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麒凌个人简历与著述
陈麒凌,女,广东阳江合山镇人。
1974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广东湛江师范学院,获得文学教育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广东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自1997年7月至今,一直任教于广东阳江广播电视大学。
2002年9月开始文学创作,散文、小说创作发表于《广州日报》《青年作家》《南风》《花溪》《希望》《读者》《读者》(原创版)《深圳特区报》《皇冠》(台湾)《联合报》(台湾)等报刊杂志近百万字。
2010年,短篇小说《白菜玫瑰》获得台湾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奖贰奖。
2011年,短篇小说《买春》获得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2013年,长篇小说《天国梦》获得台湾第三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历史小说类评审推荐佳作奖。
201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盛开》(繁体版)。
201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一念,半生》。
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回首又见他》。
小说集《一念半生》相关部分媒体采访报道
一、《羊城晚报》
联合报文学奖得主陈麒凌写新书现身羊城
周 聪
金羊网讯 8月23日消息 记者周聪报道:世间的圆满大同小异,残缺却可有万千种演绎。
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得主陈麒凌携作品《一念,半生》,现身羊城为广大书迷深度解读何为爱情。
《一念,半生》是由十八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陈麒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厚的笔力,以最寻常之情意,演绎最刻骨的爱之无常。她写单恋、暗恋、妒忌、擦肩……写各种偏执的感情状态,注定无法圆满的故事,但在这貌似悲观主义的书写中,爱的光芒却依然将人吞噬。陈麒凌认为,“求之不得是爱情最好的信仰”,因而永不可得的遗憾、感伤,成为全书的情绪基调,也令书中故事不约而同呈现出宿命主义的绝望美感。前《花溪》主编黄佟佟曾笑谈,当初为杂志选稿的时候,看见陈麒凌的稿子几乎可以直接签发,因为陈麒凌三个字就是质量的保证。阅读过陈麒凌文字的人,几乎都会有一个感受:她的文字拥有令人过目不忘的魅力。她写情写爱,写这虚幻烟雾下人性的光怪陆离。她通透,却始终不愿看透,那一点不愿戳破的慈悲,是留给自己的最后安慰。她的故事,永远颠覆你的预期,永远留有一丝希冀,似不经意,却总不偏不倚直击人心。在情爱的面纱下,陈麒凌要表达的是人性的复杂面。
(陈麒凌内地女作家,联合报文学奖首奖、林语堂文学奖得奖者,《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盛开》(繁体版),曾供稿于《花溪》《南风》、张小娴主编的主题书《末世的思念》。长篇小说《麦蓝》即将由《新还珠格格》团队改编成影视剧。)
二、《信息时报》
联合报文学奖得主陈麒凌做客广州解读人性之爱
潘小娴
8月25日,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得主陈麒凌携新书《一念,半生》到北京路联合书店举行了媒体读者见面会暨新书签售会。
联合报文学奖是由台湾三大报系之一《联合报》主办,旨在鼓舞全世界华文作家创作有影响力的作品,陈麒凌凭《买春》所获的联合报文学奖首奖是联合报文学奖的最高奖项,内地只有严歌苓、王小波、费滢获得过。《一念,半生》是陈麒凌在内地出版的首部作品。
《一念,半生》是由18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写尽各种偏执的感情状态注定无法圆满的故事:暗恋、单恋、妒忌、怀疑、占有、轮回……陈麒凌告诉记者,她以最寻常之情意,演绎的是最刻骨的爱之无常。书中的女子,或一身孤勇赴会,却在万水千山后蓦然止步;或卑怯柔弱,却会为一个疯狂的念头孤注一掷,但最后都求之不得。陈麒凌说,在情爱的面纱下,她要表达的是比爱情更残酷的东西——人性的复杂面。
信息时报记者 潘小娴
三、《民营经济报》
陈麒凌:用“中性内心”写出感人故事
廖 亮
陈麒凌深谙人性之变,又信仰人情之美,她擅写情,写爱,写这虚幻烟雾下人性的光怪陆离。她的故事,永远颠覆读者的预期,永远留有一丝希冀,似不经意,却总不偏不倚直击人心。
2011年,她凭借短篇小说《买春》获得“第33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金奖,这个奖在内地只有严歌苓、王小波、费滢获得过。此外,她还是“林语堂文学奖”获得者、《读者》签约作家。
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她表示,一个作家的内心应该是中性的,当他全身心去感受角色的经历和遭遇的时候,自然能写出贴着人物的文字。
《买春》灵感源自遗言
陈麒凌是一位大学教师,平时爱看书,喜欢运动。每天早晨她都会慢跑三公里,洗漱完再去学校上课;饭后她会先在楼下散散步再回到书房看书。她的阅读兴趣很广,从科幻小说到园林杂志、心理学著作等她都会看。“我生活在一座小城,生活节奏不紧不慢,离大海很近,空气很好,我喜欢这里。”她说,平淡的生活给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
