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作为、创新争先,坚持扩就业保民生、抓社保强保障、提技能聚人才、化矛盾防风险,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在2023年省政府对各地市政府开展的2022年度人社工作综合考核中,4项考核工作获得“三个A一个B”,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补短板争突破,人社综合考核取得优异成绩。2023年,省对各地市开展了2022年度人社工作综合考核,具体包括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考核、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考核4项。我市严格按照考核要求做到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全面完成4项考核各项硬任务。2023年12月1日广东省办公厅下发文件通报了考核结果,在4项考核中,我市有3项获得A等级,其中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结果为A级,排名全省第3,全省排名同比上升14位,取得历年最好成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考核为A等次,排名全省第2,全省排名同比上升2位,取得历年最好水平;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考核为A等次,排名全省第12;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B等次,排名全省第14,全省排名同比上升6位。
(二)优服务促就业,就业局势稳中向好。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17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48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21.15%、125.01%、115.5%,就业形势持续呈现总体稳定。一是落实政策保就业。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稳就业16条”,落实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截至12月底,全市发放就业创业补贴6970.5万元,同比增加28.0%。二是多措并举稳就业。举办招聘活动促进各类群体就业,2023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39场,进场企业7727家,提供岗位9.1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99万人次。大力推动创业就业,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笔6244万元,同比增加70.6%,促进创业2493人,带动就业8211人;三是积极创新助就业。开发上线“就业易”信息平台,联通线上线下渠道,提高招聘求职效率。截至12月底,注册用人单位1009家,发布招聘岗位7.38万个;创新“直播带岗”模式,帮助供需双方精准匹配,直播带岗6场,吸引约20万人观看;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带动创业就业,全市共建成孵化基地8家,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创业载体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建成6个就业驿站,将就业服务延伸至社区村居,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民生。四是服务重点群体促就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攻坚行动,积极开展“1131”就业服务。2023年新认定就业见习基地93家,全市共开发1593个就业见习岗位,组织501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就业见习。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2.5%,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就业率100%,均完成了省下达任务。全市发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1295.2万元,惠及2030人次;积极开展“南粤春暖”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对通过市场难以就业的脱贫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截至12月底,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525个,安置就业496人。
(三)强举措提质效,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截至12月底,全市开展“三项工程”相关工种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256人次,其中“粤菜师傅”培训1154人次、“南粤家政”培训6565人次,分别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108.37%、115.4%、105.04%,分别完成市下达“十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的162.56%、115.4%、164.13%。一是强化校企合作。举行阳江市稳就业校企合作签约对接会,推动省市重点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到阳江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培养更多适应阳江市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积极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组织举办阳江市“南粤家政”、邮政快递、焊工等职业技能竞赛,组织评选高层次技能人才,为优秀技能人才提供更多晋升机会和展示平台。2023年以来,我市新增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2人,其中3人获得银牌,9人获得优胜奖;新增首席技师1人、特级技师5人;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1名。三是大力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加快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建设,推进我市重点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推动我市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519人次、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487人次,新增取得技师、高级技师274人次,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15.2%、105.7%、109.6%。四是组织“三项工程”系列活动。组织举办2023年雅韶镇特色美食文化节暨“粤菜师傅”技能大赛、“舌尖上的相遇”暨2023年阳东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等,宣传推广阳江精品菜肴、特色美食、风味小吃,提升阳江特色粤菜的知名度。开展阳江名厨走进县(市、区)巡回演讲及粤菜技艺展示交流活动,组织白映玉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焊接技术行业领军人才走进阳江市五金刀剪和合金材料重点企业巡回演讲及技术交流活动等,通过“一对一”技术指导、“面对面”经验分享,畅通技术交流、技能提升路径。常态化举办“金坪夜市”点心制作、母婴护理、农村电商等各类公益性培训,深入城乡送技赋能,帮助劳动者提技能促转移就业。
