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振兴县域经济推进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2023031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来源:市发展改革局 时间:2023-09-01 18:28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致公党阳江市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关于提案办理的要求,《关于振兴县域经济推进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提案》(第2023031号)由我局主办,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播旅游体育局、市金融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协办。经会同各协办单位研究,现将该提案的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省委坤明书记在阳江调研时的指示要求和省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决策部署,以振兴县域经济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产业兴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一、加强县域经济工作统筹谋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今年2月起印发了《中共阳江市委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市直有关部门根据分工制定产业、改革、农业农村等13方面支持“百千万工程”的具体政策措施,各县(市、区)按“一县一策”要求制定出台具体工作方案,构建起“1+N+X”的政策体系。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合金材料、海上风电、食品加工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同时,市、县两级参照省的做法,成立了县域经济专班。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城承载能力等重大任务,落实具体的工作措施,振兴县域经济工作稳步推进。

  二、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今年上半年,各县(市、区)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大部分经济指标较一季度有所提升,阳西、海陵、江城、阳春等4个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主导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江城区以加快建设中国厨房用品制造名城、广东(阳江)百亿激光光谷为目标,持续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五金刀剪、绿色食品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德海生物饲料等12个项目动工建设,合强刀剪配件生产等12个项目新投产。阳东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中广核帆石海上风电、中能建35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等项目稳步推进,五金刀剪高品质产业示范基地加快规划建设;今年以来新建成投产企业8家、新动工企业10家。阳春市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省级高新区,建设标准厂房15万多平方米;阳春新钢铁跻身广东省制造业100强;加快汉霸智能装备等42个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张驰机械等19个工业项目建成或投产,累计落地数控机床项目35个。阳西县利用海洋优势重点打造绿色能源、大食品、临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力促7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三峡储能等一批能源项目落地建设;致美斋等17个调味品项目加快建设,金龙鱼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33家企业联合成立预制菜协会,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创建名单;加快丰头港F1-F5泊位码头建设,推进凤凰岭矿区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园。海陵试验区利用突出的海岛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业主导地位,积极探索旅游保护与开发双赢局面,以生态优先,突出“全域”理念,精心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加快风电城“一港四中心”建设,推动中材叶片、东方海缆等12个项目建设,推动天顺风能、中天科技等项目动工;推动翌川镍合金绿色改造技改项目、宏旺15万吨不锈钢带项目、硬质合金年底前建成投产;推进广青100万吨酸冼机组及配套项目尽快投产,甬金(三期)35万吨项目达产满产。

  三、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

  (一)推进主平台开发建设。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包括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阳江联动发展区、阳春产业转移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总面积为76.67平方公里。今年1-6月,主平台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5.15亿元,增长0.3%;全市园区实现税收18.1亿元,增长16.9%;新签约项目38个,计划总投资170.65亿元,其中属于引进国内外、珠三角地区转移项目23个;新动工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59.31亿元,新建成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31.46亿元;县(市、区)财政投入主平台建设1.07亿元,专项债投入7.73亿元,利用金融机构贷款0.1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0.5亿元。

  (二)加强土地资源保障。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园开展扩园工作,推动其它园区做好土地集约节约评价工作。加大力度清理盘活闲置土地,推进园区土地连片收储、连片建设,破解土地资源碎片化难题。今年上半年,已收储备并完成三通一平土地2115.2亩,新征土地面积2568亩,新回收(盘活)闲置土地面积2106.62亩。鼓励县(市、区)收入的土地出让金预留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园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今年上半年,79个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3.38亿元。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园、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园、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新建成标准厂房5.9万平方米,另外2.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将于今年底建成。

  四、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支持

  (一)加快县域创新平台建设。阳江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取得新成效,已通过科技部专家考察,修订了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并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家省级高新区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2023年“企业创新积分制”实施高新区名单。阳春市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加快阳东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阳西、阳东、江城创建省级高新区步伐。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我市高企新增62家,增长23.8%,存量达156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家,力争全年实现80家企业“小升规”目标。组织阳东区五金刀剪产业申报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英格电气、水电四局申报“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县(市、区)企业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挖掘技改潜力,全年推动17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持续推进5G基站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年内完成800家5G站建设和3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推动科技赋能县域发展。推动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阳江职院、市农科所等单位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结合各个乡镇的科技需求,对接我市30个帮扶镇(街道),为各个镇(街道)提供“三农”科技服务,在乡镇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解决我市乡镇农业产业技术难题,力促农业提质增效、农户增产增收。今年上半年,共服务带动农户221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项,开展培训15场。

