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3年计划草案
来源:阳江新闻网 时间:2013-08-05 12:09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是我市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同步发展,转变方式和幸福追赶同步并进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核心任务,坚定不移实施主动调控,着力稳增长、促创新、控物价、惠民生,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民生事业迈出新步伐。

  (一)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0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达43.1亿元,增长23.4%。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和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等指标超额完成,分别超出预期目标0.3个、0.4个、5.4个、1个和7个百分点;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内外部需求不足影响,地区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出口和利用外资指标未能完成计划目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计划目标低2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增速分别比计划目标低2个和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和出口总额均比计划目标低7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出现负增长。在全省大部分地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形势下,我市主要指标计划目标基本实现,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有力带动下,预计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81亿元,同比增长23.3%,突破千亿大关,实现重大跨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282亿元,增长23.9%。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阳江核电、阳西电厂3-4号机组、阳西菩提山风电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培育和引进了一批LED、生物制药等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中国餐厨用品出口基地”、“中国陶瓷刀中心”、“中国打火石中心”等国字号品牌落户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分别达10家和53家,建成江城银岭、阳东和高新区创新孵化中心。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旅游、物流、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07亿元,增长 11.4%。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新增4A、3A旅游景区各1个,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085.5万人次,增长20.7%,旅游总收入86.4亿元,增长30.2%。物流运输持续活跃,公路、水路、铁路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65.4%、66.2%和32.8%,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605万吨,增长43.2%。商务会展水平提升,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刀博会,签约项目62个,总额逾79亿元。金融运行保持稳健,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3.6%和20.4%,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

  农业生产持续增长。预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同比增长4.9%。粮食总产量达73.8万吨,实现“四连增”。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南药、花卉、蚕桑等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3.6万亩,漠阳江水果产业带建成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0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至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525家。现代渔业加快发展,实现渔业总产值115.4亿元、水产品产量109.2万吨,分别增长6.7%和4.3%。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落实各类粮食补贴资金1.3亿元。

  (三)重大投资发挥推动引领作用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政策,促进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亿元,增长18%。积极向中央和省申报各类项目105个,争取中央和省资金7.3亿元,撬动总投资52.8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省列重大项目在阳江内投资、市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招商项目到位资金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以上百分点,推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引擎力不断凸显。预计5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5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11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1%,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驱动力。阳江核电、镍合金深加工、十里银滩、海螺水泥、阳西电厂3-4号机组等大型项目投资进度加快,镍合金深加工、500千伏阳江核电出线工程、海螺水泥一期、华能阳江东平风电场、新洲风电场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阳阳高速至S277连接线工程、新都汇时代广场等12个项目新开工建设。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阳西菩提山风电场、广东汉能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等项目获国家和省批准开展前期工作。

  (四)社会消费进一步扩大

  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消费政策,大力推进大型城市综合体、专业市场等建设,抓好家电下乡工程,组织参加“广货网上行”,促进商贸发展提档增速,社会消费优化升级,城乡消费活跃。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0亿元,增长15%。其中,城镇和农村消费额分别增长16%和14%,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消费额分别增长15.4%和1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上涨2.6%。

  (五)外向型经济缓中趋稳

  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22.8亿美元,增长6%,出口总额20.4亿美元,增长6%。产业转移园区、五金刀剪和水产品出口基地及配套公共服务体系等重点建设继续推进,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新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5.1亿元,开发土地3平方公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赴多地开展招商和经贸交流,签约了万丰工业原料城等31个项目,总投资97.9亿元。召开乡贤反哺工作会议,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110亿元。预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下降36.1%。

  (六)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阳云高速罗阳段和S277线海陵大堤段扩建工程正式动工,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三山出口到阳江核电基地公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漠阳江、马南河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城区供水、排污设施得到加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全面启动,深入开展园林绿化“十佳”单位和“百佳”家庭评选活动,全面完成市区绿道示范工程,建成区绿地率达34.7%。“三旧”改造扎实推进,实施改造项目58个,涉及改造面积4620亩。宜居城乡建设深入开展,实施村庄整治工作,新建成3325个村庄垃圾收集池,超额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任务,完成海堤加固达标建设25公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突出重点区域环境和生态治理,对阳江市第一净水厂和阳西电厂等9家国控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自动监控,连续8年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获得优良以上等次。

  (七)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

  积极借鉴顺德南海改革试点经验,稳步推进全市综合改革工作。启动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订市级取消、转移、下放、保留的政府审批目录。继续推进简政强县强镇事权改革,新培育社会组织73个。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初步搭建起市网上办事大厅总体框架。建设完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了市县两级土地、矿业权、工程招标、公共物品采购等集中公开交易。探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了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政经分离”改革试点稳步实施,各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公共服务新框架初步形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五项重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居民阶梯电价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扎实推进。

