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在阳江市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黄锐国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我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有效落实“激发企业活力62条”“民营经济31条”“制造业当家22条”“技改10条”“金融20条”“稳就业16条”等稳经济和惠企暖企利企政策措施,坚持“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研判,一月一分析”高频分析调度工作机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9.58亿元、增长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3228元、增长4.6%,农业总产值完成449.81亿元、增长4.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62亿元、增长2.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30.50亿元、增长8.0%,贷款余额2105.45亿元、增长10.5%、居全省第2位。
投资增速全省领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在2023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加快建设,12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6.5%,建成投产LNG调峰储气库、蓝水新能源等31个项目,新开工建设阳西电厂7、8号机组、海上风电集约化运维基地等33个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全年争取专项债券资金119.3亿元、增长138.6%、增幅居全省第一,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2.1亿元、增长74.6%。
市场消费缓慢复苏。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各类消费券超1.6亿元,加快打造2个国家级、1个省级县域商业行动县和13个以综合体为中心的县城商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78亿元、下降0.4%,降幅逐季收窄。新出台房地产政策措施55条,用好房地产“白名单”融资项目支持政策,房地产止跌回稳,第四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2%。
对外贸易企稳回升。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擦亮“阳货行天下”品牌,组织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100多场展会,全力开拓共建“一带一路”、RCEP等地区市场,全市进出口总额255.0亿元、增长17.7%,增幅居全省第3位。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出台跨境电商三年行动计划和9条支持政策,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新增海关备案跨境电商企业37家,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4倍、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文旅市场精彩纷呈。全市4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阳西程村蚝文化示范推广基地基本建成,漠阳书院落成开放,漆器博物馆、十八子音响博物馆获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太傅路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动工建设2个全民健身中心,举办全国帆船冠军赛、国际风筝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召开阳江市旅游发展大会,闸坡镇、沙扒镇等6个镇入列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新增10家3A级旅游景区,推出8条精品旅游路线,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485.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5.74亿元。
招商引资收获实效。成立市投资促进局,“招商引资、企业筹建、企业服务”三支队伍高效运行,增设欧洲、中东等国外招商联络处,积极参与广交会、粤港澳全球招商大会等大型展会,在首都北京、法国巴黎、沙特利雅等国内外城市开展36场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宝武氢能等百亿级项目,全市签约协议项目123个、总投资483.5亿元,分别增长105%和140.7%。全市外资企业圆桌会议顺利召开,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26亿元、增长85.6%、居全省第2位;新批外资项目45个,累计合同外资金额3.4亿元、增长124.9%。
(二)“融湾入圈”稳步前行
区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有效落地,与大湾区产业合作加强,在深圳、珠海市成立6个“反向飞地”,在阳东探索发展“飞海经济”。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加快建设,在2023年度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良好等次,阳江临港产业园区、阳西产业园区获优秀等次,阳江高新区在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开发区升级潜力百强(2024)榜单上综合排名全国第三。对口帮扶协作持续深化,海伽阳集团注入资本金2.6亿元并通过市场化运作谋划总投资约6亿元的项目包,珠海-阳江合作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2%。
交通设施“硬联通”逐步完善。“机场+双高铁+高快速路网+亿吨大港”大交通格局加快构建,阳江机场选址获批;广湛高铁阳江段主体工程完成超九成,珠海至阳江高铁规划研究稳步推进;阳信高速公路阳江段完成投资超七成,郁南至阳西高速信宜至阳西段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阳江港J11#-J12#等6个泊位建成,F1#-F2#等12个泊位码头加快建设,海陵湾港区吉树作业区铁路工程完成立项,阳阳铁路扩能改造项目纳入国家2024-2025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建设清单。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正式通车,国道G325线坪郊至轮水段、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雅韶至山外东段、省道S539线阳春大道至广湛高铁阳春东站段加快建设。城市路网加快完善,康浦路南段、共青湖沿山路等项目建成通车。
营商环境“软联通”持续优化。开展“营商环境年”建设,打造“1+1+3+N”政策体系,出台《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数字政府2.0”和“数字阳江”建设加快推进,以“营商环境+12345”集成式改革打通企业“云服务”的创新做法获评全国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社会投资一般产业类项目实现“交地即开工”,建筑工程分“三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单体建筑可先行投入使用、实现分期验收。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上线“一照通行”信息化平台,实现15个业务部门共46个服务事项“证照联办”,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办证时间从14天减至0.5天,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直营店许可试点“守信快批”当场领证。全市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44526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493户、增长5.0%。
