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思路与目标: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粤西地区(阳江)现场会和全省现代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09〕15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阳发〔2009〕7号),围绕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建设广东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努力把阳江建设成为南海水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和集散中心,打造全国海洋渔业强市和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突出“三个狠抓”、“四个加强”,加快建设“五大基地”,实现“六大新突破”,推动现代渔业建设率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广大渔民在我市农村中率先步入全面小康水平,促进渔区(村)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推动海洋产业大发展,努力争当海洋与渔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一)“三个狠抓”。
1、狠抓政策落实,努力推动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上新水平。
以省委省政府粤西(阳江)现场会和全省现代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有关加快发展海洋与渔业的政策,选准项目,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从政策层面争取我市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部、省的项目盘子,扶持、鼓励和推动远洋渔业、海洋牧场、钢质渔船、深水网箱、海洋新兴产业等产业的发展;认真组织落实国家渔用柴油涨价补贴政策;继续实施水上和贫困渔民安居工程,力争在2010年内完成转产转业议案前五年的渔民安居任务,从2010年起四年内切实解决渔民“连家船”问题;全力推进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大力开展新型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2、狠抓渔业转型升级,努力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1)着力强化渔业基础设施,夯实现代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动全市渔港升级建设,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渔港,加快东平渔港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保证项目在2010年3月份前动工,年内完成建设,2月前完成沙扒一级渔港建设,积极跟踪落实溪头渔港升级国家一级渔港,力争按省局的要求将对岸渔港建设成为我省区域性渔港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点;2010年,完成500公顷标准化鱼塘建设,各县(市、区)共建10个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发展40艘钢质渔船和20艘玻璃钢渔船,加强对鱼塘、渔船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建设海陵岛海水优质种苗繁育中心和阳春市潭水镇淡水鱼苗繁育中心,争取在2010年建设1个国家级良种场和1—2个省级良种场。
(2)着力实施渔业产业拓展工程,培育现代渔业新增长点。重点推进远洋渔业、深水网箱、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工作。一是推进海洋捕捞由近海向外海深海远洋拓展。建设一支装备先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建设远洋渔业基地1个,南沙渔业基地2个。二是推进海水养殖由滩涂向陆域和浅海拓展。重点推动传统网箱养殖从浅海港湾向深水转移,努力建设海上现代网箱养殖基地,利用省级海洋保护区,规划建设南鹏列岛海洋牧场。三是推进渔业由纯渔业向多功能渔业方向拓展。支持鼓励发展休闲渔业,将渔业与观光旅游、水族观赏、鱼塘垂钓、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促进渔业功能的多样化。四是推进由单纯水产品加工向海洋生物制品、动物综合利用方向拓展。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以我市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开发海洋生物药品、保健等制品。
(3)着力推进渔业产业化,提升现代渔业产业素质。一是要大力培育渔业龙头企业,2010年重点培育5家省、市级渔业龙头企业。二是要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建设高新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促进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延长渔业产业链,提高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水产品流通出口,在江城区规划建设粤西水产品物流中心。四是推进渔业经济合作社建设,指导渔业经济合作社开展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广“顺欣模式”大力推进渔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和帮助“顺景”、“南洋”等公司以“公司+渔户”的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壮大。五是大力培育渔业品牌, 2010年重点培育3—5个渔业品牌。
(4)着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现代渔业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制度、监控和执法四个方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一是抓源头,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二是抓制度。健全和落实水产养殖用药登记、水产品生产全程监控等制度。三是抓监控。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力度,强化水产养殖饲料、药物、添加剂的投入使用监管,不断扩大药残监控范围。四是抓执法。集中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力度。
(5)着力强化支撑保障能力,为现代渔业快速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是进一步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是落实各县(市、区)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编制和经费,加强技术站的推广能力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疫情监测预报制度,对主要养殖品种、重点增养殖区实行病害监测、预报和防控措施。三是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提高渔业规避风险能力。四是加快渔业安全通讯指挥系统建设,为渔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力量。五是建设两大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结合的产业技术新机制,建设南海海洋捕捞研发中心和粤西水产品物流中心。
(6)着力解决渔区(村)生产生活突出问题,优化现代渔业发展环境。一是认真抓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加大力度完成议案第一阶段培训任务1086人和农业部培训任务300人。继续做好转产转业项目的验收,力争2010年上半年完成。稳步推进渔民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溪头和江城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力争2010年内完成第一阶段的渔民安居工程任务。全面推动省议案第二阶段任务的实施。二是积极推进渔用柴油涨价补贴发放工作。2010年我局将继续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部门的合作,加强监管,努力把柴油补贴发放工作打造为让党委政府放心、渔民群众满意的惠渔工程、阳光工程。
