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阳江市救助管理站接待大厅里,微微佝偻着背的中年男子在工友的陪同下,等待着儿子朱君(化名)。
救助站工作人员领着朱君出来,男子紧紧注视着几天未见的儿子,不知如何表达心中喜悦。直到朱君冲到男子面前,拍拍他的肩膀,激动地比划着,男子才通过手语回应。无声的世界里洋溢着家人相聚的欢喜。
父子相聚,喜笑颜开
链接资源,跨越沟通交流障碍
朱君是一名聋哑人,2020年7月20日凌晨,在罗阳高速双捷段被市交警支队高速三大队巡逻发现。因其不会说话,无法提供家人的联系方式,公安护送他到市救助站救助。朱君进站时浑身臭味,衣衫不整,身上满是污垢,神情疲惫。站内值班人员在为其做完体温检查,符合入站条件后办理登记,引导进入临时安置区,提供饮食、洗漱和休息。
工作人员和社工及时介入并开展寻亲返乡工作。虽然不能用言语交流,工作人员通过点头、微笑、举大拇指等通用动作语言,表达关心、鼓励,与朱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安抚其不安情绪。社工利用手机视频连线专业的手语老师,让朱君和手语老师面对面交流,通过手语翻译,得知他的家住在大河边,很遥远需要坐飞机。正统的手语交流无法获取有效的联络信息。
社工为朱君远程视频连线手语老师
救助站工作人员没有放弃,带着朱君到阳江残疾人康复中心求助。多名手语老师和朱君沟通,发现朱君是一名“土哑巴”,没有接受过规范的手语训练。而一旁的聋哑学生能和朱君交流无阻,通过聋哑学生的翻译,朱君表示自己家人的联系方式和地址都不记得了,但对自己来时的路还有印象,可以带着寻找。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提供手语翻译支援
成功寻亲,多方寻亲机制显成效
救助站工作人员研判,认为朱君有工作,或是随着家人工作,在阳春市双捷镇走失。为了更多地掌握朱君的发现地情况,冒着炎炎夏日工作人员和社工驾驶救助车,带着朱君在双捷镇、白沙镇一带辗转寻亲,经过近百公里的查看,沿途与村民访谈,仍未能掌握确切信息。
实地走访核查
通过公安人脸识别系统,救助站获得朱君的姓名和户籍地址。随后市救助站发出协查函,联系户籍地救助站帮助协查,几经周转找到了朱君的父亲的联系方式。通过联系得知,朱君随父亲外出打工,因人际矛盾赌气,独自骑着自行车从肇庆出走。朱君父亲在家附近寻找无果,忧心如焚。通过视频确认无误后,朱君父亲第二天一早由工友陪同从肇庆市奔赴阳江接领。
因受助人员个人情况不一,给寻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虽然困难重重,市救助管理站在为受助人员寻亲返乡的道路上却不曾停歇。除了传统甄别手段,还组织专业力量,运用科技手段,采取专业口音分析、部门集中协查、社工心理辅导、异地交流问询、实地走访核查、DNA对比、人脸识别等措施,形成快速长效化的身份查询和寻亲机制,助力流浪乞讨人员早日找到亲人,温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