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垃圾分类的历史发展
答:在人们的印象中我国垃圾分类是比较晚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近几年来我国在积极尝试各种方法推进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上我们也走了比较长的一段路程。
一、中国垃圾分类的开始
早在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呼吁北京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这便是“垃圾分类”概念的问世。但那个时候老百姓参与的目的并非为了环保,通常是出于节约意识将生活垃圾分门别类送到废品站卖钱而已。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才真正意义上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1993年,北京率先制定《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提出“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但那个时候街道上并没有分类垃圾桶的出现,公共垃圾桶大都是水泥桶、木制桶、塑料桶等单桶式垃圾桶。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大街上才开始出现早期的两分类垃圾桶——将垃圾简单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中国最早的垃圾分类实践出现在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从这天起开始垃圾分类。最初的分类垃圾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使用的。而且,那些分类桶是居委会成员用省下的年终奖购置的,分类后的垃圾由居委会联系的小贩和企业来清运。
二、中国垃圾分类的试点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资匮乏的日子渐行渐远,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时候,垃圾分类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超大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历程可追溯到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8个城市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各个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予以配合。两分类垃圾桶也逐步取代了过去的单桶式垃圾桶,占领了城市街道以及各个角落。2003年10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志,生活垃圾被重新划分为三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相应的分类垃圾桶进入各个社区。从形式上看,垃圾分类从那时候起已经迈开了脚步,但相应的运输设备与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尽管有些许成效,然而进展缓慢。由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没有形成,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中国垃圾分类的新开始
2016年迎来了我国垃圾分类的新纪元。为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把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作为绿色发展和创新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随后在9月,又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再次提出在全国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 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推出46 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出到2020 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当前,中国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垃圾分类运动。
2019年7月1日,“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上海市生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如今已经不再只是“多了几个垃圾桶”那么简单了,“强制执行”已正式上线。
除了上海,目前全国297个地级市也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垃圾分类,这项运动也已经从垃圾桶的革命转变为全社会垃圾分类观念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