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北宋南恩州知州张师正笔下的阳江
来源:本站 时间:2016-01-19 16:13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阳江在北宋时属广南东路一个重要州城,因其是广南中路与广南西路交界的一个州(宋时今茂名带划入广南西路),又是下五州必经之路,所以有“当五州之要路,介二广之提封”之称,商贸发达,来任的知州有不少是文人墨客,饱学之士。北宋中期的文学家张师正便是其中较有名的一位。

 

张师正其人

宋朝事实类苑(四库全书本)所收《凤凰》一文。

张师正(1016年~1086),字不疑,又名思政,北宋时期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宋史》无传。景祐二年(1035)左右进士及第,试擢甲科,得太常博士。宝元年间,先榷酒于雕阴,后任渭州推官,接着到岭南广东任南恩州知州,任期结束又转广西知容州(今玉林市)、知邕州(今南宁市)、知宜州(今河池市);后由文换武,为仪鸾使、英州刺史,荆南钤辖和大名钤兵。治平三年(1066)任辰州帅,熙宁十年(1077),年六十二,移为鼎州帅。据相关记载推断,宋哲宗时师正仍健在,享年七十岁左右。

有关张师正到阳江任职的情况,阳江历代县志均无记载。从张师正笔记小说《倦游杂录》里关于陈亚的记载,可知他在陈亚之后到阳江任职。那么究竟是何时到阳江任职?从其行年推断,景祐二年(1035)左右他进士及第,试擢甲科,得太常博士。宝元年间(1038年~1040),榷酒于雕阴。康定元年(1040)至皇祐六年(1054)间任渭州推官、知南恩州、知容州。他在《倦游杂录》“罨画流苏锡销”条言“予尝知广南恩州”,考南恩州是在庆历八年(1048)因河北贝州改为恩州,原恩州则称“南恩州”,可知他是在改南恩州之前到阳江任职,也即是1040年至1048年间到任。

张师正虽然当武官,但是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游宦四十年,特别在岭南为官颇长,然而终不得志,于是“推变怪之理,参见闻之异”,撰写了《括异志》、《倦游杂录》等书,这些都是他致仕后的作品。师正与魏泰,文莹等人交往,文莹在《玉壶清话》里说:“不疑晚学益深,经史沿革,讲摩纵横,文章诗歌,举笔则就。著《括异志》数万言,《倦游录》八卷。观其余蕴,尚盘错于胸中。”

张师正著有《括异志》、《倦游杂录》、《怪集》等三部文言轶事小说,其中《怪集》已佚。《全宋诗》录其二首,《全宋文》收其文一篇。

 

《倦游杂录》里的阳江

《倦游杂录》是张师正踏入仕途之后的作品,为笔记小说类著作。据《郡斋读书志》卷十三载:“《倦游杂录》八卷,序言‘倦游’云者,仕不得志,聊书平生见闻,将以信於世也”,“师正擢甲科,得太常博士,后游宦四十年,不得志,于是推变怪之理,参见闻之异,得二百五十篇”。该书原本已佚,今存《说郛》本、《类说》本。今人从《宋朝事实类苑》、《类说》、《说郛》、《古今事文类聚》、《诗话总龟》、《永乐大典》、《记纂渊海》等书中得佚文一百八十七条。

《倦游杂录》里面的内容相当芜杂,记录五代至北宋前中期的朝野趣事逸闻,反映出宋代官场和社会文化诸多现象;其中记述了宋代大量的诗词文赋,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文学资料;所记载的风俗物产、风土人情,都是他为官、游历时所见所闻,可信度极高;该书对名物源流、制度典故等也有涉及,内容驳杂,文笔传神,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张师正长期在岭南为官,对岭南的风土人情深有体会,记述也显得形象生动,为岭南,也为历史资料颇少的阳江留下珍贵的记载。目前找到其中涉阳江风土人情的记载有四条,详述如下。

 

凤凰

南恩州北甘山,壁立千仞,有瀑水飞下,猿狖不能至,凤凰巢其上,彼人呼为凤凰山。所食亦虫鱼。遇大风雨,或飘堕其雏,小者犹如鹤,而足差短,南人截取其嘴,谓之凤凰杯。古书谓凤凰生于丹穴。丹穴,即南方也。盖此禽独出尘寰之外,能远罗弋,所以为羽族之长者,以其智能远害,逢时而出也。本朝尝集清远合欢树。(《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一)

《阳江志》卷四云“北甘山,在城北二十余里(疑当作三),高三百余丈,产余甘子,有傜居”。北甘山在今阳东县塘坪镇,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这“甘”不是“甘苦”的“甘”,土人称“穴”为“甘”,北甘山是指这山很多洞穴,又因山在城北,故名。山产油甘子。屈大均曾作《春州歌》云“生憎雏凤无情性,飞向南甘又北甘”。北甘山又名凤凰山。“凤凰”乃古人虚构的神鸟,这里所传凤凰无非当地雉鸡之类。这是有关阳江凤凰山最早的记载。

 