许多年前她曾喜欢熬夜写作,后来发现对身体伤害很大,便改为白天写作,每天写的字数不多,有时一千字,最多不超过三千字。她谦虚的表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文思慢拙,其次是想保持一种对文字的新鲜感。
一直以来,她都以描写女性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为主,以男性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并不多,在她的创作经历中《买春》是个例外。“写这篇小说的缘起,是家族里有一位长辈病逝。目睹一个要强男性生命的渐次衰竭是件残忍的事情,可是作为家人无可逃避。”陈麒凌说在老人病逝前的最后那一刻,他躺在床上大小便失禁,迷糊中说出了《买春》里的那位将逝的病人所说的那句话。恰是那句话激发了她写作《买春》的欲望。让她开始以男性的角度去思考生命与死亡、性与爱。于是便有了老中医“买春”的故事。
今年7月,一部名为《一念,半生》的小说集悄悄上市,陈麒凌说,这是她在内地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之前都是在台湾出版。在这本书中,除了收录《买春》以外,还有另外17篇中短篇小说,18个故事,演绎了18段孤独情缘。
陈麒凌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笔下的故事如同平静海面下暗潜的风暴,在克制的叙事方式下,既能感念爱之炙热、温柔,又可体味命运之冷酷、无常。才有专栏作家黄佟佟这样评价:她的文字很怪,每个词每一句话都用得力道刚好,恰到好处,干脆利落,可每次低回之际又是那样的情意绵绵,每一招每一式都准确而有力地击中了读者的心。
获琼瑶欣赏分外感动
2011年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陈麒凌正在睡午觉,突然接到《联合报》副刊编辑杨锦郁的电话。说她的《买春》获得“第33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金奖,当时陈麒凌听了激动地跳了起来。要知道,《联合报》文学奖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奖项。
在去台北领奖时,除了收获荣誉,她还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琼瑶送了她一本书《几度夕阳红》。“琼瑶老师的爱人平先生(平鑫涛)从台湾皇冠出版集团退休后在《皇冠》杂志做编,我曾在《皇冠》发表过作品,与他认识。去到台北时,他还热情地邀请我到皇冠出版大厦参观。琼瑶老师还托平先生转送了一本她的《几度夕阳红》给我,并且在扉页上写了一句‘麒凌,很喜欢你的小说’。”原来平鑫涛经常会将陈麒凌的小说拿给琼瑶看,琼瑶看了很喜欢。
陈麒凌说,他们这一代都是看琼瑶小说长大的,能够得到她这句评价她感到非常开心。在她看来,琼瑶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剧本和改编成的电视剧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好,她也是个永远能保持激情的人,所以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如果说我的小说有哪点能得到她的肯定,可能也是笔下的情感也有打动人的地方吧。”
今年年初,陈麒凌的一部长篇小说要改编成剧本,琼瑶还通过邮件对她进行过指导。琼瑶在邮件中写道:“亲爱的麒凌,鑫涛要我把我的剧本,寄两集给你参考。我觉得很难为情,实在写得不够好。”琼瑶的谦逊与平和令陈麒凌很是敬佩,她说:“琼瑶和平先生伉俪对待作家的那种热诚,真是很让人感动。”
我眼中的麒凌
庄琼花
2010年春天,我在编辑台上读到一篇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小说《不是相思,是红豆杉》,用字活泼灵动、清丽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不卖弄高深,不拖泥带水,在文章一开头就把主角带出场,同时把读者带进故事里,让人忍不住跟随着主角的心情起伏跌宕。
不过是一对各有伴侣的年轻男女,偶然间在缆车上相遇的小故事,怎么会像着魔似的,吸引人一路追读呢?
这样看似随意,实则缜密的说故事技巧,绝对是一种本事。
我好奇的看了一下文末的投稿者资料,发现是个来自广东的陌生名字:陈麒凌。
很快的和陈麒凌取得了联系,收到她更多篇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像一个人生缩影,晶莹剔透,隐隐闪动着光芒,那不仅仅是属于爱情的,更是属于人性的,那是一扇又一扇开在文学里的窗,有爱与别离,有痴缠与放浪,有任性与内敛,有华美与凋零……每推开一扇窗,都得以看见一道迷人的人生剪影,都可以拾得一点点的光亮。
从那时候起,我不仅仅是陈麒凌的编辑,更是她的书迷。
对她着迷的,从来不只是我而已。2010年10月起,陈麒凌“爱别离”小说专栏正式在《皇冠杂志》推出,篇篇细腻动人,字字直砍人心。我记得,曾有一个读者特别来电表示,他太喜欢陈麒凌的小说了,这样精致动人的作品,现在已经很罕见了,为此,他特别长期订阅了两份《皇冠杂志》,一份送给自己,另一份则送给儿子。
2010年秋天,她以《买春》一文,荣获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首奖。为此,陈麒凌在重重的通关文书作业中,抵台领奖。
抵台之前,我和陈麒凌多次信件往返,确认她来台行程,并主动安排台北知名景点旅游,皆被她一一婉拒,因她想用自己的脚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行搭捷运来认识台北,陈麒凌柔软中带着坚毅的独特个性,由此可见。
颁奖典礼那天,我没有事先知会她,悄悄来到会场,想给她一个惊喜。
当我突然现身,看到她惊慌失措的模样,心里有了恶作剧成功的小小得意。之后,我将她从会场“挟持”出来,带她一路狂飙到北海岸,那时正下着雨,天色暗黑,海风强劲,吹着她的小红领巾狂乱飘扬,我们不管那风和雨,一径的谈着说着笑着,话题从两岸差异、台湾印象展开,蔓延到文学、音乐,再进展到彼此的生活,无所不谈,像是久别重逢的姐妹。
