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江方言
1.阳江地区方言
阳江地区的方言,主要有阳江话和阳春白话两种,都属粤方言高阳片中的一种次方言。阳江话以阳江市区的阳江话为代表,据老一辈的人说,阳江话又以阳江城三铺街的话最为正宗。阳春白话以阳春市区的春城白话为代表。在阳春白话中,又分为以春城白话为代表的春中白话,以双滘白话为代表的春西白话,以岗美白话为代表的春南白话,以春湾白话为代表的春北白话。以上这些都属粤方言。
粤方言以外,在阳江地区还有属闽南方言的阳江海话和属客家方言的[ŋai]话。还有属苗瑶语族瑶语支中一种叫“勉语”的瑶语次方言。阳江海话以阳西县儒洞镇的海话为代表。话又分为以阳西县塘口话为代表的阳江话和以阳春市三甲话为代表的阳春话。阳春瑶语(勉语)又分为以阳春市永宁镇横垌(原名黄鳝垌)赵姓瑶民讲的过山瑶语和以阳春市永宁镇铁垌麦姓瑶民讲的排瑶语两种。
阳江市辖下还有六个农场和岗侨区以及两个监狱。这些地方的人,人数不少,绝大多数来自阳江以外地区。他们平时与来自同一地区的交谈,大都用原用的方言(其中包括非汉语方言)。
2.阳江话与阳春白话的差异
阳江话和阳春白话,在词汇和语法上,差异极小,只有语音上的的较大差异。
阳江、阳春同处漠阳江流域,阳江人和阳春人都是同饮漠阳江水长大的。阳春在上游、阳江在下游。两地语言在语音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①调类不同:阳江话的上声不分阴阳,阳春白话的上声分阴上、阳上;阳江话有四个入声调,阳春白话只有三个入声调;阳江话共有十个调类,阳春白话共有九个调类。
②调值不同:阳江话与阳春白话九个对应调类的调值都不同,但其中阳江话的阴平调与阳春白话的阴去调的调值却正好相同,都是“33[中平调]”。因此,阳江人说“乖、街、章、灯、梯、鸡、昌”等阴平调的字,阳春人听起来就变成了“怪、界、帐、凳、替、髻、唱”等阴去调的字。正由于有如此巧合,多少年来,在我们同饮一江水的两阳地区,曾流行过下面一些类似笑话的事。如阳江人说“担凳”[tɐŋ24]去点灯[tɐŋ33]时,阳春人会说他是“担灯[tɐŋ45]去点凳[tɐŋ33]”:阳江人说“掀起蚊帐[t∫εŋ24]看文章[t∫εŋ33]”时,阳春人会说他是“掀起文章[t∫εŋ45]看蚊帐[t∫εŋ33]”。
阳江人说:“果个细仔好乖”,阳江人或者会问:“果个细仔怎么怪呀”;阳春人说:“果条系教育街”,阳江人或者会问“教育界怎么会成条的?”阳春人说:“阿婆梳髻”,阳江人或者会问“阿婆怎么梳鸡?”
3.阳江话有音变和异读现象
阳江话最明显的音变是重叠式形容词首字变调现象。双叠式或三叠式形容词,第一个音节不管是什么声调,都要念成升调,而且比较长而重,后面音节念原调,而念得较轻。如“黄黄黄[wɔŋ24wɔŋ43wɔŋ43]”。
异读指的是文白二读。如“断”:文读[tun54],“断句”的“断”;白读[t‘un21],“拗断”的“断”。
4.阳江方言部分常用词与普通话不同。如形同义异,形异义同等。
词形(形同) |
词义(义异) | |
阳江话词义 |
普通话词义 | |
蚊子 |
苍蝇 |
蚊 |
瓜子 |
泛指水果 |
特指炒熟做食物的西瓜子、南瓜子等 |
肥 |
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 |
常用于动物,用于人就产生贬义。 |
词形(形异) |
词义(义同) | |
阳江话 |
普通话 | |
珍珠粟 |
玉米 |
玉蜀黍 |
来日 |
明天 |
第二天 |
5.阳江话的词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
词语 |
阳江话 |
古汉语 |
母亲 |
阿娘 |
《古乐府》:“不闻爷娘唤女声。”杜甫诗句:“爷娘妻子走相送。” |
巡视 |
逻,如:逻田水,逻田。 |
明代学者陈白沙诗句:“逻苗远峙夕,濯足荒沟塞。” |
|
一渧水(即“一滴水”) |
《地藏经》有“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渧”与“毛、沙、尘”都是极言其小。 |
|
称水满为水 |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有济盈,有雉鸣。” |
走 |
①快跑 ②逃走、逃难、逃避 |