沉香木

沉香木,岭南诸郡悉有之,濒海州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数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合数人抱,木性虚柔,山民或以构茅庐,或以为桥梁,为饭甑尤善。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沉,或为煎,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盖山民入山,见香木之曲干斜枝,必以刀斫之成坎,经年得雨水所渍,遂结香,复以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亦名鹧鸪斑,燔之甚佳。沉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俗谓角沉,乃生木中,取者宜用薰裛。黄熟乃枯木中得之,宜入药用。其依木皮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清。在土中岁久不待刓剔而精者,谓之龙鳞。有削之自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腊沉香,尤难得。(《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一)

沉香自古以来都是名贵的中药材,采伐不易。古代阳江一带的山岭沉香木遍布,该树木质虚柔,可建屋搭寮,也可作桥梁,也可作饭碗。然而要得到结香却是要下一翻工夫,山民将弯曲的树砍出坑穴后,经数年雨水浸渍,而为结香,再锯,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名为鹧鸪斑。此可见出当时阳江山民采沉香的情状。

 

陈亚善对

陈少常亚以滑稽著称,蔡君谟尝以其名戏之曰:“陈亚有心终是恶。”陈即复曰:“蔡襄无口便成衰。”时以为名对。为殿中丞日,知岭南恩州,到任作书与亲旧曰:“使君之五马双旌,名目而已;螃蟹之一文两个,真实不虚。”又尝曰:“平生之一对最亲切者,是红生对白熟者也。”(《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七)

陈亚是北宋名士,时人视为滑稽之雄,早年任过恩州知州,据《阳江志》云:“陈亚,建阳人,真宗朝(997年至1022)知南恩州,地多烟瘴,傜僚杂处,亚务行宽政,深得民心。”陈亚,字亚之,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进士,曾为于潜、祥符县令,知恩州、越州、润州、湖州,官至太常少卿,著有《澄源集》。张师正与陈亚是同时代人,且陈先张到恩州任职,其所记之事应为不虚。从陈亚书“使君之五马双旌,名目而已;螃蟹之一文两个,真实不虚。”可见他的性格落拓不羁,同时也侧面道出阳江的海鲜价廉物美。

 

罨画流苏钖销

昔之歌诗小说,多言罨画流苏者,询之朋游,莫知其状。予尝知广南恩州,恩有匠人求见,问其所能,曰:“某善钖销。”亦不晓其事,再诘之,则曰:“今京师所谓银泥者是也。”又问更有何艺,曰:“亦能罨画。”遽以小儿衣试之,乃今之生色也。又向在京师,常到州西,过一委巷,憩茶肆中,对街乃赁凶具之家,命其徒拆卸却流苏,乃是四角所系盘线绘绣之球,五色,昔谓之同心而下垂者。流苏帐者,古人系帐之四隅以为饰耳。(《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二)

这是一则意蕴丰富的记述,字面上看是说北宋时阳江一位能工巧匠的故事,但从中可读出更多有关当时阳江的经济文化信息。北宋时阳江经济在广南中路是一个较发达的州,广陵、会嵇商船沿海而至,其时吴越物产已在阳江销行。商易的发达,也催生阳江一批能工巧匠。

“钖销”,也即“银泥”,是指衣裙上的银饰。这种衣物大约从隋唐时期开始流行,当时印染工艺发展到泥金银印花,唐朝的诗歌也不乏这方面的描述,其中杨贵妃就爱穿黄罗银泥裙子。隋唐时阳江在冯、冼治理下与中原交往频繁,应有不少工艺传过来,宋时阳江匠人传承这些技能也不足为怪。另外阳江唐时的土贡品就有金银一项,南津银坑山有十八井银矿,阳江人对冶炼金银及其工艺品也并不陌生。还有阳江当时的纺织业相当发达,唐时阳春出产蕉布、葛布,其中春州还是当时广东产蕉布的七州之一,葛布名为“春葛”。

再说“罨画”,罨画是指色彩鲜明的绘画。它作为衣物上的印花技术最早产生于唐朝,《唐会要》引内外官服“杂录”:其女人不得服黄紫裙,及银泥罨画锦绣。白居易有诗云“疑香熏罨画,似泪著燕脂”。但到了宋朝,连士大夫都不认识了。当匠人把这种印染技术印上小衣的衣服上时,顿时让人感觉衣服色彩明丽不少。作为僻远之地的阳江还保留着先前的工艺技术,令见多识广的知州张师正都奇怪不已。

 

■链接

张师正

(1016~?)字不疑,襄国(今河北邢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进士及第,换遥郡防御使(《临汉隐居诗话》)。嘉祐中,知宜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治平初,为荆南钤辖(《东轩笔录》卷一一)。三年,为辰州帅。熙宁十年,年六十二,为鼎州帅(《玉壶清话》卷五)。师正与魏泰、文莹等交往,文莹谓其晚年好学,通经史,文章诗歌,挥笔而就。魏泰尝举其“旧将封侯尽,降王赐姓归”(《昇平词》)、“蜗角功名时不与,涧松材干老甘休”为佳句(《临汉隐居诗话》)。著有《倦游杂录》八卷,今存一卷,有《说郛》本;《括异志》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三),有影宋抄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正德十年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四○八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七六收其文一篇。事迹见《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

——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