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近年来,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对标先进,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结果导向,巧打“时间牌”,聚焦政务服务减时限、延时长、提时效、及时应,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窗通办”“跨域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成效显著。
一、聚焦高效“减时限”
一是“一门一窗”快办事。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 “一窗”综合受理政务服务模式,目前综合窗口可受理28个部门共1335项事项业务。推出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一个账号的“六个一”工作机制,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从83个事项精简到60个事项,实现政府和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分别从90个和60个工作日压缩至55个和45个工作日以内。办事程序做“减法”、服务效能做“加法”,享受 “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
二是“一减一造”促高效。全市各职能部门通过对审批环节“减、放、并、转、调”,推进流程再造,推进电子证照应用、数据共享核验,拓展物流邮寄、网上支付、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容错受理、告知承诺等配套服务,实现1254个事项用证免证照、1000个事项申办表单免填写,综合可减少材料提交和数据重复填写30%。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减跑动”,全市审批提速、服务优化成效明显。
二、聚焦便民“延时长”
一是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市税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坚持便企利民导向,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开设政务自助专区,提供自助办税、港澳通行证自助签注、公民身份证自助办证、交通违法自助办理等9个方面共20多项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二是提供“5+X”精准预约服务。由于部分企业群众工作日和上班时间忙,市政务服务大厅推行“5+X”弹性工作模式,双休日灵活错峰延时办公。企业群众可以通过粤省事和广东省政务服务网网上进行预约,在周日上午前往市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满足错峰办事和不间断服务的需求,全力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府”。
三、聚焦优质“提时效”
一是推动“跨域通办”,跨省业务“在线办”。阳江市与湖南省湘潭市、郴州市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与广州市、湛江市、茂名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签订《两广六城“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共承接湖南湘潭、郴州、广州、茂名等地超过1000个事项在本地实现通办,包括学历公证、失业登记、电子社会保障卡申领、社保缴费明细查询及打印、职工个人社保资料查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清缴等,实现“异地收件、远程办理、协同联动、邮寄送达”。已在广东政务服务网阳江分厅开设“跨省通办”专窗,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开设“跨域通办”专窗,供群众线上线下办理相关业务,努力建设“惠民便企、协同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度和群众获得感。
二是拓展专窗服务,企业群众“舒心办”。拓展企业专窗服务,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完善开办企业专窗管理,推动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和银行预开户同步进驻开办企业专窗,全面实现一窗通办5+1事项,推动企业开办“一窗通办、一窗通取”。在大厅设置“长者服务专窗”为老年人提供现场咨询、指引等针对性服务。开设“办事难”反映窗口,汇集、破解企业群众“办事难”问题,减少办事群众来回跑,降低办事成本。
三是加强政银合作,延伸服务“快捷办”。阳江市持续深化数字政府与数字金融互相赋能,推进“百项服务进网点”和粤智助机进行政村,将在线政务服务能力向基层拓展和延伸。目前,在全市四大国有银行网点配备236台智慧柜员机,实现税务、公安、不动产、社保、医保等8大类113项政务服务事项在家门口自助办理。与市农商行合作部署“粤智助”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覆盖了839个行政村(居),提供200项政务服务事项。切实借助银行资源和科技优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四、聚焦满意“及时应”
服务好不好,群众和企业最有发言权。阳江市不断畅通“民呼我应”渠道,在各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移动端、实体政务大厅、服务点全面开展“好差评”,并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建立差评处理响应机制,对问题和诉求及时收集、转办、跟踪、反馈,力求用政务人员的“辛苦指数”,换来企业的“发展指数”和群众的“满意指数”。
由于“时间”文章做得好,群众和企业不断获得“时间红利”,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阳江市将继续探索建立“为民便企”的政务服务工作机制,聚焦高频民生事项和涉企事项,优化服务流程,着力打造“规范、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