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园20分钟效应”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了热议,不少80后、90后网友评论分享,公园有一种治愈人的魔力,他们在公园中漫步或静坐20分钟,就能感到身心放松,恢复活力。因此,这也被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在互联网的带动下,许多市民开始纷纷尝试,并热情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试过了,真的感到放松”“即使不运动,状态也变好了”“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为何公园能让人感到放松?在公园里待上20分钟真的能解压吗?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公园仿佛是一片宁静的绿洲,吸引着人们前来寻找片刻的宁静与放松。以往,公园是老年人的“健身房”和有孩家庭的“遛娃地”,但最近却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快充站”。他们在“格子间”里办公,工作时间长、生活节奏快,压力无处释放。而“公园20分钟效应”成为一种低时间成本、低金钱成本的精神放松方法。
市区的几个公园里,发现中午和傍晚时分,都能见到年轻人在这里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舒适。在公园里,年轻人可以做的事情多种多样。有的人选择沿着小径慢跑,感受清风拂面的惬意;有的人坐在长椅上,戴着耳机享受音乐和阳光;还有的人带着家人或朋友,在公园里进行野餐,享受亲密的时光。除了散步和静坐,年轻人还在公园里尝试各种休闲活动。在周末和假日,公园的草坪上时常能看到年轻人围聚露营,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绿道上也经常有一群群年轻人骑着山地车呼啸而过,释放着青春的活力。
“公园20分钟效应”并非空穴来风,它的背后有着科学的解释。据了解,“公园20分钟理论”源自刊登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篇论文研究:置身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水平,即便不进行任何运动,每天只需在户外公园待上短短的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身体状态。“其实,人们能够走出家门口,置身于广阔天地之中,他们的身心状态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恢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运林介绍,无论是压力大的上班族,还是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在公园待20分钟这一简单的行动,都可以为身心带来能量。周运林表示,人们身处自然环境20到3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皮质醇,从而减轻压力。同时,自然环境能够舒缓前额叶皮质这一大脑控制中心,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恢复活力。
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大自然环境能够带来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双重疗愈。首先,公园自然环境有助缓解压力,能够激发“五感”。比如人们在公园中行走,能看到各色花朵激发视觉感受,芳香的植物激发嗅觉感受,不同的植物肌理激发触觉感受,水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激发听觉感受。这些都能让“久在樊笼里”的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带来愉悦的感受。
其次,“公园20分钟效应”除了在生理上缓解疲劳压力之外,也是人们对压力源的一种回避方式,从物理空间上让人们远离压力的源头。在精神层面上,人们处于户外公园,会分泌内啡肽,从而感到愉悦和放松。此外,公园还是一个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可以与陌生人、熟人碰面,结识新朋友,这种社交互动也为他们带来欢乐和温暖。
与以往逛公园不同,“公园20分钟效应”更强调的是一份抬脚就能到的随意感,除了大型公园,市区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和“社区绿地”也应运而生。它们如同城市中的绿洲,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处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这些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绿化丰富、设施齐全,满足了市民近距离接触自然的需求。“‘公园20分钟效应’能够在市民间流行起来,也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绿美公园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这些公园不仅仅是绿地,更是市民心灵的栖息地,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片宁静之地。”周运林说。
近年来,我市结合绿美阳江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构建了一批“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城市“颜值”与“气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了满足居民开门见绿的美好生活向往,市园林管理中心正在逐步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见缝插绿”挖潜身边利用率不高的剩余空间进行绿色微更新,改善城市的公园格局。目前已建成新江北路锦上居路段、鸳鸯湖社区等5个“口袋公园”,为群众打造了一批集观赏、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丰富群众休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