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阳江市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YJ05/2010-03534 分类:
发布机构: 市教育局 成文日期: 2010-12-20
名称: 阳江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文号: 发布日期: 2010-12-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阳江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0-12-20  浏览次数:-
  

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作重点,服务发展大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教育工作部署,有力有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778所,在校生46.78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3所,高中阶段学校3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07所,幼儿园233所。

(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1.5万人,其中,职院1所,在校生7000人,电大2所,在校生8000多人。

(二)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学校35所,在校生129010人(普通高中68375人;中职在校生39253人,其中:非全日制2345人;技工学校21382人),普职在校生比53:47,毛入学率93.12%。其中普通高中2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所(含技工学校1所,下同)。普通高中学校教职工3857人,其中专任教师3325人;中职在校生60635人(含外送生),教职工1351人,其中专任教师1050人,“双师型”教师172人。2010年,全市完成高中阶段招生52109人,其中普通高中24310人,中职27799人(含外送生9285人)。

(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07所,其中小学425所,初中68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义务教育学生306047人,其中小学生175232人,初中生13081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 100.1%,毕业生升学率94.22%,三年巩固率91.82%,较上年提高8.68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42人,随班就读生530人。

(四)学前教育。幼儿园233所,在园(班)幼儿58244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0.7%

二、2010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提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一是抓好学位建设。20092010年,总投入逾11.92亿元,推进“六大工程”建设,新增高中阶段学位逾2万个:(1)投入3.22亿元,迁建阳江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占地500亩,办学规模120个班,6000个学位;(2)投入3亿元,迁建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占地500亩,办学规模10000人;(3)投入1亿元,建设阳江市技工学校二期工程,增加学位3000个,达到10000人的办学规模;(4)投入1.6亿元,建设阳西县第二中学,学校占地340亩,办学规模6000人;(5)投入1.6亿元,新建阳东县第二中学,占地170亩,办学规模4000人;(6)投入1.5亿元,建设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增加学位3000个,达到10000人的办学规模。二是抓好招生工作。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高中阶段招生工作责任书。各县(市、区)政府也参照市政府的做法,分别与各镇、各初中学校签订责任书,建立招生工作县、镇、村“三级责任制”,落实层级责任,强化镇、村和初中学校送生职责,有效落实了中职招生工作责任。2010年,全市超额完成高中阶段招生任务,其中中职招生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80%毛入学率由上年的78.03%跃升到 93.12 %,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并于112326日通过了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得到省验收组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我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做到了“四个前所未有”:党政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学位扩张速度前所未有,资金筹措效度前所未有,招生工作力度前所未有。

(二)有效落实初中防流控辍工作。主要措施有:一是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县、镇、村“一把手”亲自抓防流控辍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了“人盯人”的防流控辍措施,启动了问责制。二是创新机制。各县(市、区)建立了防流控辍定期通报制度,启动了乡镇、学校每日一报告,县(市、区)教育局每三日一通报,县政府每周一通报制度。同时,对往年辍学生和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造册登记,并将名单具体到各县、镇、村和学校,要求领导干部进村入户,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工作要求,积极动员学生回流。三是强化激励。各县(市、区)进一步细化了考核激励机制,把初中防流控辍工作与学校校长、教师绩效工资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并列入县、镇、村三级年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项目。四是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我们通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提高学生保留率的重要措施。我市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已在8个镇开展试点,接下来在全市范围全面铺开。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阳府〔2010101号),从政策层面落实防辍工作。全市初中三年保留率由2009年的83.14%提高到今年的91.82%,破解了多年难于攻破的难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7年的75%提高到今年的94.22%

(三)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切实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2008年春季起,我市在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2007学年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学生326272人,免费额10791万元。2008学年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学生362993人,免费额12959万元。2009学年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学生334607人,免费额11727万元。2010学年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学生301993人,免费额达  万元。二是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在2009106所义务教育学校通过规范化验收的基础上,2010年又有22所通过督导验收。至此,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128所,覆盖率达到省规定25%的要求。三是做好阳东县北惯镇、阳春市永宁镇的规范化学校建设竞争性资金的申报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标准,每个建设项目的竞争性分配资金为500万元。