(三)“4+4+X”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主导产业集聚壮大。绿色能源发展良好,电力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250万千瓦、排名全省第一,绿色能源占比超75%。海上风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突破千亿大关,建成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占全省近一半、排全国第二,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16.6MW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速,浙江青禾(阳江锐普)2GW储能PACK制造项目建成,倬粤锌离子电池等项目加快建设。先进材料产业总产值超1300亿元,高端不锈钢年产能力超200万吨,建成“粉末钢”生产线,广青金属、甬金金属获评广东省2024年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硬质合金、王麻子科技、汉霸装备、南方管业等项目加快动工建设,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增长33.6%,宝航法兰、水电四局海工装备、南方宇航齿轮箱等强链补链项目引进落户。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粮食产量创近十八年新高,海水鱼苗和春砂仁、坚果、生蚝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第一,成功申报国家生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海陵岛-阳西渔港经济区成为国家级试点;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南鹏岛渔风综合利用平台成功投苗,“明渔一号”连获丰收,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数量和产量排全省第二。
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品牌化。“阳江五金刀剪”区域品牌持续培育,发布“阳江刀剪”集体商标,五金刀剪出口额达43.5亿元、增长9.5%,阳江十八子入围广东制造业企业500强。调味品产能超170万吨,拥有超过一半国内十大品牌,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调味品生产基地。新型建材以建筑钢铁、球墨铸铁、绿色水泥、节能玻璃等为主导,每年可生产240万吨建筑用材和90万吨球墨铸铁。轻工纺织向研发、品牌和全链生产服务转变提升,加快打造粤西服装生产基地。抓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小升规”62家,获得创新型中小企业资质32家,获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申报省专精特新企业22家,入选首批广东老字号企业品牌10家。落实工业技改“百企千项”示范行动,全年推动166家企业、187个项目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长12.5%。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广东(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获省支持先行先试,申报全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试点示范项目,天顺海工装备等项目动工建设,新建标准厂房产业新空间(一期)项目10.9万平方米厂房已封顶验收。我市成功列入广东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支点城市,广东(阳江)商业航天创新发射中心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查,国家专家组完成项目选址实地勘察。低空经济加快布局,推动阳东区以合山机场为牵引打造低空制造产业集聚区、海陵岛打造低空文旅应用试点示范区。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产业园区加快谋划建设。
(四)改革创新活力迸发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细化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80条600多项具体任务,部署实施66项重点改革任务、40项创品牌项目、10项支持县(市、区)改革试点任务、12项便民利企“微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开展扁平化管理试点,赋予8个试点镇第一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6项;支持阳西开展县镇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承接“县直报省、省直达县”事项44项、市级事项127项。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创新投融资模式,设立8亿元规模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母基金,创立粤西地区首支区县级创投产业基金。完善诚信体系建设,近12个月归集企业信用承诺信息7.5万条,超15个部门20多个重点领域运用国家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开展信用监管,全市各银行机构在“信易贷”平台发布金融产品39个,全国地级市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跃升至第82名。加快建设首批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承接首批43项省下放事项已落地42项,落地率居全省前列。
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提升。成功举办“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新增1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博士工作站、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3年研发投入13.53亿元、增长67.7%,占GDP比值0.86%、提高0.34个百分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实现粤东西北地区首笔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再贷款,预计6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71家企业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市场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两家省实验室顺利进入运行期建设,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园正式揭牌。产业人才支撑不断夯实,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273人,新增3名特级技师和5名特级技师人选。
(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成效显著
县域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实施县域经济40条,突出“一县一策”,阳东五金刀剪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阳西县入选省首批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阳江高新区、阳西产业园分别被评为省级合金材料、调味品特色产业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64.3公里、垃圾分类亭点260个,新建汽车智能泊位381个、公共充电桩695个、5G基站1421座,动工改造51个城镇老旧小区,14个镇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所有行政村集中供水、通电、通快递、5G网络及镇村商贸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强化典型县镇村建设,阳西县入选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沙扒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典型案例,575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一村一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部行政村收入突破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粤东西北第一。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加快绿美阳江生态建设,建成碧道17公里,修复矿山生态398亩,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6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2万亩,建成阳春岗美镇森林城镇等11个绿美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空气环境六项污染物浓度连续五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开展“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乱”整治,整治危破房超1.1万间,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6个、省级卫生镇11个。