开展事项标准化梳理,落实“一门式一网式”改革要求,实现“一窗受理、一窗通办”,深化“粤系列”平台应用建设,拓展“跨域通办”,持续提高便利化水平,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继续实行“容缺预审”制度和绿色通道,全面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深入实施社会投资类工程项目“拿地即开工”政策,促进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一气呵成。全面加强企业服务,深入落实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大用地专项保障、财税资源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水电气、物流运输等难题,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推动民营企业稳步发展。


  (四)推动农业数字化,打造现代农业格局。扎实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省数字农业示范县建设。全面推广“四园”数字技术应用经验,利用物联设备+互联网+社交电商销售的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物流等新业态,持续做强做优海洋、农渔特色产业,逐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固粮食安全生产,推进省级耕地保护田长制试点县和市田长制先行县建设,通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建设高标准农田,挖掘粮食扩种能力,推动粮食现代产业化种植,保护耕地质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35.75万亩以上;力促阳西县智慧粮库动工建设,提升储备粮仓储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收储能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精品线路,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实施,继续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名、特、优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和无污染、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溪头、河北、沙扒渔港建设,完善渔港配套设施。


  (五)创新现代服务形式,丰富旅游品牌形象。巩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持续打造康养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新路径。组织碧桂园月亮湾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七贤书院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增加我县旅游产品供给。做美做特景区,坚持文旅、农旅、养旅融合开发温泉、海岛、沙滩、人文、乡村等,扎实推进沙扒旅游强镇建设,加快大泉山海生态旅游景区、大垌山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古驿道、古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将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打造黄金旅游线路。扩大节庆活动品牌效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优化整合旅游资源,继续在“旅游+”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创新形式举办旅游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开展“旅游+直播”宣传,强化线上线下渠道全方位宣传,丰富“山海阳西、魅力无限”旅游品牌形象。


  (六)强化城乡融合根基,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化与“双区”建设互联互通,配合加快推进广湛高铁阳西段建设,谋划推动沈海高速公路阳西支线工程、粤西沿海高速阳西段、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西段等项目落地,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游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县城东片区路网、湖景北路、御景南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快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城全覆盖,继续推进旧城区改造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平台作用,持续加强县城“六乱”整治,强力打击“两违”行为,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县、省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美丽圩镇。持续强化乡镇产业承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美丽圩镇示范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引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抓好示范带沿线村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四小园建设、禽畜圈养、基础设施运维等工作,逐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长效机制,持续补齐农村基础短板弱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果,深化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七)绘就绿美阳西画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高质量推进绿美阳西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狠抓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推进传统制造业开展绿色转型升级。推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把节能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多措并举完成节能考核任务。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紧推进陶瓷建筑行业“煤改气”工作,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企业监管,深化炉窑分级管控;持续推进城镇污水治理,完善健全设施运维管理制度,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向纵深发展;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加强对固体废物产生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动建设大垌山森林公园,加强县城园林绿化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和维护。积极稳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八)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扎实推进十项重点任务和十件民生实事,努力解决好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养育等补助标准。继续发展养老、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稳定社会就业。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千方百计保就业、保市场主体,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和“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加快“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重点工程,提高全民技能水平。做好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价。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新建、改建学校工程,巩固学前教育“5080”成果,力促18所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加快县一中新校区等项目建设进度,增加优质中小学校学位。加快推进阳西全民健身中心、大剧院等文体事业工程建设,推动丹江文化街区改造,促进精神文明和科普设施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深化医改工作。建设紧密型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打造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标杆,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阳西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提高突发疫情防控能力,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全面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完善母婴基础设施,持续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坚持拥军优属,谋划建设复退军人医院。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震减灾、安全技术防控管理、质量认证、标准化、食品安全、禁毒等工作,建设平安阳西、健康阳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砥砺求索、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谱写阳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奋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富绿美新阳西不懈奋斗!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谢谢各位代表。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