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风雨苍黄太平城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陈计会 时间:2022-01-23 09:15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阳江的地理位置刚好处于广州至湛江的中段,千百年来一直是通往粤西的必经之路。随着宋代岭南大量开发,人口增长和商贸发展,交通运输也跟着发展起来。因此,阳江历史上记载最确切的驿站大墟站出现了。它后来名称改为太平驿,地址也迁移到丹城墟,但一直不改作为阳江西部的重要驿城。它的位置在现在阳西县城七贤书院(阳西县博物馆)往东北约一公里处,此地以往还有残存的城基,但随着近年房地产开发,城基也难觅踪影了。

  

  ● 刘子校

  (1818~1893年)

  阳西塘口横山崖岭村人,刘子校幼年家贫,成长后奋发攻读,于光绪八年(1882年)考取举人,获文魁匾。次年殿试中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官至都察院副御史。刘子校在京为官数年,即告老还乡。回乡后,热心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主持重修七贤书院,任书院主讲。

  

  ● 翁方纲

  (1733~1818年)

  清代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翁方纲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为清书四家之一,诗坛领袖,是为乾嘉大家。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 4卷,《复初斋诗集》42卷、《石洲诗话》《粤东金石略》等。于乾隆二十九(1764年)视学广东,至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连历三任八年,著有《药洲集》,凡六百余首。嘉庆年间,累官至鸿胪寺卿,赐二品衔。

  

  ◎ 古驿变迁

  阳江市是由原阳江县和阳春县组成的,两县的地域从明朝至当代都没多大的变化。从阳江城往西至电白境,从宋朝至今距离都没变。据《阳江县志》(道光)载,阳江西路邮递自县城总铺到印山铺接电白境要经历十五个铺,也即十五铺路,一铺十里,共一百五十里。这么漫长的路程,在靠步行为主的古代,中途没有休息驻脚的地方,是非常麻烦的。因此宋朝在这条大路上设立驿站叫大墟站。

  《肇庆府志》(崇祯)载:“大墟站在县西七十里虔儒都,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平驿,十三年徙丹城墟,旧址荒没。”大墟站刚好设在阳江至电白路途的中间。经过漫长的宋朝和短暂的元朝,洪武元年名称改为太平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迁移到丹城墟,也即现在的地址。离阳江城十一个铺,也即一百一十里。为何要往西迁?因为沿路建了另一个驿站,即建在今双捷乐安村的乐安驿。朱元璋上台后加强边防和驿路的建设,边境建立不少卫所,原来的一些驿站也先后改成驿城,强化军事防卫功能,特别沿海防倭。《肇庆府志》(崇祯)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城之。周三百零六丈,东西二门。隆庆五年(1571年)抚徭同知郭文通议立县于此,又有欲委县丞驻此者,皆不果。”《阳江县志》(康熙)又载:“太平驿城,嘉庆四十五年建,周三百六丈,东西门各一,窝铺九,万历中宋良木重建。”驿站改成驿城后,肇庆府抚徭同知郭文通还想在此建县,或移县丞署到此办公,由此可见驿城的地位和地理位置何等重要。因为阳江西部,也即现在的阳西县地域范围较大,人口众多,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不过,当时在上洋海边设立双鱼城,加强了这一地域的管理和防御,不需要重复设县。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县丞署移至双鱼城,后来又移到太平驿城的太平司署,雍正八年(1730年)复将县丞署移回双鱼城,也即当时阳江县的副中心在现在的阳西。

  另据《明实录 宪宗》(卷一百八十八)载,“成化十五年(1479)三月,移置阳江县太平驿于蒲排(蒲牌)屯。”为何移置,是否因为义军破坏,何时又迁回现址?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驿内祠院

  太平驿到太平驿城,几经变迁,里面的祠庙、书院等建筑也因之一变再变。主要有下面几个:

  忠勇祠。《阳江志》(民国)载:忠勇祠,万历三年(1575年)建,以祀把总郭子明等。时倭贼攻陷双鱼城,总兵张元勋督兵大战于儒垌,子明与娄子和、娄安邦、葛文光、金高龙等皆力战而死,因立祠祀之,久废。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七贤书院复建忠勇祠于其后。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祠复废,今复祀于七贤书院后座。  