坚持以点带面、连线连片推进风貌管控,规划建设风貌示范带32条,完成房屋微改造8998栋。推动县镇村绿化美化,完成种植苗木超54万株,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社会共建效果凸显。抓好央企助力建设,实施共建项目226个、总投资超170亿元,总投资额、动工投资额、公益项目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抓好金融支持,与省委金融办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金融专项行动。抓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共发动281个企业联系对接235个村,落实帮扶项目501个,新增帮扶资金8437.66万元。抓好“双百行动”,与高校实施共建项目44个,建立省内首个“双百行动”乡村教育集团。抓好“百社联百村”行动,推动134家社会组织与镇村建立紧密联系,实施共建项目123个。抓好青年进县入村志愿服务就业创业行动,在全省首创设立珠海青年人才阳江联络站,超340支青年大学生突击队入县下乡开展社会实践。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近八成。城镇新增就业1.89万人。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0所,新增公办学位超1.2万个,4所学校入选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所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温馨校园,“阳光行动教联体”入选教育部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阳江市实验学校转制为公办学校,全面建成市专门学校,基本建成阳江技师学院四期和市教师发展中心。阳春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9个,建成市人民医院立体机械型智能停车楼、江城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动工建设阳春市中医院新院区,全市县域医共体紧密型达标率100%,阳东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培育区,阳春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阳西县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升,社保“镇村通”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全面取消医保参保户籍限制,出台居民医保参保激励政策,困难人员可中途参保和“先登记参保、后补助缴费”。入选广东省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市社会福利院综合楼主体完工,孤儿实现市级集中供养。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动工建设阳江市综合养护院,建成各类养老机构91家、托育服务机构308家,阳西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江城区养老院动工,市级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建成。扎实推进法治阳江、平安阳江建设,我市在法治广东建设年度考评中较上一年度进步6名,获省委依法治省办通报表扬;阳春市获评省委平安建设最高奖“平安鼎”。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和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有效防御应对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侵袭,积极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能源等重大领域风险。此外,民宗、外事、统计、人防、双拥、地震、供销、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等工作扎实开展。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较慢,如期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有待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有待加强,好项目大项目不多;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群众就业增收存在困难;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民生短板、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对于这些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加积极有为深化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锚定“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战略定位,以“提升落实年”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奋力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
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农业总产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相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大力提振消费。打好促消费“组合拳”,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打响“漠阳品•幸福购”消费品牌,开展“老字号”“粤菜名店”评选活动。创新服务消费场景,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旅游经济、文化经济,推动住宿餐饮与文旅、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壮大限上商贸企业规模,探索推动工贸一体企业“工贸分离”、消费品制造企业“产销分离”、批发企业“批零分离”。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招引优质平台企业,推进首店首发经济。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流通网路。
提高投资效益。坚持项目为王,加强项目要素保障,推动总投资286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3.4亿元的168个市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中广核三山岛五海上风电场、吉树作业区铁路、阳江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等项目80个、建成投产广湛高铁路阳江段、阳信高速阳江段、高新区天然气热电联产、致美斋阳西基地(一期)、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项目29个。高质量谋划一批优质重大项目,安排前期预备项目128个,总投资2087.5亿元,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五五”规划盘子。落实工业投资跃升计划,建立制造业重点项目新投产、新动工、新储备3张清单,力争工业投资增长5%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推动15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5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落实国家“两重”政策,积极争取和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持续激活民间投资,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投资建设。全力推动房地产投资止跌回稳,更好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稳定对外贸易。深入实施“五外联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擦亮“阳货行天下”品牌,办好第24届刀博会,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球”境外展会和广交会、进博会等国内外重点展会,鼓励五金刀剪、风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在境外拓展服务贸易,引导广青、嘉吉、明阳、龙马等企业加大在阳进出口份额。推进联动发展区建设,科学承接第二批复制推广事项,推动阳江港口岸扩大开放尽快通过验收、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设,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效能。开展跨境电商三年行动,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清关中心建成运营,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提质升级。
