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海I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继续举行,来自日本、韩国、柬埔寨等国的专家围绕水下考古、海上丝路发表了多个专题演讲。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进馆后,船体保护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副所长李乃胜所讲的《“南海Ⅰ号”沉船现场发掘保护》,就“南海Ⅰ号”木质船体及船载文物的保护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每天对船体进行原址喷淋
按照保护发掘计划,考古发掘期间,“南海Ⅰ号”船体木构件以原址保护为主。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木质船体越来越多地暴露于空气中,木材以及木材表面和内部的各类化合物,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和水解现象,这是热力学上无法阻止的反应。因此,希望科学推进考古发掘的进程,并采取适宜的现场保护措施,减缓这种反应的进行。
李乃胜说,针对这种发掘保护情况,在前期研究、成功经验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目前对暴露船体木构件采取了原址喷淋添加了防霉剂和低浓度低分子量PEG且已过滤过的海水,并用无纺布覆盖保湿的方式,以尽可能延缓发掘期内船体木构件的降解损失。
沉船可以复原全貌并展示
随着“南海Ⅰ号”发掘工作的推进,船体的保护也将分多个阶段进行。李乃胜说,第一阶段即现阶段,与考古发掘同时进行现场保护,主要对逐渐暴露出来的船体第一时间进行清洗、防霉、保湿、加固、病害检测等。
第二阶段即考古发掘结束后,将对船体进行清洗、脱盐、脱硫等。保护团队将考虑采取一种比较好的自动循环清洗系统,在船体底部安装一个防腐脱盐池底槽,通过管道将药液运至喷淋系统顶端及四周,并进行循环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药液,也可以节省人力。
第三阶段待自动循环清洗系统的设施设备安装完毕之后,将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即对船体木材导管进行高分子材料填充加固,使木材更坚固。
第四阶段将使用相应的慢干燥剂,使得化学填充剂慢慢脱水、慢慢干燥,使船体始终保持在湿度50%以下环境,这样的湿度环境对船体保护最有利。
“对‘南海Ⅰ号’的保护展示,我们始终遵循‘边保护边利用边展示’的原则,将船体的保护利用成果全面展示给社会各界。”李乃胜说,随着船体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专家们可以依托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渐复原“南海Ⅰ号”船体全貌,让观众一睹“南海Ⅰ号”真容。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