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端午逆水赛龙舟 漠江潮高赛彩龙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吴梦媚 岳峥雪 李向东 周辑 时间:2015-06-29 09:37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四月八,龙船挖。”5月初,但凡阳光灿烂的早晨,江城区各镇(街道)村落边就会响起鞭炮声,一艘艘龙舟在江底沉睡两年后,被壮汉们挖空淤泥,再一次浮出水面,重见天日,备战端午期间的龙舟赛。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端午龙舟竞渡,是江城区源远流长、颇具民俗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漠阳江上锣鼓震天,水龙舟如利剑劈波斩浪,壮观的场面总能引来全城居民的围观,成为漠阳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历史溯源

  隋朝漠阳江上已经盛行龙舟竞赛

  

  江城龙舟竞渡起源于何时?谈起这个话题,民间龙舟协会的老“龙种”陈汝瑶自豪地用“源远流长”来形容。据民国十四年(1925年)版《阳江志》记载,阳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已有船往返广州。到了唐朝,因为阳江地处险要并成为水运交通枢纽,政府开始在阳江驻水军3000人。而据《荆楚岁时记》及《隋书地理志》记载,每年端午凭吊屈原的风俗,在梁、陈、隋朝时期已经盛行,当时阳江城作为高州、高凉郡的治所,依靠漠阳江,水运往来频繁,由此可以推算那时在江城民间很可能就盛行龙舟竞赛了。

  据一些龙舟老前辈回忆,江城传统龙舟定型已有200多年。早期的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龙舟彩船巡游活动,龙舟“船大人多”。到了明、清两代,阳江龙舟竞渡进入了鼎盛时期。江城各地的龙舟逐渐演变成“舟小人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巡游转变为竞速为主,成为一项有组织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同时传统龙舟形制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确定。

  “参加逆水竞渡的龙舟最多是清末民初时期,共有19艘。”说起龙舟巅峰时期的盛况,陈汝瑶滔滔不绝。从《阳江县志》的一段记载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龙舟的辉煌历史:“江中初一至初五,龙舟竞渡,箫鼓喧阗,亲友相邀,结彩船游玩,备彩物,置锦标,视先后为胜负,两岸老幼聚观,至晚始散。”

  直至解放初,阳江还有11艘龙船,而北惯、织(篢)、大沟的沙岗一带都还保留着龙舟竞渡习俗,但由于河道水浅,龙舟和划桡都较短。“那时候真的是锣鼓喧天,观众人山人海,水里龙舟你追我赶,岸上观众卖力吆喝。”回忆起小时候观赛的情形,陈汝瑶至今仍然觉得震撼。

  “文革”时期,龙舟被视为“四旧”,江城龙舟均遭毁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城龙舟逐渐恢复。1984年,渔洲、太傅、漠阳街道集资新造三角白旗、华濠、上濑、下濑等四艘龙舟,并恢复端午竞渡活动。如今,江城已有12支传统龙舟队,主要分布在漠阳江沿岸的城南、城西和中洲三个街道办事处的区域内。每隔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江城都举办隆重的赛龙夺锦盛会,重现漠阳江上赛龙盛况。

  

  地方特色

  逆水赛龙夺锦独具一格彰显风采

  

  数百年来,江城端午逆水龙舟赛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民俗底蕴,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全国各地的龙舟文化习俗中可谓独树一帜。

  “江城每一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各有自己的称谓。”据陈汝瑶介绍,像三角白旗龙舟就归属于蚬壳地天后宫,自己所在的双带七星旗龙舟则归属于大闸社北帝庙。就此,有人戏称江城龙舟都是有“民间户口”的。同时,江城每一艘龙舟都有自己特殊的旌旗,像上濑龙舟就悬挂红黄双旗,以前北帝庙所属的“七星旗”龙舟旗上插有竹叶、飘带,现在新建的“双带七星旗”龙舟悬挂的是黑底白星三角旗以及两条飘带。

  在此基础上,各龙舟所属地又设有龙舟协会,负责人被尊称为“龙种”,担负着组织安排竞渡事宜的重任。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需由“龙种”组织“壮丁”(龙船划手)把“滟”(埋藏)在附近河涌的龙舟挖起,修整一番,装上龙头、龙尾,便开始竞渡训练。遵循传统,龙舟协会要在河岸搭起龙舟棚,插上彩旗,贴上对联,敲锣打鼓迎当地神庙的“行宫”或宗祠祖宗神牌驻棚内供奉,又传香炉于龙舟头,以示神祇进驻了龙舟。五月初一早,龙种还需请“祭师”主持举行庄重的“旺龙”仪式。

  过去,江城龙舟竞渡比赛地点,设在漠阳江大埠头为起点至洲头的1300米江面。1958年漠阳桥建成后,改由石觉头附近江面为起点,漠阳桥为终点。1985年起,赛场移至观光桥前至冲口的江面。上百年来,龙舟竞渡从起点至终点,都是沿着漠阳江水域自南向北逆水而赛,与其他地方的静水或顺水赛龙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也形成了江城龙舟赛独特的竞渡风格,故称为“逆水赛龙舟”。