抓好招商引资。加力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完善招商引资、企业筹建、企业服务三支队伍协作机制,扩大联络处、小分队等招商团队布局范围,加快出台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优化产业链招商、股权招商、场景招商、联合招商、商协会招商、乡贤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与谷川联行等中介机构开展委托招商,利用珠海招商大脑平台开展数字化招商,用好产业投资基金试行“以投促引”模式。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办好长沙等地招商推介会,积极参与投洽会、进博会、链博会、粤港澳全球招商大会等国内外高规格会展和招商会。持续办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活动,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海陵湾液化天然气等重点外资项目尽快投产。聚焦“4+4+X”产业体系招引优质项目,力争签约项目超80个、总投资超500亿元,其中超十亿项目10个以上。
(二)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深度融湾先行区
深化重点改革。全面推进市委部署的600多项改革任务落地。统筹推进扩权强县和赋权强镇改革,支持阳西县开展县镇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深化市-镇扁平化管理试点,健全县镇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市属国企与央企、省企以及民企合作,持续提升国企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落实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等能源资源改革工作。深入开展“节地提质”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净地”出让制度,加强工业用地“标准地”“带方案”出让,新增一批“交地即开工”项目。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大财源税源培植力度,抓紧谋划土地出让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机构屋顶光伏、公共停车泊位等公共资源有偿使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深化县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银企债基”投融资联动。聚力金融领域改革,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金融专项行动。
拓展区域合作。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珠西都市圈一体化,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自由贸易合作,依托海陵湾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用好省直部门纵向支持、珠海横向帮扶协作机制,深化“飞地”“反向飞地”经济,与珠海市协同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打造“飞海经济”示范区,探索“飞空”“大桥”经济。深化产业协同共建,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协作,建立合作共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推进与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强与广东自贸试验区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联动发展。
织密交通网络。推动年度投资53亿元的25个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持续构建“机场+双高铁+高快速路网+亿吨大港”大交通格局。力促阳江机场尽早动工,持续提升合山机场功能,谋划建设海陵岛通用机场。完善“五横五纵”高快速路网布局,积极推进“镇镇通高速”,力促广湛高铁阳江段、阳信高速阳江段、国道G325线坪郊至轮水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推动国道G234线海陵大堤南至闸坡段、国道G228线大沟良洞至雅韶段、国道G234线岗美至双捷大桥段等项目动工建设,争取珠海至阳江高铁、深圳至南宁高速公路阳江段、郁南至阳西高速、沈海高速阳东支线、阳西专线等项目纳入广东省“十五五”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力促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雅韶至山外东段等项目建成通车。完善阳江港与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等联动机制,探索建设“组合港”,力促阳江港5#-7#、F1#-F2#码头泊位建成投产,推动阳江港15#、16#、17#码头泊位动工建设。加快完善阳江港内河集疏运通道规划方案研究,谋划内河航运,推动海陵湾港区吉树作业区铁路工程动工建设,加快推进阳阳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前期,打造适配海上风电、海洋渔业、商业航天、船舶修造等产业需求的港航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探索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打造“五心”营商环境,建设“效率阳江、服务阳江、诚信阳江”。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市民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深化“综窗改革”,提高政务服务“一窗办理”水平。优化政务审批流程,聚焦工程建设、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深化“数字政府2.0”改革,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扩大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覆盖面,新增一批“零跑动”“就近办”“免证办”事项,推行“一网通办3.0”审管执联动改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信用示范县,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创新招标投标项目管理,优化整合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市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和网格化服务机制,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申即享”,完善“i阳江-12345”等投诉渠道。
(三)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创支撑。做大做强平台载体,加力推动阳江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两大省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抓好企业梯度培育,推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申报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力争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80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推动红荔枝、英格、美味源等企业上市。