(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切实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我市按照“凡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都鼓励报考,凡考试合格的代课教师都转为公办教师”的原则,积极、主动、有序做好解决代课教师工作。至2010年底,全市全面解决了517名代课教师问题。二是认真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积极行动,分步提高全市教师的工资待遇,逐渐达到“两相当”的工作要求。三是广泛招考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市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岗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招考教师,吸引重点大学毕业生进入我市教师队伍,特别注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今年,我市通过招考形式共招聘599名教师。四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在职培训班、输送外出学习、脱产进修、学历提高等途径,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五是建立教师评价机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制定了《阳江市普通高中教师工作评价方案(试行)》,从德育工作、教学效果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六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系列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树立师德模范、宣扬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持续营造师以从教乐教善教为荣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坚持依法治教,以巩固“普九”成果为基础,以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不断加强督导,督促政府落实办学职责,学校落实治学责任。一方面加强督政,认真落实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制度,督促政府严格执行教育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防流控辍”力度,强化初中学校管理,按照要求落实教师编制,切实解决高中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加强督学,大力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体育艺术特色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专项督导,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完成了市一级普通高中教学评估工作,加强对中职学校实习实训与就业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走内涵发展的办学路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中,省一级学校(幼儿园)16所(初中3所,小学8所,幼儿园5所),市一级学校(幼儿园)76所(初中27所,小学40所,幼儿园9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省一级普通高中5所,市一级普通高中13所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1

(六)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工作。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快全市民办教育发展,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阳府〔201070号),对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鼓励措施等作了政策性的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央、省综治委关于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的部署,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阳府办〔201050号),明确了校园安全工作的工作责任,落实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措施,并就构筑校园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的防范体系建设等作了全面的规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阳府〔2010101号),从政策层面落实了防辍工作措施和责任。

(七)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2010年,全市高考报考人数17528人,比去年减少2093人;总上线人数12754人,总上线率72.76%,比去年提高6.28个百分点;第一批本科上线考生897人,比去年增加6人,上线率5.12%,比去年提高0.58个百分点;第二批本科A线上线考生2354人,上线率13.43%,比去年提高0.36个百分点;第二批本科B线上线考生2207人,上线率12.59%,比去年提高4.54个百分点;第三批上线考生7296人,上线率41.62%,比去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总体呈现出“三增长一突破”的特点:一是总上线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总上线人数达12754人,这是继2008年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后,第三次实现总上线人数1万人的突破。总上线率为72.76%,比去年提高6.28个百分点二是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本科上线率是衡量一个地区高考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我市在参加高考总人数减少而全省招生目标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本科上线的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呈现每年持续大幅度增长势头。2006—2009年,全市本科上线人数分别为3409人、3552人、4122人和5036人,今年为5458人,比去年增422人,上线率为31.14%,比去年增长5.47个百分点。三是被第一批重点院校录取人数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第一批重点线上线人数897人,被第一批重点院校录取考生937人,比去年增加46人。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的普通类考生6人,比去年增加1人;被中山大学录取93人、华南理工大学82人、暨南大学51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7人、华南师范大学120人、华南农业大学179人;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1人、复旦大学2人、同济大学1人、武汉大学4人、中国美术学院4人。四是高考最高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市文科类考生谢玉婷同学以总分687分,夺取了全省文科第一名。这不仅填补了我市恢复高考以来的空白,也创下了我市高考个人成绩的最好水平。

(八)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艺术工作。一是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落实,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做好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工作,把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放在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水平。二是学习借鉴兄弟市艺术教育先进经验。组织两阳中学、关山月中学赴惠州市、湛江市考察学习艺术教育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体育艺术教师技能培训及各级各类比赛。组织全市优秀体育艺术教师参加全国或全省体育艺术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全市中小学9名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并取得全省第十四名的好成绩;举办阳江市“中鼎杯”音乐教师技能大赛;组织全市中小学参加广东省“迎亚运”主题系列活动及亚运会火炬在我市的传递仪式;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广东省2010年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中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万名儿童绘画及作文比赛,获得作文一等奖1名,组织举办2010年阳江市教育之光文艺晚会;召开全市艺术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省教育厅巡视员李小鲁作专题讲座。

(九)抓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一是与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定期联席和信息报送工作制度,部署联合督导检查,协调处置和防控学校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意外伤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二是加强管理与培训,保障经费和人员,确保市监测点校50000名学生的健康体检现场检测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及时统计及报送学生体检结果数据资料,使其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反映学生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的作用。七月下旬组织承办了省中小学生体检和近视眼防控工作会议。三是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暨表彰大会,落实和丰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专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认证、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小学生口腔教育及学生常见病防治专题教育等;组织骨干教师和校医编写不同学段健康教育专题教案及课件,评选精品课程,参加全国优秀教案的征集和评选。按照省的要求,指导有关学校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选题和申报工作。