(四)兜底线惠民生,社会保障网更加严密。截至12月底,三大险种(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参保229.22万人,基金征缴合计64.76亿元,待遇支出合计63.37亿元,累计结余57.61亿元。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5.60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6.7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6.0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1.1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6.51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0.40%、101.41%、100.52%、100.40%。一是全面强化保障基金安全。深入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持续健全基金监管制度。牵头建立信息共享清单,每月更新数据,堵塞违规参保、待遇多发等漏洞,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互通。加强风险排查,加大查处力度,确保基金监管责任落实到位。二是积极推动实施“城乡居保镇村通”工程。依托社银合作,推动低风险、高频率业务进银行、进镇村,着力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社保便民服务圈”。8月4日上午,阳江市“城乡居保镇村通”工程启动仪式在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举行。采购派发了500多台高拍仪分配到各镇(村),推动实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大力推进“一卡通”应用工作。截至12月底,我市实体卡持卡人数252.46万人,常住人口持卡率超96%,电子社保卡签发人数140.02万人,常住人口覆盖率为53.43%,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在补贴待遇入卡方面,截至12月底,人社领域惠民惠农资金入卡率为97.0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入卡率为94.73%,民政领域社会救助资金入卡率为91.51%。举办阳江、清远两地“山盟海誓”旅游一卡通的推介会活动;联合银联商务阳江分公司开展社保卡就医购药“满100减20”优惠活动以及与阳江光明医院开展就医购药“一卡通”优惠活动。
(五)聚人才促发展,人才新高地拓展深化。截至12月底,我市专业技术人才累计12.5万人,技能人才累计21.9万人。2023年按规定向省推荐10个企事业单位,现已全部获省批准设立博士工作站,目前我市博士工作站共42家,招收博士人才200多名。一是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今年以来,我市先后赴华南师范大学、南方人才市场等地开展了招才引智工作,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2人。县以下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112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66人,本科45人;副高以上职称16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13人;大力贯彻落实阳江人才新政30条,2023年认定高层次人才259人,截至目前我市共认定高层次人才1760人。二是积极开展合金材料与五金刀剪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工作。2023年分别赴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南方人才市场举办引进产业人才活动,共提供招聘岗位895人,引才活动吸引超过1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入场对接,有568人已初步达成引才意向,意向人员呈高学历集中优势,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人数达118人。三是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派遣2023届“三支一扶”人员261人,现在岗“三支一扶”人员358人。四是大力推进人才驿站工作。接管了人才驿站管理和运营工作,同时着力推动县、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规范化建设,完成了省对我市人才驿站的迎检考核工作。五是认真做好各类招考工作。做好公务员招录及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及面试考务工作。其中,公务员招录笔试人数14252人,面试人数1531人;全市事业单位聘用628人,市本级聘用166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生人数达19800人次。六是加快推进阳江技师学院第四、五期工程。阳江技师学院被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列为全省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之一,以此为契机新开设了全省唯一风电专业。阳江技师学院第四、五期工程动工建设,其中第四期工程拟建一栋6层实训大楼、两栋6层宿舍楼以及附属配套设施,总投资约9000万元;第五期工程拟建一栋6层图书馆大楼、一栋3层食堂、两栋6层公寓式宿舍楼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场室配套设备,总投资19000万元。第四期工程已于2023年6月举办了项目动工活动,12月底前已完成所有建筑物的主体建设,第五期工程已于12月正式动工建设。
(六)防风险化矛盾,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023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分别为100%、98.41%、80.73%,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为3142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及经济补偿金2607.86万元。立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共1723宗,涉案人数共2571人,涉案金额共计9855万元。目前,全市劳动关系持续保持良好态势,未发生因欠薪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一是着力化解信访问题。开展了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减量提质专项治理,做好信访积案类案化解工作,有效遏制信访案件增长势头。二是加大排查整治力度。组织开展清理整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全市劳动关系领域基层劳资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劳动用工“查风险 强协商 保支付促和谐”以及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劳动关系涉稳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强风险排查,持续抓好欠薪线索核查,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妥善处置。三是高效上线农民工工资支付预警平台。2023年4月26日,我市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上线使用,目前已有499个工程建设项目将相关数据接入平台,成为全省首批按照国家和省的标准要求建设市级工资支付监督信息系统的地级市。四是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强化以人为本,加强流程管理,确保信访事项按期答复。2023年收到各渠道信访件共69件次,按期回复反馈率100%。