3、狠抓服务保障,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继续按照国家海洋局《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国海发〔2008〕28)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十项用海服务保障措施的通知》(粤海渔〔2009〕52)的要求,积极主动做好服务。设立市海洋与渔业局驻高新区海洋工作协调小组,全力推进港口泊位和用海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市政府,开展阳江港水产养殖清理整治,为阳江临港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落实好强渔惠渔政策,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联合出口检验检疫等职能部门,建立水产品出口集中备案机制,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推动出口快速增长。
(二)“四个加强”。
1、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规范海洋开发秩序。
一是强化规划意识,健全海域使用基本制度,加强对海洋开发的宏观调控,解决日益增长的用海需求与海域空间资源有限的矛盾。二是大力支持国家、省及市重点工程项目用海,加强对项目选址、海域使用论证、评审和审批等环节的服务和指导,积极推动已批的涉海项目尽快动工建设。三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加大海岛保护与开发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四是加大海洋监察执法,大力查处海域使用“三乱”现象。
2、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构建海洋生态文明。
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落实机构和人员,加强对浴场、重点养殖区、沿海临港工业区海洋环境监测;切实做好如出海排污口监控,确保我市海域水质保持优良水平;突出抓好海陵岛永久性放生台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继续做好人工鱼礁建设,2010年将建设西帆石人工鱼礁第三、四期工程和阳西南山岭人工鱼礁第五期工程;争取各方支持,协助办好南海(阳江)开渔节,利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主动积极配合市府和有关部门,挖掘培育海洋文化,举办各类节庆和研讨会,努力把阳江打造为国际海洋博览中心。
3、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水平。
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成全市渔船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完善渔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加强对渔船渔港的安全监督检查,认真抓好伏季休渔和防台风工作,严格把好渔船检验关和进出港签证关,确保渔船安全生产;建立和健全渔业保险制度,完善全市渔业互助保险网络,为渔民救灾和恢复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渔场执法和海洋监察,严厉查处各种海洋与渔业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开展渔船IC卡管理系统,推进渔船信息化管理,开展创建“文明渔港”活动,推进渔政执法机构改革。
4、加强机关队伍建设,为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我局将结合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拓展我局职能,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选准配强局机关中层干部,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和谐型”“五型”机关活动,全面提升海洋与渔业干部队伍的“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抓落实执行力、依法行政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突出抓好学习教育、制度建设、依法行政、干部培养使用、监督考核和廉政建设等,结合市纪委党廉室与我局共建联系单位,扎实开展廉洁型机关建设。
(三)建设“五大基地”。
一是建设广东重要现代化海洋捕捞渔业基地。重点建设中国南海海洋捕捞研发中心,大力提高渔船的生产水平,发展改造钢质和玻璃钢渔船,装备先进助渔导航设备,建设远洋渔业基地,推动海洋捕捞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海洋捕捞船队。
二是建设广东重要优质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标准化鱼塘,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建设无公害养殖基地,推动大宗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培育做大对虾、牡蛎、海水鱼、罗非鱼、蟹等特色品种的养殖,推进水产种苗的产业化生产,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水产良种场。
三是建设广东重要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推动水产企业积极开展出口认证,发展供应港澳水产品养殖基地。
四是建设广东现代渔港经济示范区。以建设国家中心渔港、国家一级渔港为目标,大力开展渔港的升级建设,健全渔港基础设施,科学制定渔港社会经济规划,拓展渔港功能,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五是建设广东重要水产品物流基地。继续推进以渔港为依托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在江城区规划建设粤西水产物流中心。
(四)实现“六大新突破”。
一是实现渔业科技应用提升新突破。鱼、虾塘和网箱实行标准化建设,实现鱼、虾塘和网箱的机械化、信息化生产,养殖基地实现无公害健康养殖。海洋捕捞机械化生产大大得到提高,大功率渔船全部配备导航助渔设备,配套急冻、速冻鱼仓等,渔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二是实现渔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加快渔业股份制公司化改造,不断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建成一批渔业龙头企业和渔业品牌,形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生产紧密联系的风险共担的渔业产业链,品牌渔业成为推动渔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实现渔港升级建设新突破。全市7个渔港得到全面升级,渔港功能多元化,渔港经济发达,成为沿海地区宜居创业的现代渔港经济区,我市渔港群成为南海作业渔船重要的避风、补给、渔业贸易基地,努力打造南海区域性渔港。
四是实现水产品加工与流通发展新突破。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打好品牌,申报省或国家农业龙头企业,争创渔业品牌。通过转产转业议案资金等国家和省的惠渔政策,帮助水产品加工开展技术改造,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在我市规划兴建粤西区域性水产物流中心,进一步健全闸坡、东平、沙扒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现代化的水产流通网络。
五是实现渔业发展空间拓展新突破。推动远洋渔业、深水网箱、休闲渔业、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工程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建成一批远洋渔船,远洋渔业成为渔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发展休闲渔业和海洋牧场,使之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市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活性物质创新药和新一代海洋功能食品研发取得突破,建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加工制造企业。
六是实现海洋经济结构优化新突破。海洋经济由单项开发向产业集群开发转变,由单纯的海洋开发向统筹海陆经济发展转变,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市内发展向国内外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开放发展转变。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