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打造全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评聘选树一批首席技师、特级技师,柔性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两院”院士、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等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突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产业相关学科及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推动阳江技师学院第五期建设,筹备阳江市粤菜师傅阳江菜品研究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链式改造”带动作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组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在阳江落地转化。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深做透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推动绿能示范产业园纳入国家绿电直连、绿电认证和零碳示范园区试点,延伸布局绿色氢氨醇产业,推动宝武氢能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力促三山岛一至六等700万千瓦项目动工建设,统筹建设海上风电运维平台。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扩量提质,围绕海工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装备等领域加快引进中高端重大项目,发展智能家电、家居等绿色制造产业,推动天顺海工装备、南方管业等项目投产,力促亿美博科技、水电四局海工装备、中远海运重工华南基地等项目动工。巩固先进材料发展优势,延伸拓展合金材料下游产业链,力促硬质合金、广亨合金、宏旺黑钛合金等项目投产。推进新型建材产业绿色发展,稳固轻工纺织产业基本盘。推动五金刀剪产业向中高端产业发展,力促王麻子等项目投产,推动阳东区刀剪产业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阳江五金刀剪”区域品牌纳入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做大食品调味品产业,拓展绿色营养、功能性食品、粮油深加工等领域,推动阳西加快推进省级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建设,力促美味源、致美斋等139个调味品项目全部达产投产,着力打世界级调味品生产基地。
培育新兴产业。规划建设商业航天创新发射中心和卫星发射母港,加快编制商业航天产业规划,积极招引上海垣信、中科宇航等航天头部企业落户,打造商业航天特色产业集群。完成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布点建设,挖掘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谋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力促光恒科技大气探测项目投产,引进无人整机及发动机配套等产业落户,发展试飞测试、低空文旅、低空制造等业态。打造“蓝色粮仓”,加快推进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促进“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深度融合,培育壮大集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特色南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小分子药、宠物药等新赛道,加快阳春市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绿色智算产业,力促阳江绿色智算中心暨大湾区电算融合试点项目动工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生产制造、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检测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建优平台载体。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抓好省产业园、特色园区、珠海阳江合作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管理运营服务水平,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推动产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加快提升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能级,充实主平台开发公司力量,力促主平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把握新一轮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契机,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强化园区用地保障,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新空间(二期),推进年度投资20亿元的35个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立产业园区项目储备库,推动园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45个。
(四)聚焦“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汇聚共建力量。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落实“基层日”制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指挥部力量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充分发挥各类帮扶机制效能,用好省级纵向帮扶、市级横向帮扶、市域内协作、驻镇帮镇扶村等各类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双百行动”、“百社联百村”和体育、中医药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行动。深化央地合作,推动全市所有乡镇与央企开展合作共建,力争助力项目累计320个,项目投资金额累计300亿元,总体开工率超过80%。发挥好宣讲员队伍作用,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优化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绿美阳江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推进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支持阳西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建设阳西县马山、阳春市大华岭等一批郊野、山地、口袋公园,开展古树名木培育三年行动,新种植苗木48万株以上,完成林分优化6万亩、森林抚育12万亩。全面强化风貌管控,突出本土化、一体化、特色化推进农房微改造,高标准建设一批风貌示范带,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打造精品片区。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23个生态环境补短板项目,推动江城区固废处理环境园二期项目动工、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二期项目建成,开展春湾镇农旅型“无废镇-村”试点示范创建。推进城乡“三大革命”、“三线”、“六乱”整治,加强“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加快农村供排水一体化试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全覆盖。加快生态效益转化,探索碳普惠制,动工建设现代林业三产融合项目,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抓好织篢河省级绿美碧带、那龙河省级幸福河湖建设。全面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全面铺开园区和公共机构屋顶光伏建设,支持阳西县全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建设,推动江城银岭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节水标杆园区,江城区、阳春市、阳西县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
