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阳江市卫生健康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7000072808343/2024-00128 分类:
发布机构: 阳江市卫生健康局 成文日期: 2024-07-10
名称: 率先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这12年阳江经历了什么?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7-1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率先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这12年阳江经历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4-07-10  浏览次数:-

  曾经,阳江慢性病防治工作一度全省排名倒数,一些传染病新增病例数长年位居全省第一。

  阳江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作为传染病、慢性病高发地区,它们的防治分属不同体系和单位,资源碎片化,而疾病防治分离造成综合服务能力极为薄弱。

  怎么办?改革是唯一出路。阳江也大胆创新,率先探索医防融合机制,于2012年1月组建了全国首家地级市公共卫生医院,并以此为抓手,探索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和医防融合的新路径。

  一子落,全盘活。经过10多年探索,该模式有效提升了阳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排名也升至前列,艾滋病新增病例从曾经的第一下降到第十六位。

  阳江的探索,也为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的医防融合新模式,还获评2022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案例。在此成功的试点带动下,改革仍在深入向基层延伸。

  改革艰难起航

  一项改革,起步总是很艰难的,尤其是没有先例可参考,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摆在阳江当时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整合分散的资源。

  当时,阳江的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皮肤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预防、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分属原市慢病站、原市复退军人医院、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市疾控中心以及市救助管理站等单位。

  资源分散,防、治分离,弊端极为明显。以艾滋病防治为例,艾滋病患者需自行前往疾控中心进行检测,若初筛阳性则要到阳江市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不仅要在几个单位之间奔波,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单位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并不利于全市公共卫生和医疗协同发展。

  为此,阳江市整合上述单位的相关职能和资源,创建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探索在院内将分散在原单位的各类疾病实施“防、治、康、管”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从而形成疾病防治的闭环。同时,该医院还承担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应急处置及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

  “公共卫生医院改变了以往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碎片化状况,从筛查到治疗再到随访,为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疾病等患者提供‘一站式’就诊服务。”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副院长姚正钢介绍。

  不过,一切从零开始:结合公卫服务需求,该院重新完善科室设置,重新制定统一的科室管理制度与医疗服务标准;并突破原有思维开设公共卫生科,抽调部分业务骨干,承担全市慢性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督导、培训等工作;设立结核病、精神病、性病、麻风病及慢非传防治组,分别下沉至相应门诊,将疾病预防关口进一步前移,实现监测、预防、治疗的多重融合,从而打破防与治的壁垒。

  整合之初还面临着另一个掣肘问题:团队的融合。全程经历了这项改革的姚正钢对此记忆深刻。12年前,姚正钢作为第一批感染科专家,从阳江市人民医院感染科调到该医院。

  他回忆,合并机构中包含一、二类事业单位,薪酬发放标准各异,不仅如此,一些员工原单位效益很好,但到了公共卫生医院,因为业务量大幅下降,月收入下降了一半以上,心理落差较大。

  为此,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被定为阳江市卫生健康局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允许突破一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控水平,按二类事业单位核定绩效工资总量。

  简单理解就是,整体待遇好了,机制更灵活,医院创新发展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医务人员的收入分配能充分体现人才的劳动价值,由此,全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


  深度融合实现1+1>2

  医防融合,并非简单地把分散的资源相加,如何实现1+1>2效果?经过实践,阳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做法,即让医务人员参与到疾病监测环节,提升防治协同效率,从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以艾滋病为例,自1997年确诊首例患者以来,阳江新增病例连续多年创新高,2005年更居全省首位。

  新成立的公共卫生医院为此开设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将宣教、检测、治疗、护理全部纳入服务内容。2014年5月,更成立艾滋病研究中心,对全市除阳东区外地区病情危重的艾滋病患者进行集中管理,并积极开展艾滋病患者追踪、访视、督导和相关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是全市艾滋病治疗、培训、科研的中心。

  2019年,还设立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北惯分院,承担全市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严重传染性疾病及身体残疾的吸毒人员集中医疗救治任务。

  在精神病方面,成立精神病社区防治组,开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家庭和社会互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精神病防治康复新模式。

  对患者除必要的药物治疗,该院开展手工、画画等,以及音乐疗法等各类康复治疗,为提高音乐疗法效果,不仅配备了各类乐器,更从音乐学院招聘配备了一名专职音乐师。

  “创新康复治疗方式,能创造良好的氛围,帮助患者康复。”该院康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还激发了一些患者能动性,主动参加院内文艺活动,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一定作用。”

  系列举措使阳江艾滋病防治和精神病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艾滋病新增病例数下降至全省第16位,阳江也先后获得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综合奖、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先进市等省级荣誉。

  在精神病防治融合实践中,从精神科分离出阳江首个临床心理科,于2014年6月成立,在很长时间内,是阳江地区唯一一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及心理治疗的专业机构。成立不久,就接待了一名来自阳西县的患者,让参与全程救治的临床心理科医生至今记忆犹新。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加上妻子不断要求离婚,患者情绪低落选择轻生,第一次自杀未遂,又选择割颈动脉自杀。后被及时发现抢救成功后第2天便来到市公共卫生医院就诊,在用药物的同时加用心理治疗技术,三个月后患者精神症状明显好转,五个月后回到工作岗位。

