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这将给阳江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市政策科学研究会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要立足海洋优势,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报今日刊登这个调研成果,敬请读者垂注。
最近,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也印发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形成了我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发展寄予的厚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一道新的起跑线,对阳江亦是如此。阳江对接大湾区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作为粤西先导城市的阳江受其直接辐射影响,既是乘势而上的机遇,又是兵临城下的挑战。当前应紧抓机遇,立足海洋优势,主动对接融入,实现后发崛起,把阳江打造成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一、“靠海吃海,向海而兴”,阳江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在海洋
阳江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北部湾城市群的结合部和交汇处,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直接辐射区和拓展区,也是北部湾城市群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毗邻区和先导区,具有“一带一路”和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同时阳江自然条件也非常好,有山、有水、还有海。特别是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对发展海岛海洋旅游很有优势、很有吸引力,阳江有条件成为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休闲基地。虽然阳江港难以承接商贸巨轮的停靠,但由于交通成本、贸易互补等有利条件,一些商贸活动可能依托阳江开展,给阳江带来机遇。阳江在未来的大湾区建设中应该前景可期,大有作为。
阳江人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面向南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繁荣的海洋经济和悠久而独特的海洋文化。阳江先人是南粤海洋文化创造者之一,对于推动南粤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南梁朝冼夫人时期到唐朝中期,随着高凉郡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海南等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阳江人民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也有了更大的发挥。尤其是南宋以后,阳江作为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其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原生态的海洋民俗文化、以岭南圣母冼夫人为魂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海天一色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业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以及富含海洋特色的造船文化、渔家文化、疍家文化、饮食文化、咸水歌和文物古迹等。这些与海洋相关的产业,都将迎来干载难逢的机遇。
阳江是宋元时期南海丝路的中转站,与宋有关的古迹众多,其中“南海I号”原本就是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一艘远洋商船。这艘宋代沉船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一艘远洋贸易商船。整船文物多达16万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2007年12月,“南海I号”古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水,并成功移入为其特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从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不少游客来阳江 ,就是为了一睹“南海I号”的庐山真面目。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阳江“向海发展”全新的内涵,与古代相比从单纯的航海联系到立体的互联互通,从农商贸易到全面的产业链对接,从资源争夺到生态共建,具有全方位合作,双向对接,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内容和特点。作为沿海城市,阳江历来重视对海的战略,从本世纪初“做强海洋产业”,再到近年实施的蓝色崛起、以海兴市,以及谋划建设大海陵湾沿海经济带,都把海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元素。按照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充分发挥海洋优势,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引导优势资源逐步向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擦亮海洋品牌,依托阳江港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加快建设大海陵湾沿海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发展,让阳江实现“因海而美、因海而兴”。
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阳江有海洋港口、土地、生态资源等比较优势
阳江海域辽阔,“蓝色”面积是陆域面积1.4倍,有1.23万平方公里。全市海洋资源涉及面广、门类齐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港口资源、渔业资源、海洋旅游资源和风电潮汐能源。
(一)港口资源有比较优势,有条件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港口与岸线是阳江最重要的优势资源。阳江海湾众多,地形特征以下沉海岸为主,故而形成不少优良的深水港口,如闸坡、东平、沙扒等,这为阳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目前阳江全市大小港湾23处,港口资源丰富,适宜建大、中、小型港口和渔港的港湾有7处,宜港岸线长39.1千米。4个重点海湾海域,分别为海陵湾、寿长河口—北津湾、儒洞河口及大奥—珍珠湾海域,其中前3个海湾海域都具备港口航运功能。海陵湾是阳江最主要的海湾,湾内海域面积约180平方千米,可建万吨级码头的岸线6千米。而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已建成10万吨级码头1个、5万吨级码头3个,拟建10万吨级码头13个。
(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有条件成为区域性水产交易中心。阳江不仅港口优良,更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阳江沿海是珠江水流西南方向的边缘地带,珠江水与漠阳江水交会,水体性质差异,吸引鱼类汇聚,形成渔场,故阳江海产蜚声全国。全市5条主要入海河流,形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目前,探明的海洋浮游生物有288种,年均总生物量498毫克每立方;其中浮游动物年均总产量387毫克每立方。浮游生物繁盛,海域水温较高,海洋生物生长时间长。阳江市近岸海域是多种鱼虾产卵及仔、稚、幼体栖息育肥的场所,阳江海区已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品种达105种,可开发用于增养殖的品种有20多个,主要包括上层鱼类、近地层鱼类、底层鱼类和珊瑚礁鱼类4种群类。常见的甲壳类有118种,其中虾类31种、蟹类34种。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阳江市发展现代渔业奠定雄厚的基础。海陵湾,东与台山海域交界,南临南海,西与茂名市接壤,被列为全省海洋开发重点海域之一。
