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台风来临,或遭遇强降雨天气,阳江有一座水库备受各方关注,它的一举一动,关系着漠阳江下游上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它就是阳江地区目前库容最大的水库——大河水库,从东到西最长达38公里,库容量3.32亿立方米,超过全市水库总容量的1/4。1998年建成后,它将漠阳江下游防洪标准从5至10年一遇提高到20至50年一遇。
伴随着大河水库建成,有一群“守库人”远离城市来到这里,常年在群山之中守护着水库的安全。正是在他们的精心运维下,20多年来水库充分发挥了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多次特大台风和暴雨天气中通过合理调度,削减洪峰,有效控制漠阳江上游洪水,至今使下游沿江两岸30万亩耕地和工矿企业得到有效保护,而阳江市区和阳春市区未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
大河水库在漠阳江上游西山河中部,位于云雾山脉西山群岭之间,这里是阳江典型的山区。建成之时,库区周边乡村道路虽已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现在通畅,交通道路全是泥路,且较窄,仅满足一辆汽车通过。
李以友是大河水库管护中心的总工程师,也是该中心最早一批员工之一。他说,当时交通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部分员工住在阳春市区,每周有大巴车统一接送,20多公里路,却往往要将近一个半小时车程。
车程长主要是要翻越一座高山即西山,这里山势陡峭,道路蜿蜒曲折,两旁树木茂盛,因为弯道多,有的弯道特别大,即使是“老司机”车速也要放低到每小时数公里。
最特殊的莫过于大河副坝管理所。大河副坝管理所离管护中心13公里,看上去并不算远,但方圆一里路少有人烟。
该所职工廖北强介绍,早期两地之间大多数是泥路,“我们骑摩托车过去要四五十分钟,遇到下雨天,一些地段要手推着车才能过去,有时遇一些路段塌方,要绕路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廖北强来管理所已有17年,早期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夏秋季遇到雷阵雨天气,晚上的雷声和闪电在空旷的山野显得格外大,“刚开始有些害怕,经常停电,没有自来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打水喝……”但现在这些都成了往事。
大河副坝管理所负责水库5座副坝的巡逻、管理,日常4人轮流24小时驻守,因为出入不方便,吃住都在管理所。在廖北强看来,工作并不辛苦,“就是寂寞了些”,不过在说这话时他却面带笑容,还说习惯就好。
如今,大河水库管护中心软硬件越来越好,虽远离闹市区,却因进出交通越来越便利,工作生活也越来越方便。
在大河水库建立之前,阳江中下游两岸每年时常遭洪水侵袭,因此最初建立水库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用来防洪,因此作为守库人,他们清楚:责任如山。
每年三到四月份开始进入汛期,管护中心就会根据上级部门相关要求,迅速组织开展防汛备汛工作,二十年来,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运行管理机制,积极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
而每次台风来临,尤其伴有持续性强降雨天气,正是大考的时候。
李以友表示,这时他们按照相应程序和制度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充分利用智能平台,结合人工巡查,以确保设施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并将相关运行数据、图片上传到全省的管理平台。
在这样天气里,人工巡查每个重要的点位必须覆盖,其中主坝巡查就是个“硬骨头”之一。主坝高69.5米,堤坝外部一侧斜坡上百米,坝顶中间有一条道直通坝底,240级台阶,非常陡峭,目测至少六七十度坡度,堤坝“半山腰”还有一条与坝顶平行的小道,巡查者要一步一步丈量。5座副坝也必须全巡查,其中最远的是4号副坝,离副坝管理所四五公里。
在许多守库人记忆中,每年都有几个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如去年9月的11号台风“海葵”防汛工作是近10年来让他们记忆尤深的一次。
2023年9月8日上午开始,强降雨横扫阳江市,给大河水库集雨范围带来了特大暴雨,水库水位急剧上涨,在8时水库水位还107.09米,过了16小时,水位快速涨至109.27米,接近110米的警戒水位。当即他们制定泄洪方案,预留调洪库容,以确保关键时刻发挥拦洪、削峰作用。
工程管理部负责人蓝平记得很清楚,当时,晚上接到上级通知,提前开始泄洪,但他们在泄洪前巡查中发现仍有养殖户的上百头牛在下游不远的河道附近夜宿,连忙向上级请示,最终在保障不影响泄洪调峰的情况下,经过半小时劝离,从而确保了群众的财产安全。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此后连续几天,到9月11日17时,水库水位达到最高的112.16米,超过汛限水位2.16米。其间,管护中心多次合理调控泄洪流量,水库拦蓄洪水量约为6652万立方米,再经过错峰调度,极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为下游的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作出了极大贡献。
现在,正是入冬以来河流枯水期,他们没有闲着,抓紧时间检查和维护水库设施设备,并对水库主坝、副坝、溢洪道等设施进行全面的除险加固,按照计划年底要全部完工,以迎接来年又一轮长达六七个月的汛期。
此外,大河水库还兼发电、灌溉和改善航运条件等,近年来,又作为阳江重要饮用水源地,进一步发挥着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河水库的“守库人”们继续肩挑重担,守护好水库,守护着人们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