  “如果能早点来做心理治疗,或许病人不会选择自杀。”当时参与治疗的医生说。如今,该院开设了开设7×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提早介入预防,在多起重大突发事故中,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化解了社会矛盾,有效推动了阳江心理疾病早期的防治工作。

  据悉,该院发挥专业优势,以专科为龙头,整合资源不断延伸医防融合的深度。该院整合院内资源建立的肝病体检中心,至今是阳江市唯一的肝病随访机构,能为肝炎病毒健康携带者及慢性肝病患者提供体检、诊疗、随访等跟踪式服务,保证肝病监测及治疗的最佳效果,实现阳江市乙肝控制率达99%、发病率低于7%。如今,该中心已发展成领跑粤西的王牌专科。


  自立自强

  反哺公共卫生事业

  医防深度融合的十多年,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从靠补贴为生,到实现了自强自立的转变。

  阳江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十年,既实现了阳江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显著改善,同时利用该院的临床收入反哺公共卫生事业,真正实现医防融合、以医促防,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该院是阳江市委、市政府投入8000万元建设的,不仅如此,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里,财政几乎承担了医院人员及相关硬软件等绝大部分支出。

  “尽管是一类事业单位,刚开始招医生,本科的都不愿意来,最初招聘的一些护士几个月就离职。”姚正钢回忆当时情况,面对困境,大家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干出成绩。到如今,该院员工从最初的148人到增加到400多人,每年1.5亿元的各类支出中,政府财政补贴支出不到12%。

  医院业务量稳步提升,2023年门急诊人次相比2022年增长32% ,人均门诊费用同比下降11.74%,让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门诊人数14.6万人次,较2012年的3.9万人次提升了 274.36% 。

  这其中,当初政府核定的灵活管理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激励着该院在不断壮大传统优势专科同时,积极进取,把业务优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开拓新业务,创造更高社会综合效益。

  由精神科裂变出的临床心理科,不仅是阳江最早成立,更是长期引领着阳江在心理疾病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中发挥作用。

  该院还多年潜心将皮肤科打造成皮肤性病、皮肤美容一体的皮肤美容科,充分借助珠海对口帮扶资源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提升了该科室的诊疗和管理水平。

  技术和设备方面,拥有全市目前领先的痤疮综合治疗技术及全市乃至粤西地区最为先进的激光美容仪器。作为阳江市皮肤性病防治中心,该院在检验科成立了阳江至今唯一一个市级性病中心实验室,在诊疗的基础上提高皮肤病、性病的科研水平,把阳江市皮肤性病的治疗、管理、督导提升到新的高度。

  现在,皮肤美容科的特色治疗是痤疮治疗和激光祛斑、激光嫩肤及常见的皮肤疾病,由于治疗效果好和诊疗手段规范,有不少邻市的患者都慕名前来治疗皮肤病和美容。

  不仅如此,该院还在2017年牵头,与市直及各县(市、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15家医疗卫生机构联合成立阳江市感染性疾病、肝病专科联盟,横向纵向整合各级医疗资源,通过技术帮扶、院际会诊、传染病筛查等合作方式,建立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而且,该院通过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在全市公共卫生救治体系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早在该院成立的次年即2013年,该院就经受住了9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考验,当时收治全省最为严重的一例患者,经过62天的全力救治,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得到省专家高度肯定;2018出现的本土登革热疫情中,58例包括病情严重患者,均全部康复出院,为阳江群众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屏障。

  示范带动

  新一轮改革向基层延伸

  经过多年实践,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在“其他专科无手术组”医院的排名不断提升,2020年是全国第七,到2022年已跃升至全国第二,连续获得A级评价。也带动了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由全省倒数升至前列,2018—2020年连续三年获得省性病麻风病综合防治先进单位。

  正是在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的成功试点带动下,近年,阳江启动了新一轮医防融合的深化改革。

  这一次,阳江将触觉延伸向县域,推动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鼓励县(市、区)建立公共卫生医院,与市公共卫生医院联动,打通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阳江市第二家公共卫生医院——阳春市公共卫生医院成立,到2021年投入使用,阳春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甘扬生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为阳春市公共卫生医院的建设提供了不少经验,使该院少走很多弯路。

  2022年,在市委主要领导督办政协委员提案的推动下,阳西县投入9600多万元的县公共卫生医院,实现竣工验收;阳东区也已划拨1.3万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区公共卫生医院。

  其实,这一轮改革,也是阳江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重要内容,慢性病也是医防融合实践的主要发力点。

  而去年3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创新医防融合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阳江在医防融合机制上的率先探索,为全省医改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医防融合实践提供了成功范例。

  据悉,阳江市卫健系统将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与医疗救治能力,把医防融合进一步推向深入,让医改措施更有力度、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公卫服务更有广度,不断增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