  (八)民生保障同步提升

  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4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2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9415元,同比增长19 %。全面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9.6%,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65.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两阳中学成功创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两阳中学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新农保扎实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市全民健身综合广场等一批文体设施建成,举办首届关山月文化节等活动。实施稳价惠民工程,动用价格调节基金1500多万元向11.7万名低收入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推进稳物价“三项建设”,新建成平价商店90家,总数达141家。保障性住房体系进一步完善,动工兴建2472套公租房,其中1236套已交付使用。扶贫“双到”三年任务全面完成,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达10.6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7506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平安阳江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三打两建”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但同时,一些潜在风险和存在的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经济总量小,公共财政收入偏低,支付压力大;二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兴增长点亟待扎实培育;三是产业素质不高、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经营环境趋紧。此外,节能减排日益繁重,城市管理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也需高度关注,主动应对解决。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市委的工作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我市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如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农业总产值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为实现以上目标,2013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促进新型工业突破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有色金属新材料、LED、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推进阳江核电1-5号机组建设,争取1号机组尽早投产,5号机组开工建设;加快阳西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力保年内投产;加快阳西、阳春等陆上风电和太阳能光伏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大唐华银火电、海上风电、热电联产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新区镍合金项目扩产达产,拓展下游产业链,打造临港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新钢铁、风机制造、节能玻璃、新型水泥、汽车零配件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和输变电装备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机电建材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配套,打响区域品牌,推动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进一步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镍合金等临港优势产业链目录,深入开展工业企业集中服务月活动,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力促工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制定出台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南海I号”文化景区、文化旅游城、十里银滩综合开发、凤凰湖温泉度假村、海陵游艇产业基础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珍珠湾、月亮湾等旅游区开发,继续打造沙扒、东平等特色旅游强镇。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大阳江港建设力度,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筹建冠军现代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立集货物吞吐、交易和金融于一体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推进新都汇时代广场、华科国际家居生活广场、五金刀剪商贸城、国际汽车城等城市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建设,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商圈。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促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抓好8个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省、市级园区,开展“一镇一园区”创建活动,争取新建成园区15个。推进蔬菜、花卉、南药、蚕桑等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持特色产品面积290万亩以上,加快漠阳江两岸优质水果产业带项目建设。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争取培育2家省级以上和6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力争新增3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新增5个以上省级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力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有所突破。

  促进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等,推进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力争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先行区、重点市建设中赢得先机。依托环海陵湾,推进高新区港口片区和阳江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发展滨海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加工等临港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深水网箱养殖和健康水产养殖。加快发展滨海旅游、航运物流等海洋现代服务业。

  (二)加快项目投资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成效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优化项目投资结构,把资金重点投向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宜居城乡、民生保障项目。2013年我市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0项,年度计划投资201.3亿元。其中,投产、续建和新建项目分别为6项、26项和28项;安排前期预备项目43项。要狠抓要素保障,重点抓好融资、用地、征迁等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扩大企业债券额度,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建设用地、用海指标,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办法;科学安排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考核,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需要。要强化项目服务管理,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逐个制定重大项目服务方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紧跟国家和省政策导向,结合我市优势条件,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实现项目有序更替,为投资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展全面招商,依托海洋、港口、生态等优势资源开展资源招商,围绕新能源、镍合金、五金刀剪等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面向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央企、省重点企业、上市及优质民企引进投资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强以商引商、乡贤招商和节会招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抓好广交会、山洽会、泛珠三角论坛等活动中已签约重大项目落地。加快融入珠三角,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分工,尽快形成与珠三角核心区1.5小时经济生活圈;积极参与和推进珠三角内环六市及湛茂阳经济圈建设,提高区域合作发展水平。

  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强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建设全省创新合作模式示范园区。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园区产业规划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服务业发展载体,重点创建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各县(市、区)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

  (三)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抓好重要片区和农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促进市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南新区和市区“一河两岸”改造建设,推进市区与东城镇、雅韶镇、红丰镇同城一体化进程,大力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品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壮大县域镇域经济,增强集聚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镇结构和人口布局优化。突出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垃圾处理、危房改造等工程,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和幸福村居建设,进一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管理、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公共服务覆盖等配套制度建设,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南、城北污水处理厂、马南河综合整治与市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金山路以北雨污分流二期工程等建设进程,促进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江城埠场电镀定点基地基础设施,推进漠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阳春、阳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等一批环保设施建设。扶持有条件的村镇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启动循环经济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释放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简优化政府投资审批流程,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研究建立多部门并联审批和各级政府联动办事工作机制,提高运行效率。扎实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海陵岛、高新区试点推行 “以岗定人、以岗定聘、以岗定薪”改革。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宽进严管”管理模式。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阳东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村卫生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各镇便民服务中心,完成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行政村“政经分离”改革。

  促进外向型经济上水平。扩大进出口贸易。抓好餐厨用品和水产品两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俄罗斯、东盟、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优化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构建“阳江五金刀剪网上商城”、“阳货网城”等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引导企业用好鼓励进口政策,大力进口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扩大进口规模。

  (五)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抓好就业社保工作。多渠道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优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市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学校搬迁。

  加快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创建步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85%。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市数字图书馆、市博物馆建设,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站、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多厅数字影院等建设,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办好风筝会、体育节等大型体育赛事,活跃体育氛围。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抓好粮食储备,稳定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市场供给,继续推进稳物价的蔬菜大棚、冷链设施和平价商店等“三项建设”,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动用市级价格调节基金向全市城乡低收入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增强群众对食品安全信心。深入开展“三打两建”,健全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做好信访、调解工作,建设平安阳江。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