汉语成语;走马看花(走:快跑)。《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杜甫《石壕史》:“老翁逾墙走”(走:逃跑、逃避)。 |
6.构词语序颠倒
阳江话与普通话有些词语在构词上语素相同,语素数目相同,只是语素的次序颠倒,但词义相同。如:
阳江话 |
人客 |
气力 |
天阴 |
面前 |
看小 |
小胆 |
紧要 |
挤拥 |
鸡公 |
牛公 |
普通话 |
客人 |
力气 |
阴天 |
前面 |
小看 |
胆小 |
要紧 |
拥挤 |
公鸡 |
公牛 |
这一语言现象,古已有之。正是阳江话保留较多古汉语的例证之一。如《列子·汤问》:“而山不加增”(今作“增加”)。《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敬恭,民之主也。”(今作“恭敬”)。《列子·杨朱篇》:“虽山川阻险”(今作“险阻”)。《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今作“长久”)。《庄子·应帝王篇》:“泣涕沾襟以告壶子”(今作“涕泣”) 。
7.阳江话中有独特的詈词
阳江话跟别的方言一样,也有不少独特的骂人用的詈词。如:
吃人骨灰(强抢豪夺,竭泽而渔)。
牛仔抄(骂人感染致命的瘟疫)。
咬草(指被抢决)。
衰公(骂男人的话,相当于“缺德鬼”“下流鬼”“倒霉的家伙”)。
臭佬精(骂与男人私通的不道德女人)。
粪箕仔(骂小孩子的话,说他该死。死后用个小畚箕装着埋掉)。
牡(骂男人的话,指他像雄畜一样,乱搞两性关系)。
8.阳江话和普通话在句法方面也有语序差异。
|
普通话 |
阳江话 |
双宾位置颠倒 |
给你钱 (近宾语是人,远宾语是物) |
畀钱你 (近宾语是物,远宾语是人) |
表可能词语位置不同 |
他不能去 (在动词前加“能”表示) |
上唇栽得几行芋,下唇栽得几行姜(在动词后面加个“得”字) |
补语宾语位置不同 |
我叫了他三次 (数量补语放在宾语之后) |
我喊都三下其 (把数量补语放在宾语之前,宾语放在补语之后) |
“多”“少”等位置不同 |
“多”“少”等形容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他多做了一件衣服。” |
阳江话“多、少”等形容词都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其做多都一件衫。” |
二、阳江方言的变化
1.语音方面
①少数字音有变化。
《阳江土音同音字汇》成书于民国18年(1929)。成书之前,“储蓄”的“储”念“除”,这字现在念仄声的,过去念成平声;“松弛”的“弛”念“耻”,这字现在念平声的,过去念成仄声。“炫耀”的“炫”念“彦”,“松柏”的“柏”念“伯”,“金榜”的“榜”念“旁”,“水声淙淙”的“淙”念“仓”。(见《阳江土音同音字汇》)
②舌根圆唇音节悄悄消失圆唇音[W]。
20世纪60年代起,原阳江县、阳春两县的部分青年人,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圆唇音[W]。把舌根圆唇声母[KW][K‘W]念成了[K][K‘],结果,现在“军、斤”之音不分,“群、勤”之音不分。还有类似的“桂、继”、“棍、艮”、“屈、咳”、“骨、吉”、“轰、庚”、“滚、紧”“亏、稽”、“龟、鸡”都不分。前一个字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还是读KW或K‘W声母的。
③阳江逐渐流行普通话和广州话。
20世纪90年代阳江撤县建市之后,阳江市及辖下县(市、区)的广播、电视台多数使用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和广州话,阳江人能听懂普通话的人,至少占80%以上。能听懂广州话的人,几乎100%。在听懂的基础上,阳江人对外来的客人都能用普通话和广州话交流,极少用本地方言跟外来客人说话。
④两阳的“万寿话”渐渐消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阳江、阳春等地民间有一种逆反切式的“万寿话”,把“中国”说成“窿精、洛极”,把“广东”说成“朗景、窿丁”,把“阳江”说成“凉盈、朗京”。这种万寿话在中下层社会流行,20世纪50年代以后渐渐消失。这种万寿话多在木匠、泥瓦匠或走江湖卖药的人使用,少数青少年也有使用这种万寿话的。使用这种万寿话目的是要行外人听不懂。万寿话是一种隐语,它不同“黑话”,黑话往往被坏人在做坏事时使用,万寿话不会使用到害人的勾当去。
