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资委党委聚焦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营商环境跻身全国一流”目标要求,将组织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中心大局的“头等大事”,坚持党建、干部、人才“三轮驱动”,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中展现国资国企担当,努力在我市落实“两个定位”目标中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一、党建领跑,推动营商环境提升攻坚。一是“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建设。委机关以打造常态化学习机制为抓手,创新推出“阅读进机关”“星期五课堂”“国资大讲堂”“一企业一挂点”“一年一主题一研究”“实战锻炼”等学习项目,推动以学强能、以学促干、以学提效,全面提升机关干部作风和能力,以国资监管效能最大化破解市属企业“散小弱”发展瓶颈、全方位优化市属企业营商环境,如推动下放市属企业经营自主权、解决市属“僵尸企业”出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切实为企业“松绑解困”。二是“五强五化”示范党组织创建。委党委以“五强五化”示范党组织创建为统领,示范推动“一企业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如创建“阳光·漠阳红”“水清润民心”等党建品牌,把“优化营商环境”融入“支部攻克问题堡垒”、“书记项目揭榜挂帅”、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特色项目中,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服务民生深度融合,让党的旗帜在经济发展主战场高高飘扬。三是党建联建共建行动。组织市直管企业加强与合作企业、银行、施工单位、村(社区)等党组织的结对共建,如市交投集团与中信银行、大魁村等开展共建,市水务集团与中国电信阳江分公司党建共建等,双方交流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经验,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合作项目建设,以共建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双方管理水平升级、加速项目进度、助力业务发展,释放“党建联盟”的乘数效益,为我市经济发展提速贡献国企力量。
二、干部护航,保障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是选优配强国企领导班子。坚持“二十字”标准,突出实干实绩导向,大力选拔善抓营商环境、懂市场化经营的干部,协助市委组织部选优配强企业领导班子,配齐配强企业中层干部和正常经营的市属二级及以下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在市属国有企业试点推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工作,扩大市属国有企业选人视野,对标市场制定业绩指标、薪酬待遇,激活企业管理层创新活力。二是优化巩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中及时调整优化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推动党组织班子成员与董事会、经理层成员适度交叉,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攻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三是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制度,推动企业健全后备干部储备培养工作体系,创新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竞争机制,打造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练兵场以及发现干部、选拔人才的赛马场,有计划安排优秀年轻管理人员到市场前沿、困难企业、重大项目、急难险重一线等经受磨练,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及时提拔任用。深入推进外部董事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市属企业外部董事人才库,涵盖企业经营管理、法律、财务、资本运作、投融资、战略管理、风险防控等领域,着力提升外部董事专业化履职能力,推动企业科学决策和规范运作。
三、人才赋能,助力营商环境提升加速。一是做好人才“增量”。立足“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重点围绕市属企业“大城建”“大港口”“大水务”“大食品”等主导产业,梳理紧缺急需人才清单,加强招才引智工程,推动国企人才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把吸纳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作为做好人才储备、厚植人力资源优势的最佳契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带头示范作用,稳定和扩大岗位供给,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积极鼓励市属国企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云端引才”,形成全天候、全聚合的招才引智新模式,降低疫情影响,为社会“稳就业”贡献国企力量。二是盘活人才“存量”。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紧紧抓住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牛鼻子”,聚焦企业难点痛点,抓实“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机制,重点做实市场化用工、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业绩决定薪酬分配等工作,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着力激活市属国企人力资源核心要素,加快构建市属国企市场化经济机制。坚持分层分类培育人才,打造涵盖应届毕业生助跑训练营、青年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经理人、专业技能人才等的多层次全覆盖培训教育体系,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人才培训重点内容,提高国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政企双向交流挂职、中层交流换岗、机关挂职锻炼等措施,助力企业人才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强化育才实效,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为助力我市营商环境提升攻坚提供国企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