(三)海洋新能源极具潜力,有条件成为广东重要新能源基地。阳江受季风气候影响,具有丰富的风能、波浪能。目前阳江正全力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现有海上风电总规划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落户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正在同步加快构建。集核能、风能、浪能发电于一体的阳江核电站,每年可提供45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华润菩提山风电场项目已全部安装并网及投产,该风电场年发电量将达1亿千瓦时。这些滨海能源的应用为石化工业、船舶修造业等临海工业清洁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滨海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条件成为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基地。阳江海岸线长且曲折,岛屿众多,有水碧沙净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26处,其中优质沙滩24处,总长35.88千米,多为国家一类品质。风光秀丽的海陵岛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全国十大美丽海岛”“广东十大岛屿”,海陵岛大角湾被评为“广东十大美丽海岸”。“夏日神话”大角湾、十里银滩、东岛海水浴场、月亮湾度假区和东平珍珠湾度假区的优美风光,也为阳江滨海旅游增添了不少活力与美誉。同时,阳江海洋文化也极具魅力,如南海开渔节、国际风筝节等海洋民俗和节庆活动享誉省内外。拥有世界级品牌——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东平大澳渔家文化村继承和弘扬疍家文化,形成了集旅游观光、教育培训、商贸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体验区,大澳村里有全国首家渔家民俗风情馆、古渔民民居群、大澳万人坟、明清一条街、疍家棚居、古商会旧址、古炮楼、海岸月湖等景观。
(五)阳江生态良好、土地资源发展空间充裕,具备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的基础条件,能够发挥省委省政府规划的大湾区辐射西翼战略支点的功能作用。阳江是全国空气质量最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正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目前,全市拥有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形成了海上风电、合金材料、五金刀剪等优势产业集群。其高端不锈钢、基础部件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当前,阳江正在积极谋划建设大海陵湾沿海经济带,打造珠江西岸产业转移主承接区、珠三角与粤西地区重要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区和珠三角战略西进门户,发展后劲很足。
三、借势大湾区深度经略海洋,让阳江蓝色优势充分彰显
纵观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兴衰轨迹,“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自从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政府要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阳江虽然没有划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但绝不能做旁观者,而要立足海洋港口、生态资源等优势,主动对接融入,争当沿海经济带后发赶超者。
(一)要选准对接的重点行业产业。要紧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高起点对接,主动承接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的转移,吸引关联企业投资阳江关键基础零部件生产建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借力提升阳江的基础制造和配套能力,加快对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推动阳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承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实现阳江与大湾区相同水平发展。坚持把发挥比较优势渗透于“对接经济”的竞合全过程,突出自身产业优势特色,重点抓好本土根植性强的特色农产品、水海产品以及海上风电制造、合金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空间聚集度,促进与大湾区产业优势互补发展。
(二)要大力实施港口带动战略。“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阳江属于港口立市城市,临港工业经济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高起点、大规模加强以港口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规划建造一批深水码头。积极探索港口投资、经营多元化,吸引船舶公司和货主参与港口的建设和经营,促进港口建设发展。将阳江港建成粤西的重要节点港口,力争建成为拥有多个10万-30万吨级泊位的港口,并开通多条国际货运航线,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及沿线区域对接,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阳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要做大做强传统海洋渔业。目前,海水养殖、捕捞和加工业在阳江海洋经济中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努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现代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加快推进国家级中心渔港和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建设外海远洋渔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深蓝渔业,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物流中心以及大型专业化水产品批发市场,构建养殖、捕捞、加工出口、物流、休闲观赏渔业等产业链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四)要做精做细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是阳江海洋经济最大的亮点,应紧扣海洋文化主题,大力发展海洋文艺演出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文化创意业和海洋数字出版业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促进海洋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挖掘阳江航海史、贸易史,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创新、丰富有关“南海I号”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鼓励海洋文化艺术创作。做好“南海I号”史迹点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加强城际合作,探讨与大湾区联手发展旅游。策划以“南海I号”等景点为主的海上观光旅游,开辟香港、澳门、广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赴阳江邮轮航线,使游客能够在游历中回顾历史。以打造“国际知名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创建。
(五)要加速培育海洋专业技能人才。当前,阳江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改造传统的海洋渔业旅游业还是发展新兴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都需要大量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另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多。因此,阳江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谋划应用本科大学建设。打造一支以阳江应用技术大学、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阳江技师学院为龙头的职业技术教育生产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海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六)要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相对于大湾区发达城市,阳江有人力、土地空间等比较优势,尤其良好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粤港澳城市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江湛铁路和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建设加快推进,阳江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产业联系也将更加紧密。阳江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即要“海里淘金”,也要注重生态文明。要将后发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树立以优势资源换优质产业理念。遵循“产城互动”“生态宜居”为原则,推动招商考核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内涵转变,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最好的项目。不断亮化绿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将阳江建设成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拓展延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