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巴蕉山的变迁
来源:本站 时间:2015-05-27 16:15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阳春市境东北角的卫国镇是最后设的小镇,境内保存最古老的越人村名有“大狗”。唐至北宋此地属铜陵县,熙宁合并入阳春县。宋朝时此地有八里野芭蕉林,称芭蕉山。明朝时称蕉林迳,设蕉林迳闸驻兵把守。

我的外祖父是春城内一个工书画的儒生,我童年时他曾对我说,宋朝芭蕉山有个山大王名叫焦赞,归顺元帅杨延昭北上镇守三关立功,临终遗嘱归葬家乡,坟墓在春城东郊粉冲坑铺地罗裙山。我和博物馆人员到焦赞墓勘查两次确认,记入《阳春文物志》。我少年时就看明朝无名氏著的《杨家府演义》,那写小说的人描写杨六郎延昭的含冤受贬为高州巡检,却在北京附近当时辽国统治的幽州地界收服芭蕉山的焦赞和胡林洞的孟良。后来年长再看两次,就提出疑问:幽州冬天冰天雪地,能有芭蕉山吗?杨延昭带领全军尚不能进入幽州界,贬为小小巡检还能够深入幽州“佳山寨”招降二将吗?因查《宋史》无焦赞名字,编《阳春县志》时,我遂致函山西省大学历史教授,又到广州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向唐、关两位历史系主任请教杨家将部下焦赞、孟良的史料。回答一致是:除了《杨家府演义》,未见其他史籍记载。但是“芭蕉山”地实在阳春市卫国镇内;胡林洞也在永宁镇内,到明朝嘉靖年间是西山瑶族首领赵林花的村庄。

明朝约在弘治年间,莲塘堡严永昌七世孙严仕仁迁徙到蕉林迳西口建村,称为“严蕉垌”;明万历年间,居住于白虎岩东发财迳的钟维攀迁居于蕉林迳东口建村,称“钟蕉垌”。焦姓遗裔迁于高岗堡(今陂面镇境),今已消失。

民国时,阳春县在原芭蕉山境设立茶园乡,并在最东边接近恩平县偏远的山乡建茶园圩;解放后仍建立第三区属下茶园乡人民政府。土地改革时,茶园分为三个小乡,原茶园圩处取河垌村名设河垌乡,在垌村处设垌乡,在大设立乡政府正式命名刻印时,我是土改第三大队部调研组长(负责办公室工作),曾建议命名为“大”或“菜”乡,驻茶园的土改工作组长和农会干部不同意。当时正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该乡在阳春县东北角,便一致命名为“卫国乡”。到地名普查时,我看到上报“茶园村”的名字改作“茶元”,认为欠解,会使后人不知道此地曾种茶。后查档案,才知道航测军用地图时,基层干部已省略标写为“茶元”,不便更正。于是,新编《阳春县志》随俗写为“茶元村民委员会”。

“卫国乡”的名字既然是土地改革工作队所定,建镇时就仍然称为卫国镇。地名变迁,时移世易,约定俗成。谨补《地方志》阙略。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