  “最初选择逆水赛龙舟与漠阳江水的水性有一定关联。”陈汝瑶解释说,平日里,漠阳江的水不够深,划船时船桨很容易碰到河床,对比赛造成一定危险,要想江水达到一定深度,只有等到海水涨潮时。而阳江市正好处在漠阳江的下游方向,海水涨潮时水流非常快,顺水划舟容易因把控不住速度而翻船,因此,逆水行舟就成了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沿袭至今的“逆水赛舟”竞渡方式,锻炼了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多年来,我们更换了赛道,却始终坚持逆水赛龙舟的形式。龙舟比赛传递不屈不挠精彩的同时,展现文化内涵才是最重要的。”陈汝瑶表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

  

  制作工艺

  龙舟制作工序繁杂龙头精美考究

  

 

 

  “扒龙舟”是江城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但说起造龙舟,恐怕很多人并不熟悉。

  江城传统龙舟由龙头、附斗、龙颈、龙身、龙尾等五部分构成。陈汝瑶介绍说,传统龙舟长30米、宽1.2米,国标龙舟则长15米、宽1.15米,根据龙舟的比例,传统龙舟可坐52个划手加上艄公、鼓手各1人,国标龙舟则可坐22个人。这个数值是固定的,而其他地区却是根据运动员的人数来定船身的长度。

  江城龙舟的底板非常独特,是平板且无底骨的,而阳西龙舟的底板是平底有底骨,阳东以及外地龙舟的底板则是拱形且有底骨。“江城龙舟之所以选用平底无底骨的底板,是由阳江的河流特点以及比赛模式决定的。”陈汝瑶说,平底吃水浅,摩擦阻力小,更有利于加速划行。

  再者,江城龙舟的龙头高昂,雕镂精美,充分展示龙舟威武、凛然的气势。“龙头是一艘龙舟的灵魂所在,以往龙舟起水后,都要传香于龙舟头,以示神祗进驻了龙舟。”陈汝瑶表示,五月初一早,都要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再划到附近河埠竹林采青,才外出参加竞渡。近年,这些习俗仪式渐渐淡化了,但不少老“龙种”判断一艘龙舟“好不好”,仍习惯看龙头“美不美”。

  “造龙舟是精细活,不算最初的选料、开料以及最后的抛光和进水,单是造船工序就有11道。”江城造船厂的周师傅说,每艘龙舟都先经过造船师傅精心设计,每个部位的尺寸都经过精密计算,每一道工序都极为考究,因为丝毫偏差都会影响龙舟的性能。“龙骨是整艘龙舟最重要的部分,决定船的强度和速度。”周师傅说,每艘龙舟都有一条龙骨,由三段木组成,中间用“龙骨锲”连接起来,头尾两段木通过“龙骨锲”可以调节“生度”。龙骨必须就着船形,打“龙骨锲”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这样龙舟在水中行驶的速度才会比较快。“造一条阳江传统龙船,需要六七个人工作三四十天,制造国家标准龙船,需要三四人工作半个月到20天左右。”

  周师傅边说边拿出图纸比划,向我们详细介绍各道工序。“造龙舟还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尺寸、比例跟弧度都要非常精确。”周师傅解释,制作过程中造船师还要考虑各种摩擦力,如船吃水的深度要控制在桡手乘坐的凳子底部,因为船吃水太深,容易沉;吃水浅,桡手扒船就会非常吃力,影响行船速度。

  

  “龙种”心声

  “逆水逞强”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在端午节前夕,来自民间的各路龙舟精英,已聚集在江面上厉兵秣马,为即将到来的龙舟赛热身。然而,陈汝瑶每次作为“龙种”被政府召集开会时,心里压力都在逐年增加。“阳江传统赛龙舟世代相传,但目前正面临着‘后继乏人’尴尬局面。”他无奈地表示。

  陈汝瑶是个不折不扣的龙舟迷,自7岁第一次围观龙舟赛事后,就戒不掉“龙舟瘾”,品学兼优的他曾在端午节逃学到漠阳江畔看龙舟,为此还被班主任要求写检讨书,可刚写完检讨书的他,一听到龙舟鼓响,便又忍不住偷偷跑到江边去看龙舟。几十载春秋,他从“龙种”助手升级成了“龙种”。

  “爱看龙舟的年轻人不少,但真正能参与到其中的不多。”陈汝瑶称,近年来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出外务工、上大学或在机关单位就职,尽管他们都从祖辈身上接受了传统龙舟的文化熏陶,但热心加入到“壮丁”队伍中的人少之又少。一句话,热心的“看客”多,操桨的“壮丁”少。

  来自民间的“壮丁”本就不多,加上真正熟识水性的年轻人逐年减少,端午逆水赛龙舟的组织和培训就成了大问题。近年来,一些龙舟协会参加传统龙舟竞渡时,选择从外地高薪聘请“壮丁”,去年双带七星旗参加比赛时,就聘请了30名外援,本地划手近30名,双方比例各一半。民众普遍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变了味”。

  另外,尽管阳江民众近年来的“赛龙观龙”热情不减,但他们在筹集经费、组织训练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陈汝瑶介绍说,每年举办一场龙舟赛事要花费30万元,还不包括平时训练时10多万元的费用,这些费用主要靠社会和企业捐赠。近十年来,乡村一些企业外迁,赛一次龙舟要集资近40万元,简直比夺冠还难。

  近年来,为了擦亮我市逆水赛龙舟这一传统文化品牌,江城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逆水赛龙舟申报省非遗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功为“逆水赛龙舟”项目申请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申请,让老“龙种”们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增添了信心。“龙舟比赛一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希望能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使江城龙舟竞技进一步发扬光大,后继有人。”陈汝瑶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