  五、加快发展县域特色农业

  (一)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连续出台《阳江市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双十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阳江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措施》《阳江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员带万社”行动方案》等3个文件,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和特色农业产业专业镇、专业村。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32亿元,增长2.6%。江城区加快建设白沙鹅现代田园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城西禾虫、埠场青蟹和丝苗米等特色产业。阳东区省级对虾产业园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通威海洋渔业跨县集群产业园以及丝苗米、牛大力、荔枝三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阳春市加快推进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八大精新特优产业,力促星宝坚果深加工项目投产,加强保护培育春砂仁、马水桔、阳春白鹅、鳜鱼苗等特色种质资源。海陵试验区积极推动珍珠马蹄、无核荔枝、咸水稻等优势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二)大力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围绕建设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的定位,基本完成市现代化海洋牧场规划编制,初步谋划了海洋牧场项目21个,总投资203亿元。推动“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探索建设海工防护超大型深远海海洋牧场试点。突出海水种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水产种业体系。支持阳西建设市级现代化种业产业园,积极申报省级海水种业产业园和全国海水种业示范基地。锚定岸海联动,全链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阳江闸坡世界级渔港、东平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能力。

  (三)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发展潜力大,能引领行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指导农民合作社完成内部管理、生产经营及盈余分配等制度,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不同服务主体各自的优势和功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发挥其统一经营功能;鼓励农民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各类生产经营服务,发挥其服务成员、引领农民对接市场的纽带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县域旅游与体育、文化、农业、经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印发实施《阳江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完善县镇村商业网络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为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县域商业、物流配送、农产品流通设施和网点,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江城区成功举办阳江(江城)逆水龙舟大赛和西濑七夕活动,创新“体育+节庆+文化+商贸”的形式;漠阳农批粤西水产交易市场正式开业,成为全市首座专业现代化农商产业综合体;加快建设中国关山月国画村、白沙鹅美食一条街。阳东区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和乡村民宿产业,支持东平镇大澳渔村创建为4A级旅游景;阳东区农村电商产业园暨大八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投入运营,有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阳春市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凌霄岩风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2023杜鹃花海·阳春鸡笼顶越野赛、阳春高流河墟非遗文化系列活动、省龙舟邀请赛(阳春)以及端午节系列文旅商旅活动。阳西县创建全域研学旅游示范县,月亮湾滨海旅游景区创建4A级旅游景区,建成上洋东湖公园、沙扒北额岭风筝广场等一批打卡点。海陵试验区利用“南海I号”文旅IP,推出“南海I号”文创新品,推进“四季海陵”建设,打造国际旅游岛,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打造全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高地。

  七、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一)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行动。印发《阳江市提升城市(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行动方案》。开展居住社区微改造,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3个,顺利推进公共租赁住房任务;8个社区体育公园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新增县级污水管网83公里,完成老旧管网改造13.74公里;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完成时序任务;完成4个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印发实施《阳江市“十四五”公共服务任务清单》,推进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八大服务体系政策落地见效;帮助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12场,提供岗位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7万人次;稳步推进阳西县域医共体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二)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布网,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天然气“县县通”项目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市县镇村四级网络覆盖。推动骨干交通网向县镇覆盖,阳江山外东至海陵大堤段建成通车,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公路工程扎实推进。建设县镇村三级快递物流网络,加快谋划漠阳冷链物流中心(南区)、阳东肉类冷链物流加工产业基地、阳西智慧粮库等冷链物流建设。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5G基站建设605座,完成率为75%。

  (三)推进阳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阳春市人民医院和阳春市中医院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人员交流、资源共享初见成效,村卫生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河西街道中心小学已投入使用。城区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15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投入运营。省道S539线阳春大道至广湛高铁阳春东站段新建工程及广湛高铁阳春东站站前广场配套项目稳步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新建与升级改造工程(第一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9亿元。