  七贤书院。《阳江志》(民国)载:七贤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绅耆呈请捐建七贤书院,复建忠勇祠于其后。

  太平书院。《阳江县志》(李志):太平书院,在太平城,后改太平行署。

  太平行署。《阳江志》(民国)载:太平行署,在太平城内,乾隆十年(1745年),生员陈玉桂捐屋为行署。奉宪给匾奖励,后倒塌遂废。今即太平书院修改行署。

  太平巡检司。《阳江志》(民国)载:雍正四年(1726年)设,捕务查缉奸匪,其衙署即在太平驿。该志在《建署志》中又说雍正八年,改驿为巡检司。

  由上面可知,太平驿由宋大墟站而来,进而建成太平驿城,到清朝又改为太平巡检司。为何改为巡检司?

  据《广东通志》(阮元)载:雍正四年总督郝玉麟疏称,阳江县太平驿、阳春县乐安驿,惟管发配徒犯,并非往来应付,夫马船只之员,应请裁汰。但太平系卫要之地,请添设巡检司,捕务查缉奸匪,其衙署即在太平驿,驻劄毋庸添设。据清朝《广东各府州所属相距里数册》载:“阳江县太平巡检司驻劄太平城……管辖白石等二都八图共村庄四百七拾九处,有织篢墟系通衢。”

  

  ◎ 军事防御

  上文提到,明朝沿海边境建立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一是防农民起义破坏政府的交通通信,二是防倭。明朝广东布政使张瑄在《南征录》里记载,天顺八年(1464)正月,他为监军征剿两广农民起义时在阳江莲塘驿和太平驿驻扎的情况。

  十四日,仍驻莲塘。狼兵攻劫近村,得牛羊十余头。然无统纪,不能禁治,付之无可奈何。顷之,莲塘、西平、太平三驿驿丞来见。询知贼见官军追至,被虏男妇杀死无算,亦多走脱者。主簿、典史、太平驿丞三人妻皆被害,赵、吴二千户亦走脱。……

  十九日早,发阳江。行十余里,连渡二大水,深及鞍座。又行十余里,过烂湴地。马陷及腹,下骑步行。又二十里,过茶水屯,惟余废址荒冈。午食。盘获土兵带来被虏劫男妇、女八十二名,发回。又行四十里,晡时至太平驿。人便作书,戒诸子读书取仕宦,勿为显官勿忤权势。晚得缉事人报:土兵先来者遇贼于蒲牌屯,夺回被虏人口,获到牛畜、大小铜角。皆溃散。范怪其致贼惊走,连夜整搠军马追贼。

  二十日三更,发太平驿。行十余里,至一大涧,潮尚未退,人马不得渡。余五人露卧草间,迟明始济。行五十里,至蒲牌屯,屯亦废。狼兵追贼亦回。离屯三里余下营,分投发人神电、立石径缉事,立赏赎被虏人口。

  上面文字记述张瑄从莲塘驿经过太平驿的征讨过程,并在太平驿作短暂休整。阳江西部沿途驿铺设施都遭受毁灭性破坏,茶水屯惟余废址荒冈,蒲牌屯亦废。“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当时的莲塘、太平驿内可以驻扎上千部队车马。

  

  ◎ 驿站沧桑

  太平驿经过几百年风雨沧桑,演绎不少故事,但都无迹可寻,现从一个诗人几经驿站所见所作的诗歌里窥见驿站沧桑之一斑。诗人是明朝的陶奭龄。陶奭龄(1571—1640年),字君奭,又字公望,号石梁,又号小柴桑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崇祯年间任肇庆府通判。他是陶望龄之弟,王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他在肇庆任通判时多次公务经过太平驿,留下三首有关诗作:

  丁卯三月,余新任端,李趋高凉谒按君,憩太平驿,大雨不得行,一住三日

  宪摇灯晕不成眠,

  竟夜风雷吼若颠。

  阁阁未休惊蛤吠,

  行行且止类蛙旋。

  榕梢回借一枝稳,

  桑下遂成三宿缘。

  不是官程怕留滞,

  解吏休马亦悠然。

  这是诗人初过太平驿,在太平遇雨住了三天。当时风雨大作,“宪摇灯晕不成眠,竟夜风雷吼若颠。”

  岁丁卯余初任端,李谒按君于高凉,至太平驿大雨,一住三日,时三月某日也;岁庚午复以三月赴高凉给徭,重过太平,当时故物惟庭前古榕树及老驿卒一人而已

  三年梦里一来归,

  欲问尘踪事事非。

  驿卒致词能凄凄,

  庭榕向客尚依依。

  从丁卯到庚午,过了三年,诗人再次路过太平驿,很多东西都不复存在了。“当时故物惟庭前古榕树及老驿卒一人而已”。诗人笔底低回,“驿卒致词能凄凄,庭榕向客尚依依。”

  庚午三月以考满趋高凉,再宿太平,向时故物惟庭前古榕一株,萧骚庭中而已

  入门悟昔造,悠然憩吾庐。

  依依古榕树,相向如相于。

  余发日已短,梧叶亦已疏。

  婆娑尔独尔,况我将何如。

  炳烛炤四壁,不见旧时书。

  三年成一梦,顾影独怜予。

  庚午三月,当诗人从高州公务回来,又过太平驿住宿,“向时故物惟庭前古榕一株,萧骚庭中而已”。老驿吏何处去了?诗人没说,只有“依依古榕树,相向如相于。”物是人非,诗人感觉人生如梦。

  

  ◎ 驿城遗存

  阳江明朝四个驿站,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是太平驿的七贤书院。七贤书院在太平驿城里面,最早是明朝总兵张元勋建的忠勇祠,祠废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七贤书院,并于书院后座复建忠勇祠。《阳江志》(民国)载:“讲堂祀唐丞相李德裕、宋丞相寇准、学士苏轼、学士苏辙、学士秦观、丞相赵鼎、学士胡铨,都嘉庆间改为太平行署,七贤祀遂废。

  光绪八年(1882年),刘子校等集八围绅士捐资重建于旧七贤书院之前。”目前遗存的七贤书院应是刘子校重建的。七贤祠是为了纪念唐宋放逐海南的七位贤臣。当时这七位贤臣有没经过阳江太平,没有多少史料支撑。李德裕贬崖州司户经过广西北流县鬼门关,并赋诗,可知他走西江水路去海南。从苏轼的诗集可知苏轼来回都没经过阳江,而是走西江水路,取道广西藤县往海南,他一路有诗为证。最有可能经过阳江来往海南的是胡铨,他在阳江留下不少题咏。

  现存的七贤书院是一座砖木瓦石结构,硬山顶式四合院建筑,平面呈方形,三进深院落,总面积1792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1389平方米。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内分前中后三个厅堂,中隔两开天井,左右两廊,两侧烽火山墙式房屋。祠宇宽阔宏伟,十分壮观。

  建忠勇祠时,明朝电白知县王许之有《忠勇祠记》。清朝大学士、三任广东学政的翁方纲,他有《记七贤书院后堂壁》碑记,刻碑镶于今太平小学内墙壁,现碑下落不明,仅余拓片可窥大学士书迹。

  阳江县太平司旧忠勇祠址,今设书舍一区,而以其后堂仍为祠。其前讲堂,祀唐李卫公以下七贤,皆谪岭外者,不具记;记后堂祠七人,曰:娄龙、娄子和、葛文光、葛子明、金高龙、娄安邦、麦胜等。祠始于明万历三年总兵张元勋为平倭死事者建。倭陷电白,在隆庆辛未。元勋麾下三十七人死之,娄龙、麦胜首焉。万历甲戌,倭寇双鱼所,元勋率兵战于儒洞。把总葛子明刃三倭贼,击其右臂将断,犹奋呼鼓众,卒以平倭。哨官葛文光、金高龙等七人同日战死;千总娄安邦,把总娄子和等十余人,亦战死。今具享于位。勤事捍患,奖义教忠,所以培人心,厚风俗,胥视此。故亟为记。翰林侍读学士大兴翁方纲记。

  其实翁方纲多次路过太平驿,留下不少墨宝。1770年,他路过太平驿,除了写上述碑记,还有题匾,并留下两首诗:

  宿阳江七贤书院二首扁其堂曰淑性。

  其一

  昔往榱桷治,今来砌墉完。

  吏人乞我题,此笔怀敢安。

  此邦教士术,斟酌济猛宽。

  所贵因质导,亦不仅宽难。

  县南既濒海,海复错岛滩。

  内外皆民居,间复以冈峦。

  稽古限闻见,度材孰尔般?

