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阳江 > 人文历史 > 城市名片 > 阳江名人

地质矿业专家 何承恩

来源:本站
时间:2014-08-08

承恩是有突出贡献的石油地质专家、地震地质专家、地质矿业专家。何承恩1941年出生于阳江县城(今阳江市城区)近贤里,1965年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系毕业,曾先后在地质部第四普查勘探大队、国家地震局地应力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工作,现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

何承恩主持与参与研究的科研项目多,成果卓著,著作丰硕,有的研究成果是国内首创或达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是国际先进水平。他参与撰写的著作24部,编写、翻译、编译文稿近三百篇。他高度热爱地矿、地震事业,艰苦奋斗,刻苦钻研,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风格,特别值得学习和发扬。

 

参加江汉盆地和鄂西石油大会战

1959年世界级大庆大油田的发现,成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庆定局以后,石油地质队伍转战华北、华中,1966年拉开了湖北江汉盆地和鄂西石油大会战。毕业后,承恩参加了鄂西石油大会战。他所在的小分队工区是恩施专区西南一带,那里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布满茂密的原始森林,交通闭塞,没有公路,行路艰难。承恩和小组的任务是地质填图,任务紧,范围大,他们天天背负着大地质包跋山涉水,有时一天跑上百里,脚底磨起泡,时常吃干粮,有时还喝不到水,且经常遇到毒蛇猛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连工作了八个月,出色地完成了野外填图任务。

 

挺进西藏征服生命极限区

开发西藏是中央油气部署战略的继续,这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和政治任务。1967年作为我国首批进藏的油气勘查专业队伍——何承恩所在的地质部第四普查勘探大队开进了那原始神秘、壮美而令人神往的世界屋脊——藏北高原,从而开创了那里油气勘查的历史篇章。

勘查区位于唐古拉山南侧的伦坡拉盆地和班戈盆地。那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人迹罕至,高寒,空气稀薄缺氧,气压低,气候恶劣多变,还有太阳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把人脸照得黝黑,层层脱皮,被视为“生命极限区”,他们面临身体极限的挑战。进藏之初,强烈的高山反应折磨着每个人,头痛不止,呕吐,心跳,呼吸困难,乏力难动,严重的甚至肺气肿。同时还要防备达赖叛乱残余分子的活动,每人配备枪支,夜里轮流值班警卫。就在这种环境下何承恩以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刻苦耐劳精神,征服“生命极限区”,在藏北高原奋战了6年。

他们进藏前,藏北油气地质工作是一片空白,他应用了“小平板测量技术”,背起经纬仪,骑着马一连好几个月奔跑在工区测量网点,担负起测站工作,终于勾绘出伦坡拉盆地有史以来第一张150000比例的地形草图。为下一步地质调查提供先决条件,此后相继进入地质调查工作。工作中他们惊喜发现了出露地壳已风化的含油矿岩,发现了十分珍贵的新生代鱼化石和植物化石。完成了前期工作阶段的各种地质图、地质构造图等地质报告,最后由承恩编制了藏北第一张“伦坡拉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1969年末选择牛堡等构造为勘探重点区,为加强钻探工作,1970年他被调到1241井队负责主持钻井地质工作,1970年打的“牛二井”,中途出现一个地质问题。当时相关负责人来现场察看,趋向不继续钻,而且钻井费用很高,承恩根据他掌握的地层剖面材料,建议继续往下钻进以观察,结果又出现油花,使这口井顺利完成了任务,最终编写了一份完整“钻井地质报告”,编制了一张“钻井地层剖面图”上交,1971年在大队技术负责的指挥下,在牛堡构造打了一口600多米深的浅钻,惊喜万分,喷出了原油(还含有天然气)。这是世界屋脊上首次获得的油气流,是进藏找油的历史性标志。

 

从事地震机制研究不断开拓创新

由于长期高原工作造成慢性高原心脏病,1972年夏承恩从西藏调到国家地震局地应力研究所,从事地震地质、地应力和震源机制研究。

围绕探求地震的成因进行预测、预防这个核心,承恩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972年何承恩参加了地震预测预防分析研究的基础工程,包括地震带历史资料的分析和野外地震调查。1973年参与编制全国地震强度区划图,提交华北相应强度区域基础数据,完成华北各地震带分析报告四篇和相应图件,供汇总编图。