2.词汇方面
首先,跟全国一样,语言中的词汇也在发展变化。
随着新事物的出现,产生许多新词语。如知识产权、七日游、理念、上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小康、遥感、黄页、死缓、超市、物价指数、按揭、克隆、柜员机、土改、文化大革命、赞助、下放、休渔、托福、下岗、余热、信息、芭蕾、可比价格、不变价格、非典、当年价格、零基预算、基因信息、高速宽带信息网等。
有些词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形成新的概念,从而又增加一批新词。如软着陆、希望工程等。
有些旧事物、旧制度、旧风俗消失了,相应的旧词也跟着消失。如“笄竹妹”“妾侍”“湿柴”“咸龙”“缠脚”“忠字舞”“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资本主义尾巴”等。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旧事物的旧名称被新名称所代替,如科举年代的“书房”,废科举后叫“学堂”,民国三年后,“学堂”改称“学校”,“教习”改称“教员”、“学堂监督”改称“校长”。“学堂”时代的课本,叫“学堂书”,后来改称“课本”。“学生”叫“学堂生”,“学堂”教学生唱的歌,叫“学堂歌”。五四时期流行的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ierce),现在早已说成“民主”和“科学”。抗日战争前把“stamp”叫“士胆”,抗战以后叫“邮票”。建国前叫“凡华林”“梵铃”的,建国后改叫“小提琴”。建国前把“ball”叫做“波”,建国后都叫“球”。建国前说“麻糖”的,建国后改说成“糖果”。
有些词的形式,始终相同,但含义不同了。如“书记”,建国前指机关、部门的抄写员,建国后指党团组织的负责人。“小姐”原是对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的雅称,指待字闺中的黄花闺女。近二三十年,又悄悄地注入了新的含义,还指那些混迹在夜总会、酒吧间的应召女郎、三陪女。
有些词是借外地词或外来语形成的。在阳江也早已普遍使用。如“迷你”(mini)、“沙龙”(salon)、“模特”(model)、“咖啡”(coffee)、“扑克”(poker)、“坦克”(tank)、“巴士”(bus)、“泊车”(park)、“酒吧”(bar)、“白领”(white colla)、“蓝领”(blue collar)、“生猛海鲜”(“生猛”是广州方言)、“卡片”(card)、“咖啡”(coffee)、一克水升高1℃所需热量单位用“卡路里”(calorie)(简称“卡”)。这些外来词语有些是音译的,有些是意译的,都普遍流行使用。
其次是阳江话独有的变化。
阳江话过去把“不要嘈杂、喧哗”就说“无好柴”,把“很整齐”就说“辑寝齐”,把人的身体“很高很高”说成“高鬼郎狂”,把肚子不舒服或穿起不合身的衣服的感觉说成“六六局”,现在都不这么说了。
有一些词,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并且逐渐被人遗忘。如“笑乜乜”“雷槌”“平濑挞”“无能计得”“夫娘仔”“伙头”“哭虽虽”“漏漏就就”“花子佬”“沙尘”“涴错”“打秋风”“试辰”“财势”“弊家伙”“隘喉”“齐邑邑”“偈油”“奇理”“去归”“灰佬”“清清形”“能械”“捉生公”等。
还有一些词已经基本消失,极少出现在语言中。如“剌狗”“褒墩”(都指无事可干,闲在家中的人),“花子佬”“靠鬼”“吹烟佬”(指吸鸦片的人)、“牛仔抄”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阳江话又增了一些新词。如把探听人家某种情况,讲成“刺一刺”,把收费昂贵或漫天要价的叫做“好甘”,把认为有用的牌照或职称讲成“朵”,把要收多少钱叫“磅水”。
整个阳江话的词,有向普通话、广州话靠拢趋势。过去阳江人讲“交关”现在改为“利害”,把“事干”“事务”改成“事情”。用“以后”代替了“果掉”,用“不清洁”代替了“失引”。
3.语法方面
阳江话的语法也有向普通话语法靠拢的趋势。