(十)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是召开全市师德师风暨学生德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阳教发〔20109号)。开展全市千所学校十万师生“小手拉大手,禁毒建和谐”主题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观禁毒基地,参与全市禁毒宣传咨询等一系列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选送德育骨干参加培训;举办幼儿园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大赛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并一共选送了七名教师参加省的决赛,提升了班主任和德育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三是组织开展德育科研,组织开展中职学校新课改德育课程优秀课例、教案征集评比活动;启动全市中职德育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做好我市2010年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申报工作。四是组织开展校园读书系列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五是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召开家庭教育现场会,邀请全国知名德育工作者举办演讲等活动。

(十一)稳步推党风廉政建设重点以“七个到位”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是提高认识,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指导。二是强化考核,责任落实到位。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3份,切实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三是增强自律,宣传教育到位组织开展了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活动。同时,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对2010年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活动安排和组织实施等作了具体的部署。四是加强检查,治理实施到位。今年春秋两季,我局以市治理教育乱收费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名义,牵头组织纠风、监察、财政、物价、审计、新闻出版等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了7个检查组,分别到各县(市、区)中小学校进行收费检查,共检查了120所中小学校的收费情况。五是从严治考,考风整顿到位。不断加强各级各类考试的管理监督工作,尤其对中考和高考的考风考纪问题更为重视,保护了全体考生的利益,对今年高考期间阳西一中出现的个别试室考生作弊的问题,我局积极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处理,并追究了监考员、主考和副主考,以及阳西县教育局相关领导的责任,严肃了考风考纪。六是强化督查,政策执行到位。为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惠民政策的落实,我局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组织了专项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和“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我局重点对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改革开放、惠及民生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对中央扩大内需下拨的300万元学校学生宿舍工程建设专款进行监督,对高新区漠南中学学生宿舍工程建设100万元、江城区英才中学学生宿舍工程建设100万元、阳春市第五中学学生宿舍工程建设100万元进行了定期的审计、监督,大力协调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共695万元拨付到位。七是加强督办,信访化解到位。我们专门成立由纪检组、办公室、人事科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做好日常群众反映教育存在问题的登记工作,并对问题进行综合梳理,分门别类,及时让有关领导及科室进行处理。一年来,我局接到群众来信来访共16件,其中主要是反映一些学校违规补课、征订教辅资料、自立项目乱收费等问题。对于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我局均能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处理,并将相关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向群众解释清楚,确保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十二)有序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全省校安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省校安办《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回头看”的通知》(粤校安办函〔200942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实做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粤校安办〔20103号)下发以来,我市各级迅速行动、落实措施、严把标准,有序有效推进全市校舍安全工程。在去年完成全市校安工程排查鉴定工作的基础上,我市科学合理制定了《阳江市20102011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规划》将作为我市今后两年推进校安工程的指导性文件。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初中防辍难度较大。今年来,我市通过努力初中三年保留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全市除江城区、市直学校和阳江农垦系统学校外,其他县(市、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防流控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二)均衡发展水平不够。主要表现为农村一些学校办学条件较为落后,配套设备设施缺乏,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生活条件较艰苦,存在个别教师不安心工作现象。

(三)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分布结构不合理。城镇学校教师超编,而农村学校存在缺编。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中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专任教师相对饱和,而信息技术、中学历史、心理、音乐、美术等专任教师缺口较大。尤其缺少小学英语教师。

四、2011年工作要点

(一)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快出台《关于贯彻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若干意见》。

(二)推进学校硬件建设。启动两阳中学新校区选址、征地工作,确保20126月完工使用;完成阳西二中三期工程建设;完成双镇中心小学、黄江小学迁建,三甲中心小学扩建;启动中小学德育基地筹建工作。

(三)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组织实施全市学前教育的调研工作,加快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完成每镇至少1所中心幼儿园建设。

(四)推动教育强市创建。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确保2011年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45%以上,为教育强市创建奠基。

(五)进一步提高初中保学水平。以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抓手,督促各县(市、区)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确保2011年全市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4%以上。

(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内涵建设。出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意见》和《阳江市普通高中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二年十一月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