  (四)推动美丽圩镇建设。出台《阳江市做大做强中心镇行动方案》。3个中心镇省级示范试点、4个美丽圩镇省级样板镇“一镇一方案”编制完成。全市48个镇(街)乡镇分类已明晰,其中城区镇12个、中心镇10个、专业镇9个、特色镇12个、普通镇5个。推动乡村旅游重点镇提升,支持闸坡镇、双滘镇、新墟镇等山水风光类和埠场镇、雅韶镇、河㙟镇等文化旅游类特色镇建设,不断丰富东平镇、沙扒镇、岗美镇等乡镇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

  (五)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总长度323公里的1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目前有5条已基本完成建设。持续推进村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所有行政村集中供水、通电、通快递实现全覆盖,全市有463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占64.6%。

  八、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推进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市与阳东区、江城区、海陵试验区和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市、区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财力下沉力度。

  (二)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今年省财政下达我市涉农统筹整合转移支付资金10.9亿元,全部用于县(市、区)、镇、村,最大力度向“三农”倾斜。

  (三)加大新增政府债券向“百千万工程”倾斜支持。今年以来,我市获得新增债券59.94亿元,其中一般债券投入13.34亿元,专项债券投入46.6亿元。超八成投向“百千万工程”相关项目,保障县镇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乡村振兴、基层卫健、教育等领域的建设资金需求。

  (四)加大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支持。支持制造业当家,统筹省市产业转移注册资金3.9亿元注入园区开发公司支持园区主平台建设,统筹安排技改资金4169万元推动技改投资增长。支持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统筹安排7.53亿元支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行动等十项重点措施。支持提升县城承载能力,统筹安排1.52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项目。支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8.71亿元支持普通国省道改造升级和高速公路建设,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

  九、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一)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对各级重大战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73.07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共129.73平方公里,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95.9平方公里,占城镇开发边界的25.7%,充分保障我市产业发展空间。持续开展村庄规划的优化提升,初步选定阳春市马水镇和阳西县沙扒镇为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编制试点镇。

  (二)加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一是深化“指标跟着项目走”。制定《阳江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理规定》,在每年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中安排不少于70%的计划指标用于工业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提高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产业项目的比例。去年全市报批用地6811亩,今年1-7月报批用地5029亩,保障了广东滨海旅游公路、中广核阳江帆石一海上风电场项目、江城银岭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用地报批。目前全市可统筹使用的用地指标约1万亩,足额保障项目落地建设。二是优化产业用地供应。印发《关于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细则》,推行产业用地以“标准地”“带产业项目”“带设计方案”供应。去年阳东区、阳春市、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共13宗工业用地项目达到“拿地即开工”条件。三是落实点状供地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计划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县(市、区)一次性安排不低于50亩/园计划指标。四是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今年1-7月,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516亩、闲置土地1213亩。推进阳西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阳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十、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

  (一)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印发实施了《珠海市对口帮扶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推动我市对标珠海优化审批流程制度。今年上半年,阳江共推动254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同时,扎实推进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工作,用好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上半年累计服务企业397户,今年1-5月全市专利授权量2320件,增长45.83%。做实阳江市政企直通车企业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企业诉求快响应及帮办代办工。

  (二)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县域建设。落实好纵向支持、横向帮扶、内部协作相结合的机制,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百校联百县”“百社联百村”、建筑企业与镇村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今年7月,我市联合省民政厅启动了“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成立11个共建联络处,首批43家社会组织与阳东区36个行政村开展结对共建。省启动“百校联百县”行动,我市阳西县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签约结对帮扶,阳春市与广州美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签约结对帮扶。积极组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22支队伍近500名志愿者分赴全市各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高校共青团助力县域发展工作对接平台,目前县、镇团委已和高校成功结对项目23个。

  十一、加强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激励。科学构建“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体系,制订《阳江市 2023 年“百千万工程”亮牌评价工作方案》,出台《阳江市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坚持分类考评,对镇(街道)按照城区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普通镇等五类进行差异化考核。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统计监测,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调研,为“百千万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该提案对我市振兴县域经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为推动提案各项建议的落实,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以考核评价办法作为“指挥棒”,加强县域经济政策指引,推动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提质升级,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中心镇,塑造高品质的美丽圩镇,加快县域企业培育步伐,促进县域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各县(市、区)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做好县镇村优质项目储备入库工作,加大政府债券倾斜支持力度,有效发挥债券资金作用,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

  

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8月30日

  (联系人:姜慧坤,电话:341466)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府办提案科。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