普通话说“我叫了他三次”。“他”是动词谓语“叫”的宾语,数量词“三次”,是“叫”的补语。补语放在宾语之后。阳江话把这句话说成“我喊都三下佢”,“佢”是宾语,动词谓语“喊”的补语“三下”放在宾语“佢”的前头,动词谓语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刚好与普通话的相反。近二三十年阳江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会说成“我喊都佢三次”。这样动词谓语的宾语和补语的词序与普通话就一致了。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2000年版《阳江县志》和1996年版《阳春县志》以及2001年《阳江统计年鉴》并请阳江籍的著名现代汉语专家黄伯荣教授审阅斧正过。
附表一:
世界语言及阳江地区方言的地位
1、粤海片(又称广府片)
2、四邑片
3、钦雷片
4、高阳片
5、桂南片
6、香山片
7、莞宝片 |
1、北方话(71%)
2、吴 语(7.2%)
3、粤方言(4%)
4、湘方言(3.2%)
5、赣方言(3.3%)
6、闽方言
7、客家方言(3.6%)(以梅县话为代表)——[ŋai]话
|
1、印欧语系
2、闪-含语系
3、乌拉尔语系
4、阿尔泰语系
5、汉藏语系
6、古亚细亚语系
7、其他语言(注)
|
1、藏缅语族
2、孟一高棉语族
3、汉泰语族——汉语
4、扪达语族
5、达罗毗茶语族
6、——————壮侗语支
7、苗瑶语族 |
1、阳江话(以阳江市区阳江话为代表)
2、阳春白话(以春城白话为代表)
|
1、春北白话(以春湾白话为代表)
2、春中白话(以春城白话为代表)
3、春南白话(包括岗尾白话为代表)
4、春西白话(以双滘白话为代表) |
世界语言 |
1、闽北方言(5.7%) 2、闽南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阳江海话(以儒洞海话为代表) |
1、阳江话(以塘口话为代表) 2、阳春话(以三甲话为代表) |
“布努”瑶语 “拉珈”瑶语 “勉”瑶语——阳春瑶语(以横垌瑶语为代表) |
1、瑶语支
2、苗语支
|
1、过山瑶语(以横垌瑶语为代表)
2、排瑶语(以铁洞瑶语为代表)
|
注:其他语言包括巴布阿诸语言、安达曼语诸语言、布路沙斯克语、高加索诸语言、巴斯克语、班图诸语言、班多伊达诸语言、中部和东部苏丹诸语言、芒特诸语言、几内亚诸语言、尼罗诸语言、高尔达方诸语言、加努利诸语言、布什曼诸语言、霍屯督诸语言、爱斯基摩——阿留申诸语言、美洲印第安诸语言、澳洲土著诸语言。
附表二:
阳江市方言情况统计表(截至2000年底)
方言 人 地 数(人) 区 |
人 口 (户籍人口) |
其 中 操 各 种 方 言 人 数 | |||||||||||
阳江话 |
阳春白话 |
海 话 |
话 |
瑶 语 |
普通话 |
广州话 |
高州话 |
信宜话 |
恩平话 |
其 他 | |||
阳 江 市 |
2564012 |
1438210 |
627171 |
81238 |
377179 |
913 |
8704 |
1991 |
6548 |
6240 |
550 |
15268 | |
其
中 |
江城区 |
454556 |
454306 |
|
|
250 |
|
|
|
|
|
|
|
阳东县 |
513965 |
481574 |
854 |
283 |
8459 |
218 |
|
863 |
5762 |
6240 |
550 |
9162 | |
阳西县 |
462941 |
340264 |
1383 |
80939 |
36924 |
297 |
256 |
131 |
786 |
|
|
1961 | |
阳春市 |
1036732 |
71128 |
624159 |
|
330996 |
380 |
8448 |
|
|
|
|
1621 | |
海陵岛经济 开发试验区 |
90825 |
90825 |
|
|
|
|
|
|
|
|
|
| |
岗侨区 |
4993 |
113 |
775 |
16 |
550 |
18 |
|
997 |
|
|
|
2524 |
注:表内数字参照《阳江市志》编辑部于2005年调查得来的数字。
《阳江市志》编辑部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