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广东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多地发布预警信号。暴雨易引发水源和食品污染。首先要防止“病从口入”。所以暴雨过后的食品安全,千万不可大意。暴雨过后,哪些不能吃、不要吃?暴雨过后,哪些食物较易引发中毒?如何避免?在暴雨灾害发生后,食物、饮用水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一、防止病从口入,食品安全遵循“三拒”原则。
俗话说:“大灾之后防大疫”,防止“病从口入”是暴雨后防疫的重要一环。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接触过大暴雨的食物会增加水源性疾病的风险,建议丢弃与雨水接触的所有食物。
1.拒食水里捞出的鱼虾以及死因不明的禽畜
暴雨后捞起的死鱼、死虾是不能吃的。涨水时,因为水中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大,鱼虾蟹容易因缺氧而死亡,鱼虾蟹体表、鳃和肠道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死后极易腐败变质。同时,雨水来临时水源来源复杂,易引起鱼虾蟹细菌性病变和死亡。人若食用死鱼虾蟹以及死因不明的鸡、鸭、猪、牛等禽畜动物肉品,容易引发胃肠疾病,甚至出现中毒。
2.拒食水泡粮食
米、谷物等粮食,如果被暴雨浸泡且被污染,是不能食用的。特别是花生、豆类食品,水泡之后,又遇到高温天气,极易发芽和引起霉变,从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如果在没有办法判断是否有毒的情况下,这样的粮食不应食用。
3.拒食生鲜冷菜
暴雨过后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受灾地区卫生条件差,冷荤凉菜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吃了容易生病,将食物烧熟煮透最为稳妥。生食蔬菜瓜果等食物,一定要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食用。肉、蛋和水产品等,要彻底加热才能食用;餐具和直接接触食品及其原料的工具要消毒后再使用。在低洼地区,下暴雨可能导致很多食物被淹,可直接入口的食品和熟食等一定不能食用;被水淹过的生鲜食品不可食用,请立即丢弃。有包装或罐装的食物,请注意观察是否存在破损、锈蚀、膨胀的现象。真空包装的食品,如果外观上密封已经破损或者已经胀袋,说明食品已变质。腐败变质的食物,即便经过加热处理,其中的毒素也会有害健康,请不要食用。
二、在饮用水方面应注意什么?
下暴雨时,雨水裹挟着大量的面源污染物,可能导致水体污染,会影响民众的饮用水方面的安全,所以要特别关注饮用水卫生。
面源污染物,可能包括原本没有很好处理的垃圾、一些枯木、植物,以及死亡的畜禽、宠物等。面源污染物会随着洪水带入街道和排水系统,进而污染水源地、自备井等。因此,身处洪涝灾区的每个人,不可掉以轻心,绝不能喝生水!注意个人饮用水卫生。将生水煮沸3-5分钟后方可饮用,用洁净的水清洗直接入口的瓜果和凉拌蔬菜。
密切关注身体有无不适。如不慎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一旦发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这些胃肠道症状的时候,一定不能盲目大意,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一定要及时就医。
生活及饮用水要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饮用。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不直接饮用未经有效处理的地表水、雨水、洪水和生水等。
建议:
1.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饮用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
2.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
3.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
4.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大小便。
三、面临极端灾害天气,储备哪些食物是安全所需的?
若遭遇极端恶劣灾害天气,就需要储备食物,及时把“吃什么”这个重要因素考虑仔细、安排妥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已经收到了来自官方的极端天气预报预警,储备哪些食物比较安全、耐存放,又能保证身体基本所需呢?
“储备食物”要遵守“三七”原则食物存少了不够吃,存多了又浪费,最好本着“三七开”的原则。“三”是指储藏时间短的食物要备够3天的量,比如小白菜、娃娃菜、黄瓜、苦瓜等蔬菜。“七”是指储藏时间长一些的食物备够7天的量,比如可以冷冻储存的肉禽和常温下保存的蛋奶这类高能量的食物,还要存够桶装水或者瓶装水。
此外,还需要备一些方便直接食用的食品。万一短时停电、停天然气,至少要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夏天出汗较多,可能导致体内盐分流失,因此还可以备一些咸味食品。
比如常温下可以储存的盒装的牛奶豆浆和果汁、水果干(枣、葡萄干、杏干、苹果干之类)、各种坚果炒货以及室温下能存放两三天的水果(比如苹果、西瓜、脆桃等)。
即食的复合麦片、早餐谷物片、奶粉、豆浆粉、杂粮糊粉、袋装蜜豆、袋装鹰嘴豆、牛肉干、卤蛋等。
另外,还可以选择能量棒、蛋白棒等,也可以选择传统的备荒食品如方便面、压缩饼干、榨菜、各种罐头(比如各种肉罐头、豌豆罐头、番茄罐头、八宝粥罐头等)等。
如果再准备几盒自加热的方便食品,就更好了。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准备吃自加热的方便食品,一定要严格按照外包装上的警示信息以及操作说明来使用,不要让小孩单独操作,否则容易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