这是她第一次到台湾,也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在天色渐暗的海风里,我拿起相机,为她拍下几张照片,透过镜头,发现她娴静的神态中带有几分刚强坚毅,一如她的个性。难以相信眼前这个言谈温和的女人,心底藏着那么多曲折动人的故事,我想,大抵心思细腻、观察敏锐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简单、表面文风不动的吧,因为那些最复杂、深刻、缠绵的情感,都给收纳到她的小说里去了。
陈麒凌长篇力作《回首又见他》
凤凰网江苏站
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得主陈麒凌首部长篇力作《回首又见他》于6月上市,该书通过主人公麦蓝以及朋友的人生经历重新解读爱、成功与幸福的真正意义,带你在喧嚣的世界中静心找寻内心真正的自由与成功。
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得主陈麒凌首部长篇力作《回首又见他》于6月上市,该书通过主人公麦蓝以及朋友的人生经历重新解读爱、成功与幸福的真正意义,带你在喧嚣的世界中静心找寻内心真正的自由与成功。《皇冠》创始人平鑫涛盛赞《回首又见他》为“近十年读过的最好的小说”。此书即将由琼瑶影视集团改编成电视剧,有望在湖南卫视黄金时段首播。
重新解读爱、成功、幸福的真正意义
《回首又见他》是一部关于成长与爱的女性都市情感小说。讲述以麦蓝为主的几位个性迥异的女性在现实与爱中跌撞受伤后,明白真正的幸福是:经过努力后,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去爱,重新解读爱、成功、幸福的真正意义。
陈麒凌以她一贯温柔却有力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女主角麦蓝,一个天赋奇高、最大的爱好却是擦地板的古怪女孩,一个聪慧、自我,温和,善良,永远坚持自我的“纯天然”女孩,和所有人一样,在被现实一再敲打和教训后,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却在收获了旁人所艳羡的成就和掌声后,勇敢地选择了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真正的麦蓝,最大的理想是,可以含着橄榄,躺在老家被擦得闪闪发亮的地板上,看着窗外云卷云舒。
编辑在读完此书后是这样评价它的:温暖,却不落鸡汤励志的窠臼;有力,却不喊空洞粗暴的口号。《皇冠》创始人平鑫涛盛赞《回首又见他》为“近十年读过的最好的小说”。
找寻自己内心的真正的声音
小说主打“找寻”的主题,契合普遍对生活意义感到迷惘的都市女性的内心渴求。我们的一生都是一个寻找的旅程,有人寻找爱情,有人追逐名利,有人寻找自由……但是,路一定到蜿蜒到某个路口,我们也必须要走过那么多看似迷失的弯路,才会与内心真正的向往相遇,哪怕到最后你发现:从一开始,那个人或那种生活就在你身边。每一刻看似虚度的时光,其实都是为了最后的重遇做准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其实可以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只要听从我们内心的声音,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时光会给做出指引,也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人生的风景,不一定是高处最好,但一定是在我们努力去行走,去经历,把风景都看透后,才最有资格说“最爱”。《回首又见他》,“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可以是普遍理解的遍寻而得的“爱人”,也可以是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后,保持初心,却活得更舒展的“自己”。无论如何,找寻的曲折,重逢的狂喜,都足以打动你我。
出名没有趁早,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陈麒凌于37岁凭借短篇小说《买春》捧得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在此之前曾获林语堂文学奖,并在《皇冠》《读者》《花溪》《南风》等杂志发表短篇。39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一念,半生》,40岁出版她首部长篇小说《回首又见他》。对于作家来说,确实大器有点晚成。而文坛上的屡获殊荣的陈麒凌也并不是全职作家,仍然任教于广东省阳江广播电视大学,写作对于她并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正如陈麒凌在联合报文学奖首奖的获奖感言“生在小镇,长在小城,身边都是小人物,切实的,卑微却又栩栩如生。坐在井里观天也没什么不好,天地虽小,心也不大,刚刚好能把握得了。太大的世界,会让人着慌的”,陈麒凌笔下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读者身边,而读者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她们讲自己的故事。她以这样平淡的细腻的笔触,讲述一个个故事,读者却从中看到了平凡真实的自己。矛盾丛生的喜怒哀乐,割舍不下的恩怨情仇,扼腕叹息的悬念结局。
去年推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一念,半生》就得到琼瑶、深雪、苏伟贞以及《时尚芭莎》《城市画报》等数十位名家及知名媒体推荐,并入选2013豆瓣最受关注小说100强。陈麒凌也被读者誉为风格强烈令人过目不忘的女作家,并成为文坛中不可小觑的黑马。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