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中国楹联之市
来源:本站 时间:2008-10-04 11:04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楹联,俗称对联,是运用方块字的一种全对称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阳江的楹联文化以其久远性、广泛性、丰富性和群众性独具特色。
  阳江的楹联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代,进士吴铨游南恩州(今江城地)已留下《熙春亭》对联:日月往来双羽箭;乾坤今古一邮亭。此后历代,前人题咏的对联琳琅满目。或状景,或抒怀,读来余味无穷。
  阳江楹联文化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最集中的体现是贴春联。这一风俗初起于何时无史可考。“文化大革命”期间,阳江人亦照贴春联不误。阳江的春联,几乎是户户必贴,连改革开放后迁来阳江的外地人亦受到环境熏陶,以贴春联为入乡随俗,为吉为庆。
  乡村大道口的牌楼联,是阳江楹联文化的又一亮点。尤其是政府号召并大力推进“村村通公路”的利民决策后,阳江各乡镇硬底化的宽广马路已通达自然村。在[这些村道的入口,群众喜欢集资或捐资建设一座檐飞斗拱的大道牌楼,而大道牌楼的两旁必刻有对联。
阳江的楹联文化,直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环节。除了春联和乡村道路牌楼联外,民间团体、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在举办各种大型活动中,都喜欢用巨幅对联表达庆典主题。
  阳江楹联文化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长盛不衰,和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阳江方言很好地保留了入声,按古四声分平仄对于阳江人几乎是易如反掌,因此,城乡群众对对联的基本知识,大多有所了解,这十分有利于对联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楹联文化的发展。从民国时期至现在,阳江民间自发举办的定期对联书法竞赛从未中断。每期指定题目,随百姓自发投稿,由宗师批语点评,并排出等次张榜公布。对联书法榜和民歌榜联在一起,一直是阳江地方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由于群众基础雄厚,阳江涌现出了不少精通楹联的行家里手,有些人不但在当地,而且在省里或全国都享有颇高的知名度。据史载,阳江清代和民国时代的名人林季石、陈芸池、林钟秀、何诠言、陈德鑫、姜自驺、梁梓献、邓琳、林实秋等在地方都留下了不少对联精品。现在阳江的楹联爱好者更多。康斯馨曾于1988年荣获中国楹联学会、中央电视台等8单位联合举办的“环宇大团圆”海内外征联一等奖,应邀赴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颁奖晚会。此后,他在全国各种对联大赛中多次获奖,2001年还在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对联王互联网擂台赛中,同时获得了“对联王”和“十佳攻擂手”称号,为家乡争得了殊荣。
  为了使阳江的楹联文化事业后继有人,阳江的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诗词和楹联进校园工作,让青少年从小学开始便背诵诗词,接触楹联,使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005年,阳江市被中国楹联学会正式批准为“楹联之市”。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