(七)强建设提效能,人社服务优质提升。落实减证便民举措,推动人社服务高质高效便捷,打造“阳光”人社事业的“暖心”底色。一是持续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和“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专项活动。深入多家企业走访调研帮助解决难点堵点,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二是深化零工服务质效。依托各级人社部门服务大厅设立“零工市场”专窗,并统一使用“零工市场”平台,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实现灵活就业快速对接,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扶持力度。三是加强服务窗口建设。政务服务大厅人社分厅全面正式投入使用,人社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大厅受理,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实现人社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大厅投入使用以来,政务服务好评率达100%。四是加快数字人社建设。全市人社系统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广东省政务服务网共253项,进驻率达100%,依申请办理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44项人社服务事项进驻“粤智助”一体机,207项人社服务事项在“粤省事”实现“指尖办”。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一)综合施策,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发展。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大“稳就业16条”等政策宣传力度,分群体分类别发布政策清单,逐项开展“看得懂、算得清、办得明”政策宣传解读,狠抓各项稳就业政策落地落实,让企业和个人更快更广泛享受政策红利。二是稳住重点群体就业。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做好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就业困难、贫困失业人员的就业帮扶工作。三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针对重点群体和小微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支持自主创业,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加强创业孵化基地载体建设,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平台。四是加快推进就业新载体。加大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建设,提供灵活多样、便捷高效的零工服务,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点。
(二)深化机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持续扩大社保覆盖。制定我市提质增效工作目标,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进“居保转职保”工作。积极引导未参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按规定参保。二是切实防范社保基金支付风险。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加大对社保欺诈案件查处打击力度,确保基金安全稳定运行。三是全面推广社保卡应用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社保卡持卡人数及电子社保卡签发率,实现我市全员持社保卡、全员签领电子社保卡。
(三)精准发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大力开展三项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完善三项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组织做好三项工程系列活动,选树技能人才典型,持续擦亮三项工程金字招牌。加强我市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供给,服务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二是实施“产教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政校企联动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当好高校与企业间的“牵线人”,深入探索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创新合作的更多模式与更好平台,培养更多适应我市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三是深入挖掘阳江粤菜文化内涵。开展中、高级粤菜师傅培训,提升“粤菜师傅”培训层次和质量,筹备阳江市粤菜师傅阳江菜品研究院。结合“漠阳味道”区域公共品牌,深入挖掘阳江粤菜文化内涵,提升阳江特色粤菜的知名度。四是持续推动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提升办学基础条件,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三项工程”以及“技师学院四、五期工程开工建设”等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围绕重点产业需要,立足办学实际,全面推动高水平校企合作和专业群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防范风险,积极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加大力度推进源头治理。落实广东治欠20条、阳江治欠20条,持续抓实抓牢整治欠薪工作,落实定期调度和通报制度,强化督导约谈问责,持续压实部门、属地和基层责任。全面落实好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抓好源头治理,确保重大节假日期间我市社会稳定。二是加大力度推进完善监控预警平台。主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打通平台运行“最后一公里”,提高预警平台使用率、推广率,推动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全过程动态监管,真正实现早发现、早反馈、早预警、早处置,将问题化解于萌芽,从源头上遏制欠薪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三是深化争议调解机制。提升“互联网+调解仲裁”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三方联调中心”建设,多渠道充实三方联调中心的调解员库,积极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通过争创更多金牌调解组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工作网络建设。
(五)提升实效,助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聚焦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才,为企业与学校搭建人才供需平台,筑牢战略性人才支撑。二是着力培养产业发展人才。加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落实人才所需的住房保障、免费停车等方面优质专属服务。全力推动漠阳优才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和“漠阳优才卡”发放工作。三是着力建设引才聚才平台。加快推进人才驿站工作,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提质升级,充分发挥人才驿站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各类高层次人才讲座、交流、组织产业等人才对接活动;打造我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用精细贴心服务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