提升城镇能级。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擦亮“国际花园城市”招牌,全面启动空铁新城起步区规划建设,打造融湾新门户。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有序推进20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文商旅步行街,改造提升漠阳湖公园,打造“漠阳欢乐海岸”新客厅。完善市政交通设施,力促金城路、中洲大道延长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加快江台路东段等项目建设,推动产学路西段等项目动工。增强县城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阳西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推动阳春市、阳西县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加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建设梯次做好典型具镇村挺标、培育、选树工作,推动首批3个典型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第二批11个典型镇达到美丽圩镇“1+4+7+9+N”建设要求,除首批和第二批典型镇外,其余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完成“七个一”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特色农业“双十工程”,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做好做足春砂仁、牛大力、坚果、阳江蚶、程村蚝、禾虫等“土特产”文章,抓好阳西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广“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打响“阳江海鲜”品牌,发展“阳江手信”经济,新增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田长制,加强耕地总量管控和占补平衡管理,推进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和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一村一策”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强镇富村公司”等新模式,推进阳西县全省“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加快推进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支持阳春市开展未来乡村试验区建设。
(五)聚焦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幸福平安阳江
打造文化强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思想文化阵地和岭南书院(漠阳书院)等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行动。全面加强漠阳文化整理推介,深度挖掘阳江海丝文化、高凉文化、冼太文化、古城文化、宋文化等,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南海I号”、阳江学宫、阳春市春城文塔、阳东区大澳商会等文物修缮和保护,推进阳春市石望铸钱遗址二期考古发掘、江城区旧洲城村考古调查。加快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力争龙津路纳入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录,推进市非遗展示馆升级改造,建好用好市综合文化中心,推进市博物馆主馆陈展项目,办好漠阳风筝文化节、南海(阳江)开渔季和四季“村晚”等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建成市级和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市网羽中心,建设帆船帆板项目省市联办后备人才基地。
建设海丝名城。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把握省实施文旅投资“三个一百”计划的契机,加快市旅游发展大会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完善以海陵岛为龙头、阳东和阳西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滨海旅游发展格局。高水平做好海陵国际旅游岛规划策划,充分发挥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重大文旅项目牵引作用,加快谋划开发海丝文化博览园等重大滨海旅游项目,打造体现海丝文化的大型歌舞表演、实景演出节目。以国家渔港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闸坡渔港改造升级,新建、提升一批星级酒店和乡村酒店(民宿)。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依托阳江旧船厂、旧糖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创品牌,打造漠阳江河堤一河两岸风情文化街。优化提升旅游环境,推动新建、提升一批A级旅游景区。擦亮阳江文旅品牌,用好旅博会、文博会、广交会等国家和省重要会展平台加强宣传推介。
发展民生事业。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落实落细“稳就业16条”,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高中发展提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增公办学位超2600个。办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达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二期、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高新校区和阳江技师学院五期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分布,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升级改造、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市疾控中心业务检验用房、阳春市中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支持阳春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深化紧密型县城医共体建设,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进示范性中医馆和中医阁建设。统筹“一老一小”政策供给和服务设施布局,完善普惠育幼服务,加快县级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区域化集中养老改革,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扩大长者饭堂覆盖面,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打响“中国长寿之乡”品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制度,抓好省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建设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实现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镇低保标准77%以上。
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强化禁毒攻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和禁毒斗争。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抓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任务落实,推动区域协同、“小切口”、“小快灵”等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维护政治安全专项行动,妥善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聚焦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城镇燃气、消防安全、水上安全、校园食品安全、网络订餐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隐患排查、食品药品整治专项行动,实施堤防达标加固三年攻坚行动,提升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和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
各位代表,团结就是力量,真抓实干方能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坚持干字当头,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阳江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