  今尔向前修,于荐新荔丹。(祀唐李卫公、宋胡忠简诸贤。)

  取仁在近思,致用非远观。

  所以扁此堂,期尔志必端。

  六礼与八政,具训于士官。

  秦溯当水湄,魏诫及河干。

  小楼望驿外,念念山雨寒。

  其二

  七贤复七忠,后堂额忠勇。(祀明隆庆辛未、万历甲戌平倭寇诸死事者。)

  幽州碑谁书?楚些殇则奉。

  是何与讲习,亦用增枅供。

  斯民攸好德,顾名义辄竦。

  宋家张太傅,死岂要邱垄?

  岛上及村中,两处争枯冢。(县志云:张太傅墓在海陵岛平章山,而黄文裕所作祠记谓赤坎村有张公墓。)

  苍茫感异代,始知伦纪重。

  一寸赤心血,万古读书种。

  所关涵养深,匪在意气耸。

  节情而淑性,戒慎惧将恐。

  入门翔宜端,执经立必拱。

  堂庑虽咫尺,安步无躐踵。

  且从义耨深,不独词源涌。

  第一首,翁叙述其住在驿站,驿丞难得见到大学士,拉住他题写书院大堂的匾,他题“淑性”,并说明因何题此。题完之后,他抬起头“小楼望驿外,念念山雨寒。”第二首纯属以古训今,不离督学本行,由七贤到七忠,再到张太傅世杰,“苍茫感异代,始知伦纪重。一寸赤心血,万古读书种。”

  

  ◎ 驿城吟咏

  明清时期,通往粤西的主要通道是经过阳江地区乐安驿、太平驿的驿道,一改唐宋时期前往雷州和海南取道广西的方式,因为到明朝,由阳江往粤西的驿道从道路建设、驿站设置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加便捷和安全。因此,明清两代从太平驿经过的骚人墨客不知万千,留下的诗篇不计其数。下面选介一些诗人吟咏作品。

  明朝文学家王宏诲曾在太平驿住宿,留下一首诗。

  宿太平驿

  青山迢遁望邮程,

  候吏欣闻报太平。

  瘴疠已消盤瓠穴,

  旌旗独列伏波营。

  乱峰孤馆停车骑,

  野水危桥度驿城。

  肃肃宵征思远道,

  天涯芳草不胜情。

  王宏诲(1541—1617),字绍传,号忠铭,海南岛定安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著有《尚友堂稿》《南溟奇甸集》《天池草》等书。是继丘浚、海瑞之后海南又一诗文大家。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太平驿,内心非常欣喜,但见瘴疠已消,军旗猎猎,遂有“肃肃宵征思远道,天涯芳草不胜情”的吟咏。由此诗可见,当时的驿城驻扎着军队。

  明朝文学家应大猷也有咏太平驿的诗。

  太平驿次韵

  问俗惭无补,驱劳合暂栖。

  云山忘去住,岐路失东西。

  地脉流泉会,天声乱鸟啼。

  平生雨海兴,翻忆在桃溪。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庵,浙江仙居县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曾任广东参政、广东巡抚,官至刑部尚书。这是他在广东任职期间经过太平驿所作。当时驿城墙壁过往文人墨客题了不少诗在上面,他这首是和前人的诗。

  明朝文学家程文德行走在太平驿道上,望见望夫山,有感而发。

  太平驿道中望夫山

  望夫山,望夫山,山头千古在,夫去何尝还?

