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可能致癌?疫苗所含铝佐剂会进入大脑?……阳江市疾控中心盘点涉新冠疫苗相关谣言,提醒广大市民勿信谣勿传谣,疫情当前,谣言当止。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请符合条件的人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谣言1: 打新冠疫苗前吃好饭喝足水,能避免不良反应。 真相: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人体的个体差异有关,与饮食无关。但专家也建议,尽量避免空腹接种疫苗,主要是避免出现低血糖症状。 谣言2: 打完新冠疫苗后,喝2000毫升的水,能避免不良反应。 真相:适量喝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前提,但与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无直接关系。短时间内过量喝水,容易导致机体不适。 谣言3: 打完新冠疫苗,当天不能洗澡。 真相:可以洗澡。不过专家提醒,要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 谣言4: 打完新冠疫苗后,不能运动,否则会降低机体免疫力。 真相:打完疫苗后可适度运动,不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不过,建议避免剧烈运动,这是为了不因为运动过度而让身体不适。 谣言5: 打完新冠疫苗后,一周内不能喝酒、喝咖啡、喝茶,不能吃海鲜、牛肉等。 真相:接种疫苗与饮食没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接种前还是接种后,都可正常饮食。专家建议,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避免饮酒,避免吃平常就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谣言6: 打完新冠疫苗就有了抗体,就能摘口罩了。 真相:错了!对于个人来说,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并且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各人略有差异。因此,接种新冠疫苗后,仍然需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 对于群体来说,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还是容易传播的,为了防止感染,在全球疫情还没有结束之前,建议民众打完疫苗后,继续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一米线这“防疫四件套”。 谣言7: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疫苗可能是白打了。 真相: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的疫苗失效。虽然病毒一直在变异,但到目前为止,它的临床特性并没有改变。病毒变异是正常现象,新冠病毒是个全新的病毒,不能因为病毒变异,就对疫苗没有信心。 目前科学家发现,国产疫苗对部分国外变异新冠病毒仍有效果,即使预防轻症的保护效力有所降低,但预防重症的保护效力仍旧比较高。总之,病毒变异是正常现象,不能因为病毒变异,就对疫苗接种没有信心。 谣言8: 疫苗接种后,保护期只有半年。 真相:目前只有半年的疫苗接种后数据,而不是“只能保护半年”。 国家卫健委公布消息,目前通过接种者抗体水平监测,大概是6个月以上。这是目前监测到的抗体水平时间,不代表免疫只有这些时间,并且,抗体也不是唯一衡量疫苗保护的指标。 专家特别指出,目前关于疫苗的免疫持续性研究还在持续观察中。而针对率先接种过疫苗的“先锋队”研究发现,接种者目前已经获得了9个月的抗体监测数据。专家们也在继续加强监测,疫苗更长期的保持效果需要做进一步观察。 谣言9:新冠疫苗可能会致癌。 真相:不存在。 目前研发的国产疫苗是RNA疫苗,致癌的病毒大多为DNA病毒,因此不存在致癌问题。 谣言10:新冠疫苗会改变人体基因,变成转基因人。 真相:危言耸听,毫无科学依据。 注射mRNA到人体内不会改变人体细胞的DNA,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但不是“逆转录RNA病毒”,所以新冠病毒的基因不会整合到人体染色体中。 谣言11:新冠疫苗别人打了,我就可以不打。 真相:别人打完是保护别人,你没打就保护不了你。 即便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后疫情不会传播,也不代表个体不会被感染,假如发生了新的疫情,病毒一旦传播开来,如果你不打,那你就有被感染的可能,因此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谣言12:接种新冠疫苗后使用麻药或致死? 真相:二者作用于不同系统,风马牛不相及。 疫苗与麻醉剂作用于不同的系统,疫苗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麻药作用于神经系统,“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打麻药,取决于病人的病情、手术紧急程度,而与是否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没有直接关系。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或许会出现肌肉酸痛、发热等现象,与手术麻醉后的常见并发症有些类似,容易产生混淆,但目前尚未见到接种该疫苗后接受手术麻醉而出现意外的报道。如果发生意外,与接种疫苗基本无关。 谣言13: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 真相:不良反应与免疫效果无直接关联。 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接种完疫苗后反应强,并不意味着免疫效果好,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接种新冠疫苗后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已广泛应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类似,绝大多数为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28日发布的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我国该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9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谣言14:疫苗所含的铝佐剂会进入大脑? 真相:颗粒太大,根本无法穿过血脑屏障。 最近,不少传言称新冠肺炎疫苗不能打,因为疫苗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不能被巨噬细胞(MF)酶消化,会穿过血脑屏障,对大脑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辟谣表示,诸如“纳米颗粒”等专业名词,可能会让谣言显得比较唬人,但其中最基础的几个概念都是错的。首先,新冠肺炎疫苗铝佐剂中的氢氧化铝(或者磷酸铝)颗粒直径一般在1到10微米,远达不到纳米颗粒的水平;其次,氢氧化铝根本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因为血脑屏障的孔径允许通过的分子直径上限通常只有1纳米(1微米=1000纳米),氢氧化铝颗粒根本过不去。除此之外,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由于铝佐剂具有吸附抗原的作用,因此只有极少量铝佐剂会进入到血液循环,远低于可能造成风险的浓度,甚至还不如人们日常从蔬菜、水果中摄入的量。 相关专家还解释,铝佐剂的应用历史已有几十年,科学家一直在密切关注其“理论上”的风险,但至今也没有发现铝佐剂能够对人(甚至刚出生的婴儿)造成实质损害,因此公众可以安心接种疫苗。 谣言15:接种疫苗会影响生育? 真相: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卵巢卵泡的发育和女性激素的变化,也不会影响其他生殖器官和其他系统器官功能,所以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影响女性的生育。 目前关于孕妇使用疫苗的系统研究数据还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如果作为一个新疫苗或减毒活疫苗,从慎重角度考虑是不给孕妇接种的。如果在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基于对疫苗及其成分的安全性认知和同类型疫苗使用经验,不建议仅因接种新冠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 谣言16:接种疫苗会让旧病复发,甚至导致劳动力丧失? 真相: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接种疫苗会让旧疾复发,甚至导致劳动力丧失。这是一个彻头彻尾、毫无科学依据的谣言。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