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就业优先,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298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50%、130.6%、191.5%;城镇登记失业率2.18%,控制在3.5%的目标范围内。全面落实人社领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迅速建立一支人社、税务惠企政策宣讲队,在全市开展惠企政策巡回宣讲。打出打好“降、缓、返、扩、补、促”政策组合拳,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纾困达4.70亿元。开展“就业服务专员助重点企业”、南粤春暖、民营企业招聘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活动。全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72场,达成就业意向1.54万人次。
(二)强化技能提升,技能培训成效持续彰显。2022年,全市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相关工种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1万人次,完成省任务的105.03%,其中:“粤菜师傅”培训1033人次,完成103.3%;“南粤家政”培训6537人次,完成130.74%。5名选手荣获省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奖项,实现省级“南粤家政”竞赛获奖零突破,2人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粤菜师傅”四星级粤菜名厨,1人入选五星级、4人入选四星级“南粤家政”服务人员,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在母婴、居家、养老、医护四个重点项目同时入选的地市。高规格举办阳江市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2022年“蚝美阳江·时尚生活”美食周厨艺大赛、“阳江名厨”评选等竞赛活动。
(三)强化社会保障,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分别参保45.02万人、35.75万人、20.95万人、126.45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4.07%、100.7%、100%、101.16%。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249万,100%完成省下达的任务。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深入开展社保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持续健全基金监管制度。
(四)强化人才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累计11.76万人,2022年新增约5900人。全市技能人才累计17.95万人,2022年新增10351人。全市共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博士工作站32个,其中2022年新增10个。全市共有10家企业、4家院校、3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完成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36万人,获证1.04万人。
(五)强化维权维稳,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全年办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666件,调解成功率79.91%,仲裁结案率97.6%。全市共立案处理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89宗,通过协调、约谈等方式处理欠薪问题及隐患759宗,为6933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及经济补偿金约7200万元,法定期限内办结率100%。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称号。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一)综合施策,稳就业保就业。一是增加就业总量,强化助企纾困。持续落实3.0版“促进就业九条”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政策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突出重点群体,稳住基本大盘。千方百计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不断线开展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加大线上线下招聘力度,落实为就业困难人员送信息、送服务、送政策、送保障,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三是鼓励创新创业,拓展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落实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更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农村电商实现就业增收。四是开展专项活动,强化就业帮扶。持续开展就业服务专员助重点企业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切实提高市场匹配效率。
(二)全面发力,深化技能培训。一是深入实施“三项工程”。充分发挥各级三项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加快完善三项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组织好三项工程系列活动,开展相关职业技能竞赛,选树技能人才典型,持续擦亮三项工程金字招牌。二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实施技能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分析,掌握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等方式,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稳中提质,健全社保体系。进一步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全国统筹,深入实施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加大力度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完成扩面征缴工作任务,尤其是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深入推进社保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清数”“筑墙”行动和经办机构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加快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提升社保服务便民利民水平。加快推动阳江市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一卡多用,全省通用”。
(五)拓宽思路,筑牢人才保障。深入开展“招才引智”,做好“三支一扶”组织实施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大力推进“乡村工匠”人才工程,招纳各类人才汇聚我市发展。要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做好职称评聘,推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工作站等平台建设。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市发展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队伍。
(六)标本兼治,稳定劳动关系。一是全力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健全欠薪隐患排查和预防预警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工资分账管理、总包代发工资、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提升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效能。加大企业重大欠薪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黑名单”管理力度,加强欠薪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深入推进劳资领域社会矛盾专项治理。二是持续提升调解仲裁效能。强化各级仲裁机构效能建设,积极与总工会、工商联、企业联合会等三方成员单位沟通协调,高效开展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工作。加强镇(街)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调解功能。深化“互联网+仲裁”,逐步实现在线仲裁调解、在线庭审、电子签章、在线法律文书送达等便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