  昔日此地多兵戈,今日此地称太平。

  安得四海皆此驿,尽无怨妇山头立。

  程文德(1497—1559)字舜敷,号松溪。明永康(今属浙江)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史部左侍郎。这首诗是他曾受杨名劾汪鋐案株连,黜为信宜典史,路过太平驿时作。望夫山在阳江和电白交界处,是当时驿路必经之处。太平之名,是因为以前此地兵戈颇多,平定之后遂名“太平”。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牢山海印寺主持憨山(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万历二十三年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路过太平驿时留下诗篇。

  太平驿   

  策马望邮亭,长途旧所经。

  终朝岚气白,十月烧痕青。

  面热槟榔醉,神昏海雾腥。

  孤城笳鼓动,悲壮不堪听。

  憨山当时处于戴罪之身,策马长途,满目皆是深秋时节田野烧荒留下的青痕,海雾和山岚终日在周边缭绕。天涯羁旅,忽然听见笳鼓,心中便涌起“孤城笳鼓动,悲壮不堪听”之叹。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多次路经太平驿,也留下咏太平驿的诗作。

  太平驿

  树里空城在,藤萝暗女墙。

  野烟连水白,樵火满山香。

  已产蛮夷地,还投瘴疠乡。

  仆夫频见笑,衣食失清狂。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明未清初著名学者,蜚声文坛,与陈恭尹、梁佩兰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他诗作为数甚丰,成书者有《道援堂诗集》《翁山诗略》《翁山诗外》《屈翁山诗集》等数种。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屈大均从端州、新兴、阳春、阳江游高、雷、廉、钦诸郡,所到之处留下不少诗作。

  清朝文学家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期间路经太平驿,留下题咏。

  宿阳江县太平馆中作,馆旧为书院

  解衣暂抖马蹄尘,

  乍见蕉窗一色新。

  日上扶桑方吐艳,

  再余勒竹已成筠。

  久闻海近无贫户,

  却喜山深有秀民。

  休再寓人致薪毁,

  殷勤为劝后来人。

  李调元(1734~1802),戏曲理论家,诗人。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诗作天才横溢,多反映民间疾苦,着《童山全集》等著作达五十余种,蜀中著述之富,无与匹敌。太平馆旧为太平书院,可见经过几番变迁。

  与李调元同时代的琼州知府焦和生经过太平驿一路留有诗作。

  渡海纪程诗

  其一

  甶子塘前遇野僧,

  斋堂茶话冷如冰。

  晚来安憩太平驿,

  念到萱闱泪不胜。

  其二

  早发太平五十里,

  日中小憩在茶亭。

  今宵应改舟行路,

  短艇低看湖色青。

  焦和生(1756—1819),字绵初,号琴斋,又号怀坡山人。辽东盖州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历任部主事、四川主考、广东琼州知府、湖北兵备道等职。焦和生是刘墉最得意的门生,诗文俱佳,著有《连云书屋存稿》诗集行世。所选诗歌是他告别琼州回家路过阳江时作。

  他这两首诗为我们保留了当时驿道上经过的塘铺情况,殊为难得。塘铺是军塘和邮铺的合称,级别比驿站低,是驿路中途的邮递站。据《阳江志》(民国)载:每铺设塘屋一间,栅一围。甶子塘在今儒洞镇坑仔村甶子,离现在的过境公路只有几百米。青湖应是今双捷镇清冲村的清湖,当时可由此坐船到阳春岗美的那旦村再上岸陆行。

  

  ◎ 旅游开发

  太平驿历史悠久,从宋朝建大墟站开始,至今已近千年。历史上它一直是阳江西部的重要驿城,同时也是阳江驿站中至今还保留有完整建筑物的驿站,可谓十分珍贵。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太平驿也是阳江四大驿站中人文资源积淀最丰富的一座驿城。现在七贤书院门口挂牌阳西县博物馆,加以保护,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里面恢复驿丞署和县丞署等建筑物,并办成驿站博物馆,将会成为目前方兴未艾的南粤古驿道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若再与已开发的双鱼城古驿道一起,构成粤西古驿道系列景点,更加会大大提升阳西、乃至阳江的旅游品位。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