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
清花园传说每个人在阴间花园里都有一棵树,树上开红白两种花。红花是女,白花是男。所以民间有的女孩子名叫“转花”,意为希望由红花转为白花,由生女变为生男。结婚前,女方请“逻花婆”(神婆之类)到“花园”去,看看“花树”有没有“蛀虫”,代为清理一下。以保婚后无病无痛,旺夫益子。
合年
庚“合”读如“甲”。由媒人向男女双方互送年庚,排过“八字”,认为双方无相克后,过一个月,双方家庭平安无事,便可同意婚事。
文定
由男方送帖给女方,表示同意订婚,随送一笔定金还有槟榔、蒌叶、礼饼,婚事遂定。文定期多在男女幼年时已进行,最早还有指腹为婚的。
择吉
由男方选定婚期(吉日良辰),通知女方。 行聘婚前三天,男方向女方送上礼金。俗称“做大礼”。回盘凡文定,行聘男方俱备礼金、烧猪、酒、饼、槟榔。女方亦“回事”冠、巾履、书扇、酒饼,谓之“回盘”。伏嫁定下婚期后,姑娘即躲在闺房洗髻、夹面毛作妇妆,避见家人,谓之“伏嫁”,阳江话读如“仆嫁”。伴嫁同年姐妹同寝处作嫁衣。哭嫁姑娘出嫁前几天,躲在闺中,与女友唱花笺,意多为与亲人离情别意,唱到情深,痛哭不止。
担米
担亲人举行婚礼,有关亲戚备“米担”送到新郎家以示祝贺。米担有两箩大米(重量多少视自己的可能,其实也没谁收到米担要过镑的),还有酒、鸡和对联。帖上注明“谨具酒米鸡联”的字样。
梳头
新娘出嫁前由“好命”(子女多,夫妇全)的婆娘为新娘梳妆。阳春习惯还在新娘脖子上挂上一串用红头绳串起来的针线包、镜子、尺、剪刀等物。婆娘一边梳头一边念“一梳梳到尾,二梳早生贵子,三梳白发齐眉”之类的颂词。 铺床新郎的新房里,请来“好命”的夫妇代为摆设床铺,还在床上撒些花生,红枣、橄榄等象征早生贵子的吉祥食品。 迎亲一由“梅香”、“大叔”代男方到女方迎娶。时在黄昏,故曰“结婚”(《士昏礼》注: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时张灯结彩,八音乐队,热闹非常。
打阁
女方由伴队女友组成抗婚队伍,和迎亲队对抗,“不让”男方“抢”走自己的女伴。双方在闺阁中“大打出手”。棍棒木石交加,甚至泼出尿水。男方则“奋勇进攻”把新娘“抢”出来。这是原始抢婚遗习,后来都很少这样做了。
暖轿
花轿至,两妇女持火把烘轿内,谓之“暖轿”。意为吉祥。 送行姑娘由伴嫁女从闺房中扶出坐哭于堂,有老妇为之梳髻,以红纱巾遮面。(渔家女戴“猪嘴”, 一个纸和布做的面具要戴一个月,每十天放开三分之一。渔民不坐轿)。然后背出厅堂上轿。有长辈持雨伞遮盖,妇女撒米或爆谷(俗称谷爆)开路。一边撒一边念:“米仔花花撒入弟家,米仔碌碌撒回姐屋。撒入两揸比兄共弟,撒出两揸比去姐家。”“有米有谷,有鱼有肉。有荫更有福”。姑娘家中亲人送至村口,伴嫁女持纱灯伴轿而行。到了新郎家,新郎会给她们若干“姐妹钱”。 覃轿新妇至男家妇女二人持火把,拂轿侧,谓之“覃轿”。新娘从轿里出来,“接嫁阿嬷”背进屋里,或者地上铺草席,新娘步入。
拜堂
新娘新郎共拜天地、祖先、父母。 合卺交杯筵席上,新娘新郎交杯喝酒。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婿与妇各执其一而饮谓合卺交杯。贫家童婚,长大日后始合卺,谓之鸡对。 打堂枚晚饭后,堂中设席,邀宾客对歌猜枚。以新郎为新君,歌手分别称为左右丞相,水淀鸠。闹新房打堂梅后,送新郎进洞房。众亲友跟进来看新娘,戏弄新婚夫妇。如让他们共同咬一粒橄榄,向他们要“新娘饼”,有的还躺新娘床传说躺过新娘床以后不会腰骨痛。
饮甜茶
第二天早晨,新娘拜见新翁婆婆以及亲友长辈,献茶。翁婆亲友打赏“利市”。 行门三天之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 。俗称“攀神阵”。女人谓之“洗髻”。 回祖新郎携新娘到新郎的外婆家探访。摞茶新娘归娘家,仍哭,月后才归夫家,母家备糕饼以送。
闹老房
婚后三年,夫妇还没生育,邀请一些亲戚朋友再来闹一次新房,意为“新婚”,希望婚姻从此开始,生男育女。 泣茶定婚后,有一方病故,谓之“泣茶”。鬼婚定婚后,女方死,男方与别个女人结婚,婚礼前一天新郎到死者家娶鬼。用一辆黑色小轿,轿中置一米斗,米上插死者灵牌。抬回新郎的新房,放在门角的小台上。代面凡属于泣茶、鬼娶的,婚后三朝,新娘必需到死者原家里认亲。亡女之家先是大门紧闭,待新娘在门外喊遍死者家里的爹妈兄弟姐妹后,死者爹妈才出来开门,见新娘面便说“某某回来啦!”这“某某”即是已死女儿的名字。仪式结束后,表示死者爹妈认下了这个女儿。这新娘从此便是死者爹妈的“代面女”。日后执父女礼行往。
娶妾
旧社会时,有钱人家除了正娶妻子外,还会讨小老婆,有的甚至讨几个小老婆。小老婆俗称妾侍。妾进门时,原娶(俗称大婆)在门口左边站在一高凳上,左手持把纸扇,右手持一副筷子(十双)。妾进来,低头而过。大婆一边摇扇,以筷子敲打妾的头,口中念:“我系大,你系细,我企凳,你企地,高过你,大过你,你系奴,你是婢,贱人贱命,早生贵子。”妾侍一般在家庭地位很低。
入门
寡妇招夫叫“入门”。傍晚,新丈夫进门,以禾束(一种两头尖利的扁担)一头挂箱子,一头挂包袱作远行归来样。寡妇在门口迎接:“孩子他叔,你这么晚,从哪儿回来?”丈夫答曰:“去发财回”。然后,妇人代接下箱子,丈夫把包袱挂在门闩上。(意为“弄得不好我随时要走的”。因此,阳江有“包袱挂门闩”的俗话,表示随时可走的意思)。妇人放下行李便热情叫:“孩子,快开饭给你爸爸吃。”然后全家共进晚餐。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