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南海I号”面纱徐徐揭开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谭文强 李向东 刘文婷 曾宇萍 时间:2020-04-24 09:19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长40米、宽14米、高7.5米的沉箱,甚至宽不到一米仅“巴掌”大的古船隔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场所。“南海I号”考古发掘全面启动以来的七年里,考古队员一寸一方揭开古沉船的神秘面纱。

  考古队对“南海I号”文物采取探方和船体隔舱单元相结合的清理方式,进行饱水发掘。由于古船木质纤维素含量极低,船体极易腐烂损毁,为了减轻船体负担,最大限度保护古船,考古队以“先船内后船外、自上而下逐步清理”的程序进行发掘。在提高发掘效率的同时,同步对船体进行修复和保护。

  从2000年介入水下考古调查,到如今考古发掘接近尾声,整整20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见证着古沉船从定位、打捞到发掘的曲折过程。作为“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一年365天他有超过200天在考古发掘现场度过。“南海I号”俨然他的一位老友,在一件件文物的发掘和研究过程中对话、交流。

  “南海I号”考古队精英荟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副主任石俊会2018年加入考古队,领到7号舱的发掘任务。从上往下、逐层逐件,小小一个船舱文物的清理就耗费了一年。舱内文物密集,由淤泥、凝结物包裹着,必须小心又耐心,用手铲甚至竹签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清理,有时寻求工程、文物修复、测绘等辅助人员的帮助。他坦言:“‘南海I号’被喻为‘海上敦煌’,能参与到它的考古发掘工作,何其有幸。”

  广东海丝馆水下考古与技术部副主任叶道阳与“南海I号”打了11年交道,不知不觉,考古发掘进入最后阶段,清理船体外侧文物,同时整理之前的出水文物。古船文物数量巨大,就他负责的11号舱就有三万余件,最多时一天提取500多件。办公室里,一筐筐文物等待信息采集。队员们忙碌着,为每件文物编号,登记完善名称、尺寸、重量、照片等“身份信息”。

  明年夏天令人期待,“南海I号”船体内外侧文物将全部清理完毕,一代考古人前后30多年的辛劳结出硕果。穿越800年时空隧道,古沉船的诸多谜团将一一解开。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