1975年参加了“震前应力场与P波辐射场的模拟实验”研究,并设计地震构造模型,该课题首开我国震源机制实验研究先例,取得圆满的实验结果,提示了震前应力状态和地震发生主压应力轴方位和P波(纵波)的四象限分布。提交的模拟实验研究报告在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之春大会”获得三等奖。

1974年至1975年承恩与一位同事组成专题组,对“断层周围应力场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课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对地震前兆,地应力预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1977年他参加“构造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震源机制实验研究。1978年完成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即地震发生时,实际构造主压应力轴作用方向要比理论震源机制解能量释放的主应力轴450角方向更偏小一些。

1980年他撰写出《震源力学实验研究》专稿,编入《地应力论文集》。这篇综述,全面介绍了国内外震源力学研究现状与水平,对国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思考与帮助。

1981年至1982年他承担主持了“三维震源球模拟实验研究”课题。这是当时继前苏联类似实验在我国首次开展,是一次震源物理正演的理论实验探讨,对实际地震相关测站监视地震震前兆信息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意义。

这段时间他还协助其他课题组进行过“岩石破裂”实验工作。翻译发表了多篇外国相关研究译文,在《世界地震译丛》杂志上刊载。

 

从事地质矿产情报研究 成就卓著

何承恩1984年调到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后改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从事地质矿产信息研究,主要负责能源方面,兼顾非金属矿及其他地质矿产方面,这些年他发表的译文、编译、综述等文稿200余篇,他还完成部级及以上临时突击查询任务,提供资料数次,文稿数份,并经常接受外单位、跨系统送来的校译工作。19851986年参与新疆专题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国家矿产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1986l988年参与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碳酸盐岩含油气性远景评价”,参与1987年第三版和1994年第四版《国外矿产资源》一书的更新改写工作,负责石油与天然气、重晶石、石膏和硼矿的撰稿。该书1987年第三版的更新编写成果,于1989年获地矿部科技二等奖。1988年开始至2001年,每年参加更新编《国外矿产年评》(后改《世界矿产年评》),1998年获地质部科技三等奖。1989年研究完成《论小油气田勘探》。

1994年参与研究与写成《我国急缺矿产找矿突破的途径和对策》。

1996年参与研究、写成《非洲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投资环境和可供我国选择的勘探开发项目建议》。

1998年参与研究编写《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和《21世纪地质科技与地矿工作走向对策研究》。

 

兴趣广泛 书画成就大

他喜欢书画、音乐。上小学时,美术老师发现他图画好,常把他的图画习作拿到学校“学习园地”贴堂。到中学时越画越好,到大学以至参加工作以后,单位的宣传大板报,各种刊头,通栏标题都找他写大字,画画。1980年他参加了北京画院胡振岜老师办的国画山水学习班,真正接受了专业学习。1984年以后在地矿部情报所(1987年改为“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最后改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举办的几次书画摄影比赛中,他的作品都评为书画一等奖。在国土资源部举办的几次书画展览中,他的画都得到领导和观众的赞赏。2002年和2003年国土资源部举办的离退休干部书画展览,他的山水画、人物画和书法都选入“专集”出版。

2004年在国土资源部系统举办的书法摄影展览中:书画获优秀奖,其中一幅作品被国土资源部选用制作“2005年台历”画页;

2005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老龄书画赛”,油画作品获得银奖;

2006年在国土资源部系统举办的书画展中,油画作品获优秀奖;

2006年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和建党85周年的书法美术展览中,荣获美术优秀奖;

2006年在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的推荐下,选送一幅油画作品《归》,在《澳港台画报》当年第三期介绍刊载。

体育方面他也很优秀。上大学以后,他多次参加北京市高等院校田径运动会,每次参加200米低栏和400米中栏比赛,成绩都在前三名,而且200米低栏成绩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他业余还爱唱歌,多年参加本单位和部系统的文艺汇演,当过小合唱指挥,得过二等奖。

他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仍很关心事业,单位的紧急重大任务,仍请他回去帮忙。由于他兴趣广泛,晚年生活十分丰富。

曾载《阳江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