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春洞穴遗址
来源:阳春县志 时间:2016-08-17 10:02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独石仔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公路里程30公里处,坐落在陂面镇六村岗西南面的独石仔石山。洞穴高15米,宽2~8米,深20米,面积200平方米。1960年,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西江两岸进行考古普查时,发现了此遗址,编为5号洞。1964年由省博物馆考古队进行第一次试掘探方。1973年7月省考古队和县文化馆人员进行第二次发掘。1978年,省考古大队、地区博物馆与县文化馆联合组成发掘队进行第三次发掘。1983年1月省考古大队与县文化馆人员又进行第四次发掘。发掘出的文物中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牙齿1枚,遗物四百余件,动物化石千余件。发掘出土的石器共243件,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227件,其中有砍砸器42件,刮削器45件、石锤14件,石砧1件,石片29件,石核50件,半成品46件;磨制石器16件,其中有切割器7件,穿孔石器9件,骨器6件,其中有骨镞l件,骨锥3件,半成品2件。据北京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化验室以螺蚌壳作标本进行的测定和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用兽骨化石作标本进行的测定,其结果:文化层厚达2.5米,分上、中、下文化层。上文化层距今(1978年,下同)为14262年,中文化层距今为15350年,下文化层距今为16650年。据此,独石仔洞穴遗址的年代,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至新石器时代初期。该遗址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寨遗址 在合水镇平北白石岩山麓与白寨村之间,纵横面积400平方米,与漠阳江西岸的独石仔洞穴遗址隔河相距5公里。背北向南,依山傍水。1978年冬,白寨村女青年黎清燕,主动将她在村后石山脚下的地面上多次采集到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送给正在发掘独石仔遗址的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反映。后省博物馆宋方义、邱立诚同本县文化馆刘鸿健一起前往进行调查和试掘。黎清燕采集的文物主要分布点,有屋背、后龙公、土主公三个地方,所采集到的遗物,计有石器20件,其中打制石器2件,穿孔石器1件,石斧2件,石凿2件,石戈1件,石镞2件,石环3件,石5件,钟击器2件;骨器2件,其中骨锥1件,骨镞1件;陶纺轮6件。按照发现遗物的地点进行发掘,出土有双肩石4件,单肩石l件,长身石l件,圆刃1件,梯形石铲1件,残石器1件;灰陶残豆足1件,敞口沿7件,敛口沿1件,陶器座2件,陶纺轮3件,陶片一批。陶片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叠绳曲折纹、曲折加圈、粗格加点、双线格纹和叶脉、蓖点、蓝纹等;有牛、鹿、猪等现生动物牙齿和1枚犀牛的门牙齿,还有大量的烧骨和骨屑。从采集和出土的文化遗物分析和考证,该遗址的年代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或晚至西周至战国时期,1983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洞穴遗存 春湾镇高村牛窿洞,陂面镇紫云岩、赤豹岩,石望乡马腰岩,春城镇崩石埇、旧石角,马水乡蛤窿洞。这7个石灰岩洞穴均发现遗存有剑齿象、纳马象、犀牛、貘、熊、鹿、野猪、豪猪、猪獾、牛、羊、鼬等动物的牙及骨化石、烧骨和螺壳等,在旧石角洞穴还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绳纹夹砂粗陶7件。但未发现人类使用的工具,还未能足以证实是古人类居住的文化遗址。有待今后发掘,进一步弄清其文化内涵,然后再作确切结论。阳春洞穴遗址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